《灵芝冯氏宗谱》所存朱熹佚文一则
以往文史研究中的很多问题,诸如历史人物生平活动、文学作品的系年等,由于史料的缺乏,常常模糊不清。乡邦文献,诸如地方志、家谱可以修正和补充旧有的记载,弥补史料的不足。
一、冯氏宗谱真实可信
《灵芝冯氏宗谱》的修纂,可追溯到宋绍兴十三年(1143),时任推诚保德功臣正直上卿太子少傅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赐进士出身的江万里题《冯氏大宗谱序》曰:
冯氏世居始平,乃郡名也。自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毕万食采于冯城,因氏之。其派出自一人,则海宇蔓延,源源相继,万世不磨。冯公子亮轩,恐后日寝远,宗祀益繁,乃敬依伊曾祖郁庵居士与其外兄欧阳文忠所启图例,以其所可见之世记之,上由秦相去疾,下至公甫长者,始居东汇长宁,世系事迹为详,所以推始祖之所自也。万里与有通家之好,见不忘先派之诚故为叙之。
按,该序详细记载了冯氏的来源及修谱的世系和理由;冯公甫,世居江东休宁,宋天禧辛酉(1021)进士,官饶州郡守,途经东汇长宁(今江西都昌县南峰镇),见灵芝发秀,牡丹竞芳,遂辞职隐退,筑室而居,是为都昌冯氏之鼻祖。光绪癸未(1883)重修《灵芝冯氏宗谱》[1] ,追述 都昌冯氏源流:
根深叶茂自文王,其子毕公十五行。
食禄冯城宗毕万,犯颜文帝祖冯唐。
将军大树异功德,李煜平章兄侍郎。
进士高宗饶郡守,灵芝隐退旺都昌。
至2008年冯氏灵芝宗谱大修凡十五次,其间支派小修节修不断。仅珍藏本就收有序跋五十九篇,其中有宋一代八篇,明代十二篇,清代三十九篇。历代闻人就有宋太子宾客进知左丞相封鲁国公程元凤、宋丞相文天祥、左仆射赵林、直秘阁张九成、西山蔡元定、朝请大夫签海北广东道肃政廉访使雪波周伯琦、文林郎广信府儒学教授周毓麟等。序跋引文等有明确时间记载的有很多,如宋绍兴十三年(1143)菊月赵鼎《都昌冯氏宗谱名贤序》,宋绍兴三十年(1160)仲冬程元凤《题冯氏宗谱序》,永乐十八年(1420)庚子夏初朱士立等《送厚斋先生九世孙清溪湾本端听选序》,皇明嘉靖壬寅(1542)孟秋月冯韶《重修宗谱序》,大明嘉靖丁未(1547)九月冯鉴《冯氏大宗谱序》,明万历甲戌(1574)《五柳坊冯氏纂修宗谱序》,皇清乾隆己巳(1749)冬月冯礼煌等《冯氏源隆宗谱序》,光绪癸未(1883)孟冬月冯光佐等《灵芝冯氏宗谱源流序》,光绪癸未(1883)黄嘉尔《冯氏源流宗谱统修新序》,皇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乙巳孟春月尧松梁《冯氏重修宗谱序》,民国十三年(1924)若思《重修宗谱序》,民国乙酉(1945)春三月《节修宗谱序》,共和戊辰(1988)腊月《重修宗谱序》,冯孔茂《二〇〇八年〈灵芝冯氏宗谱〉统修新序》等。经过比对家藏多种版本的宗谱,引文序跋大多无误,真实可信。
二、朱熹佚文一则
《灵芝冯氏宗谱》规模宏大,所存资料丰富,包括冯氏世系、名人传记、序跋引文、诗词碑铭、契约判词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其中有宋人佚文多篇,十分珍贵。今辑出不为《朱子全书》[2] 《朱熹佚文辑考》[3] 等收录的朱熹序文一则,并略加考证。
朱熹序文如下:
予尝仰观乾象,北辰为中天之枢,而三垣九曜,旋绕归向,譬犹君之尊而无敢不拱焉。俯察地理,昆仑为华夏之镇,而五岳八表,逶迤顾盼,譬犹祖之亲而无敢不本焉。君亲一理,忠孝一道,忘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无将之戒,莫大于不忠;五刑之属,莫大于不孝。为人臣所当鞠躬尽瘁,为人子所当慎终追远,而不可或忽也。若冯氏谱牒,上溯爱姓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尊祖也,序长幼以尚齿也,系所生以重嫡也,著家范以启后也,非孝友之家能之乎?噫,世之去祖未远,问所自而茫然者,愧于冯氏多矣!
宋淳熙己酉年
秘阁修撰新安朱熹
按,《晦庵集》卷23《辞免秘阁修撰状一》:“今月二十七日,准尚书省劄子。奉圣旨,依淳熙十六年正月二十三日指挥,除秘阁修撰。”[4] 淳熙十六年(1189)即是淳熙己酉年,朱熹年六十。朱熹序冯氏宗谱的时间和他此时的官职是完全吻合的,不容置疑,增强了序文的可信度。《朱熹年谱长编》[5] 因为资料的缺乏而没有收录,可补。
朱熹为冯氏宗谱题写序文的可能,我们还可以从朱熹和冯氏非同一般的关系来证实。《晦庵别集》卷6《施行人户诉状乞觅》:“据学生冯椅札子述照对,今岁旱荒民户已是投词,星子见行委官检踏其在都 昌旧来踏旱之藜,名色非一,不敢不以告者。”[6] 冯椅乃冯公甫的第六代孙,《宋史》卷《冯去非传》下附有简传:“父椅,字仪之,家居授徒,所注《易》《书》《诗》《语》《孟》《太极图》《西铭辑说》《孝经章句》《丧礼小学》《孔子弟子传》《读史记》及诗文、志录合二百余卷。”[7] 《宋史》对冯椅的生平介绍甚是简略,除了姓字和著述之外,其他都不得而知。今查《灵芝冯氏宗谱》,记载曰:“冯氏五十四世椅公,盛世长子,字奇之,号厚斋,生宋绍兴庚申之秋。登宋绍熙癸丑科进士,仕至江西运干,赠礼部尚书。受业朱子,与曹文简公、彭文定公、黄文懿公同讲学白鹿洞,称为朱门四友……公与夫人詹氏敕令合葬中堡曹家岭甲山庚向。砌石为茔,内有墓志。公享寿九十有二,卒,从祀乡贤祠。现有宅在县城冯家岭白莲池,离治西三十步。”淳熙年间,朱熹知南康军(故治在今星子县),发布《知南康榜文》,宣明教化。冯椅从仰慕朱子到虔诚向学,前往白鹿洞拜见,行弟子礼。朱熹亲自称之为学生,当属事实。地方典籍亦有相关记录,《江西通志》卷128《南康路都昌县重修儒学记》:“且都昌之为邑,俗尤淳厚。黄灏、彭凤、冯椅、曹兴宗,四君子者,实从朱子游,讲学之懿,修行之笃,传诸其家以及其乡之人者,尽宋之季年,衣冠相望,犹有可考者。”[8] 朱熹离开白鹿洞,两人之间仍有书信往来,切蹉学问,交流思想。如《晦庵集》卷3《冯仪之》:“细读来示,备详别后进学不倦之意,世间万事须臾变灭,不足置胸中。惟有致知力行、修身俟死为究竟法耳。”[9] 足见朱熹与冯氏的关系非同一般。冯椅之子冯去疾特建书院以纪念朱熹。《江西通志》卷21《书院》:“临汝书院,在府城西南二里。宋淳祐九年(1249年)冯去疾提举江南西路,以朱子尝临是邦,故立书院祠之。”[10]
【注释】
[1]作者手头的《灵芝冯氏宗谱》重修于光绪癸未年,九卷54宗,版高38厘米,宽47厘米,四周双线边框,版框高32厘米,宽43厘米;左右双栏,半叶10行,行23字;版心双鱼尾,上有谱名“灵芝冯氏宗谱”,下有堂号“理学堂”,鱼尾下有篇名、时间及页码。
[2]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3]束景南:《朱熹佚文辑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4](宋)朱熹:《晦庵别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52—973页。
[6](宋)朱熹:《晦庵别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中华书局标点本:《宋史》,1977年,第12677页。
[8](清)谢旻、陶成:《江西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宋)朱熹:《晦庵别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清)谢旻、陶成:《江西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