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朱子语类》词语考释对《辞源》释义的补正

《朱子语类》词语考释对《辞源》释义的补正

时间:2023-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朱子语类》词语考释对《辞源》释义的补正《辞源》[1] 是我国现代第一部较大规模的语文辞书,“以旧有的字书、韵书、类书为基础,吸取了现代辞书的特点;以词语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释义力求简明确切,并注意词语的来源和语词在使用过程中的发展演变”。

《朱子语类》词语考释对《辞源》释义的补正

《辞源》[1] 是我国现代第一部较大规模的语文辞书,“以旧有的字书、韵书、类书为基础,吸取了现代辞书的特点;以词语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释义力求简明确切,并注意词语的来源和语词在使用过程中的发展演变”。百年历程,嘉惠学林,功德无量。但由于受到时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离既定的编纂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就《朱子语类》[2] 中的四个口语词进行考释,并补正《辞源》在释义时存在的遗漏,为将来进一步的修订提供参考。

合掌

(1)问:“‘徙义’与‘改不善’两句,意似合掌。”曰:“圣人做两项说在。试剖析令分明:徙义,是做这件事未甚合宜,或见人说,见人做得恰好,自家迁在合宜处;不善,便是全然不是,这须重新改换方得。”(3-857,中华书局1986年版《朱子语类》第三册857页,后同。)

(2)“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二句虽似合掌,却有轻重浅深。(3-859)

(3)“闻义不能徙”,是见得自家事未合宜,及闻合宜事,便徙而就之。不善,则是有过恶了。如此说,方不合掌。(3-859)

(4)徙义与改不善,一似合掌。然须着与他分别,盖义是事之宜处。我做这一件事,觉得未甚合宜,便着徙令合宜,此却未见得有不善处。至不善,便是有过恶,须着速改,始得。此所以有轻重之别。(3-859)

(5)又曰:“早间与亚夫说得那‘克己复礼’,是克己便是复礼,不是克己了,方待复礼,不是做两截工夫。……”又曰:“‘克己复礼’,是合掌说底。”(3-1049)

(6)“恁地说,也得。他本是合掌说,看来也须微有先后之序。”……曰:“未有先后。此只是合掌底意思。”(6-2451)

(7)《蔡泽传》曰:“破坏井田,决裂阡陌。”观此可见。这两句自是合掌说,后人皆不晓。唐时却说宽乡为井田,狭乡为阡陌。(8-3217)

(8)至有临刑时,平日念佛者,皆合掌,愿后世莫生王侯家!(8-3244)

按:《辞源》:“合掌,佛教仪式,合两掌以表示敬意。亦称合十。《四十二章经序》:‘世尊教勑,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勑。’《旧唐书》卷79《傅奕传》:‘(萧)瑀不能答,但合掌曰:“地狱所设,正为是人!”’《新唐书》作‘合爪’。”这个义项只能用来解释例(8),而对于其他七个例子就未为允洽。细考之,“合掌”当有“重复”义,“意似合掌”就是说“意思重复”,虽然重复,但还是有轻重浅深之别;“合掌说”意思是“重复说”,虽然重复,但也是有先后之序。“重复”义当由佛教的“合爪”或“合十”引申而来。《闲情偶寄·词曲部·音律第三》:“语有一定之字,字有一定之声,对必同心,意难合掌,矩度不为不肃矣。”《闲情偶寄·演习部·变调第二》:“花月无知,亦能自变其调,矧词曲出生人之口,独不能稍变其音,而百岁登场,乃为三万六千日雷同合掌之事乎?”“雷同”与“合掌”同义连言。《辞源》当补“重复”这一义项。

落草

(1)世间也只有这一个方法路径,若才不从此去,少间便落草,不济事。(3-1037)

(2)大抵看文字,不恁地子细分别出来,又却鹘突;到恁地细碎分别得出来,不曾看得大节目处,又只是在落草处寻。(4-1309)

(3)看书且要依文看得大概意思了,却去考究细碎处。如今未曾看得正当底道理出,便落草了,堕在一隅一角上,心都不活动。(8-2929)

按:《辞源》“落草”下设两个义项:“旧时多称被压迫者逃往山林抗暴为落草;婴儿出生。犹落地。”两义项于文义均不允当。“落”有“陷入、停留”义,如唐李子卿《府试授衣赋》:“山静风落,天高气凉”。“风落”就是风停的意思。唐刘长卿《入桂渚次砂牛石穴》:“片帆落桂渚,独夜依枫林。”“片帆落桂渚”的意思就是孤帆停留在桂渚这个地方。明梁辰鱼《二郎神·秋怀》套曲:“柳条报秋,谁道落人机彀!”“落草”乃“停于草率、随便”之义,《朱子语类》三例均是如此。再如宋绍隆等编《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13《小参六》:“虽然如是,已是落草了也,不免将错就错。”草率的结果只能是将错就错,其义甚明。《碧岩录》卷四:“古人道:‘没量大人,向语脉里转却。若是顶门具眼,举著便知落处。’看他一问一答,历历分明,云门为什么却道:‘此语皆为慈悲之故,有落草之谈?’”《古尊宿语录》卷28:“师曰:……如何是本身卢舍那?良久处好会取。若不委知,遂落草向你道。”如果不是真正的知道的话,那只能是草率地向你说。《辞源》当补“草率、随便”义。

撇脱

(1)无欲之与敬,二字分明。要之,持敬颇似费力,不如无欲撇脱。人只为有欲,此心便千头万绪。(6-2406)

按:《辞源》“撇脱”条下设两个义项:飘逸、洒脱,并举上面例子为 首见例;爽朗、干脆,首见例是明郑之文《旗亭记》26:“不是咱要你告身来图你怕你秀才性儿不撇脱,中途有变累及于我,故此取这一纸为信。”例(1)用义项“飘逸、洒脱”来解释,甚是。然构词理据不明。细考之,“撇”通作“瞥”,“瞥”“撇”同属《广韵》入声屑韵滂母字,音同通假,王念孙《读书杂志馀编下·文选〈思玄赋〉》:“以瞥为瞥见之瞥,非也。瞥,读为撆。撆,击也……字或作撇。作瞥者,借字耳。”《广韵·入屑》:“瞥,暂见。”《祖堂集》卷5:“问:‘一念瞥起便落魔界时如何?’师曰:‘汝因什摩从佛界来?’却云:‘还会摩?’对曰:‘不会。’”暂见犹言时间短,所以《汉语大词典》中“瞥目”“瞥地”“瞥列”“瞥忽”“瞥然”“瞥眼”“瞥尔”等有一个共同的义素就是“迅疾”,“瞥脱”亦不例外。“瞥脱”,亦作“瞥落”,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保福可俦禅师》卷8:“漳州保福可俦禅师,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云在青天水在缾。’问:‘如何是吹毛剑?’师曰:‘瞥落也。’曰:‘还用也无?’师曰:‘莫鬼语。’”“瞥”与“暼”音同,“今谓‘瞥’与从‘日’之字相通,‘瞥落’即‘暼落’,直落,迅速落下,像太阳下山似的直落下。瞥落、暼落,是同义语素构成的双音节词。”[3] 现代还有沿用,如李劼人《天魔舞》第十二章:“他又并不怎么拘泥,倒比别的一些人来得撇脱,来得天真。”可知《辞源》把“撇脱”分列两个义项是没有必要的,可以合并成“洒脱;干净利落”一个义项。

(1)胡季随特地来一见,却只要相闪,不知何故。(7-2793)

按:《辞源》收录了“闪”的五个义项:“自门内偷看;忽隐忽现或骤然一现;抛撇;侧身躲避;姓。”《说文·门部》:“闪,窥头门中也。从人在门中。”可见,“闪”的本义是偷窥。因偷看时怕别人发现而鬼鬼祟祟,从而引申有“忽隐忽现”义,《礼记·礼运》“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 淰”。汉郑玄注:“淰之言闪也。”孔颖达疏:“闪是忽有忽无。”忽隐忽现,似是非真,人们认识思维的相似联想产生“欺哄、蒙骗”义,开始可能在口头俗语中流行,刘知远《诸宫调·贺新郎》高平调:“脱空汉不寻常,闪赚交人独守空房,迟来你便休指望。”《集韵·去陷》“赚”字下有同小韵字“詀”,意思是“被诳也”。可见“赚”有“诳骗”义,那么“闪赚”亦可谓之“欺骗”。故可知“闪赚”是同义连言的双音节词。再如明顾起元《客座赘语·诠俗》:“与人期必而背之,使失望焉,曰‘闪’。”“闪”的“欺骗”义在方言中犹有保留,如欧阳山《三家巷》:“她原来是炳哥的嫂艘,如今却当了你的嫂嫂,这不是闪了周家?不是欺了周家?不是骗了周家?”“闪”“欺”“骗”对文同义。1929年《河北雄县志》:“《清波杂志》云:‘脱笼乃京师虚诈闪赚之谚语。’”《辞源》并没有列“欺骗”这一义项,当补。

【注释】

[1]《辞源》编纂委员会:《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

[2](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

[3]李开:《文史研习和理论学语》,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6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