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朱子哲学形成期之背景资源
上章已言明,中国哲学在先秦已全幅开展其以天—人关系为轴心之内涵,孔、孟、荀均讨论了“人”之世界,并由此揭明天道、人道内在同一的性质——此主要表现在人之“直感”(或曰“良知”)处。“直感”实乃人心之自然而然,而非私智活动,故而只能是“天为”的、“天”的。在此,天人浑一了。当然此处“天”之涵义(仁义礼智)正如荀子所着重揭示的,实亦包括人文社会历史。由此,人欲得其“中”以合于天,便须把握此良知,使之成为日用常行。孔、孟、荀揭示人应在生活实践中学习,以达其“中”之途径。
综上,如果说“中和”问题乃研究人在宇宙、世界中之地位,探究人于此宇宙、世界中合理合宜地生存,亦即天人合一的问题,那么,其一,先秦儒家通过揭示“天”之含义为“自然的”与“自由的”(人文历史的),并且论证了二者之间之内在同一性——此最终被阐发为“性善论”。人性本善,表明人自身内在地具有合理、合宜地生存于此宇宙、世界之能力,因而它实乃构成“中和”问题成立之前提。其二,先秦儒家还阐明了人内在具有的善性之“端绪”,就在人—物交接处的“直感”中。这种日用实践中并非用智筹划、不期然而生的情感,由此便非“人为”的,而属“天为(天生)”的,亦即天“假借”人所表现出来的(宋儒后来更进一步阐明,在物“身上”,亦有天“假借”之而透露出来的“善”)。因而,“直感”实即天人浑一处。换言之,“直感”中所体现的,实乃人—物交通、相处之最合理、合宜的方式。表现在“中和”问题上,人体察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善端”,由此体贴“天意”,并扩充、培养之,便具有了理论依据。其三,先秦儒家还阐明,这种天降生于人所发的“直感”,乃产生仁义礼智等人文道德之本源,亦即历史之本源。换言之,人文道德实乃体现天意的,它并不等同于人为道德规范,前者乃后者之基础。对作为道德实践问题的“中和”理论而言,它点明了道德的真实含义何在,亦即遵守何种道德规范和如何遵守道德规范的问题——强调“去执”态度,亦即“时中”。其四,如上述第一点,“天”还有“人文历史”之内涵,因而一方面,人心创造了历史——如上述第三点;另一方面,历史亦创造了人——此在荀子处以先圣王同时又作为教师之议论中阐发出来。由此,朱子“中和”问题中所涉及的道德训练,如小学涵养功夫等,其合理性依据即显现出来了。
宋时代之思想,一方面继承上述思路,另一方面继承《易》、《庸》,以揭示宇宙演化之方式,讨论人在宇宙中之地位。如周敦颐之《太极图说》、《通书》,张载之《西铭》等,全幅展现宇宙生化及人如何禀其天命以成其仁义礼智之性。由此,其一,既然人亦属天道运行之体现,故而在性分上与物处于同样的地位,所以牛马亦有仁,枯槁亦有性,只不过人乃得其秀灵者(具有主动生发生命行为的能力),故而具备了自觉通达天道之能力。其二,既然人同物一样,具有气禀,亦即天道生化只可能在人、物(气)上把捉,因而有气质之性之问题,人之性虽然禀之于“天”,是纯理,纯善,但此性却须“挂搭”在人之形气上才可实现。《朱子语类》:“问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一段。曰:人生而静以上即是人物未生时,只可谓之理。说性未得。此所谓在天曰命也。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者,言才谓之性,便是人生以后,此理已堕在形气中,不全是性之本体矣。故曰便已不是性也。此所谓在人曰性也。大抵人有此形气,则是此理始具于形气之中而谓之性……”(卷九十五)由此,第一,承认“形气”之先天性,亦即承认血气知觉之合理性,它承担着天所命令之善性,只不过人因禀赋之沉浊、偏倚等不能达其合理性,亦即不能达其善,因而功夫论之主旨即变化气质中之偏蔽者,而不是消灭此气质。第二,由此,人对善性之把握,便不可能脱离人伦日用,去找寻一个空头的“理”,只可能如孟子“四端”说所揭示的,于善性之发用(“气”)处有所默会。由此,功夫论之核心内容实即格物致知,在生活实践中体会自己的“善”。换言之,用心体会生活之道、之善,即是体会自己的善,体会天之善。其三,“气质之性”的说法实即透露现实性之人的先天有限性。天人本为一,但此只是在性分上讲。按朱子的说法,只是在“理”上如此,气禀这个先天的“东西”亦先天地使人与天之间产生隔阂,除非神清气爽,不杂一毫“人气”的“生而知之者”。在此意义上,功夫论作为道德建构的基础环节,便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因为它是人—天之途重得敞通之桥梁。朱子将“中和”问题最终确立为功夫论,其意义亦在此彰显。
尚须注意的是,孔子“未知生,焉知死”之感悟,实即透露,虽然“天生烝民,有物有则”,但人只可通过体会、认识自身的善来认识天之善。所以孔、孟、荀只谈人生,不论物理。宋人以宇宙论直贯之方式通论天、人、物,虽有气禀论以界分之,但终究对宇宙万物等有正面之判断。如果说枯槁有性,虎狼有仁,蚂蚁有义等判定(认识)(在某种意义上,比如今日所谓“人化自然”义上)尚勉强成立;则“天”乃“全善”,不杂一丝气质,形气之人如何断定之?所以朱子对旱涝地震等天灾便无可解释。此待后文论述。
上述实即揭明朱子哲学开展之背景材料,它影响到朱子关于人道之本体论认识,以及由此而生的功夫理论。“中和”问题之讨论,实即探索内在同一之天、人,其交汇处究竟何在?在心、情?抑或性?以及形气之人做功夫之着手处何在?下文试逐节展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