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家思想在今天

道家思想在今天

时间:2023-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道家思想在今天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儒家和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而道家的思想正好适应了这一需要。兼收并蓄、中立不偏的主张体现出道家对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追求,弘扬这一精神是极具意义的。

道家思想在今天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儒家和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学说表现出自强不息、积极有为、锐意进取和入世的人生态度,它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漫长的人生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着曲折和坎坷的。当人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建功立业的志向受阻时,当各种不幸或灾难来临时,当人们为物质利益和眼前得失所困扰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求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以便从沮丧、消沉、痛苦等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重新调整人生的航程。

而道家的思想正好适应了这一需要。道家提出的顺应自然、超然物外、守朴尚俭、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和不以物迁的行为原则与道德要求,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指导人生、净化风俗、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而且,时至今日,其中的思想精华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彩。在今天,我们通过对道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使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赋予其时代意义,从而引导人们超越世俗的名利地位或一时一事的成败得失,“不为物累”、“安时处顺”,以“体道”、“悟道”为价值目标,在更高的精神境界中实现心理平衡,并在生活工作中为我们所用。

一、道家思想的特点

(一)道生万物,顺道而为的朴素精神

“道”是道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范畴,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基础,又是统领、支配天地万物和人的法则:“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者,万物之所由也”。由于“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因此人们必须遵循道的规律来行动:“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尊道”而“不敢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以求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庄子·养生主》中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强调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重要性,启示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事物的内在规律,进而为我们所用。

(二)率性而为,探究真理的人生旨趣

《庄子·至乐》篇中说:“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这句话告诉我们,万物各自有自己的特性,各有好恶长短,应该充分认识和顺应万物的自身规律。任何事物都是自己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的:“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无待”于任何力量的主宰。

《庄子》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就是一个较典型的例子,在庄子看来,“技”主要是谋生的工具,它是与世俗的功利联系在一起的,而“好道”、“率性”则是超越了功利层面而达到了精神的升华和人性的觉醒,它蕴含着一种乐于探索的可贵精神。

(三)包容万物,公正无私的人生倾向

宽容精神是道家学派的共同倾向,《道德经》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圣人能够包容一切,兼收并蓄,因性而治,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庄子》认识到个体的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故书中强调“百家众技皆有所长”;《淮南子》亦强调应充分认识人才的特性,使天下之才“大小修短各得其所宜……无可弃者”。

兼收并蓄、中立不偏的主张体现出道家对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追求,弘扬这一精神是极具意义的。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各自的知识背景、看问题的角度、思维方法、知识结构等差异而导致不同的结论或观点,但这一切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客观世界的不同侧面,即使是谬误,也能从反面给人以启迪和教训。因此,尊重并能够宽容地对待这一切,允许各种意见或学派的并存和自由争鸣,才能促进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化,克服片面性,取长补短,促进科学技术的更新与发展。

(四)不为物役,宠辱不惊的独立风格

道家主张超越世俗的物质欲望,倡导淡泊名利、俭啬寡欲的人生态度。老子告诫人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不要为财货物欲或名利地位而抛却人格,丧失自我;庄子反对“丧己于物”。这种价值取向,不是来自外在的权威或压力,而是出自主体对生命的珍爱、对自然的热爱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道家还认为,人生的真正幸福或快乐不在于外在的感官享乐:“借外物以乐之,外物虽丰,哀亦务矣。有主于中,以内乐外,虽无钟鼓,乐已具矣”。依靠外在的物质享受所获得的快乐是短暂而且浅薄的,“有主于中”的精神充实和“以内乐外”的精神快乐才是持久和可贵的。这既是一种淡泊名利的高贵品德,又体现出宠辱不惊的心理调适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意志薄弱者因为随之而来的荣誉、地位变得忘乎所以,在鲜花和掌声中走向平庸甚至陷入深渊。而不为物累、宠辱不惊的恬淡心态则可帮助人们从容坦荡地对待人生历程中的成败得失,既能从挫折和失败中较快地摆脱出来,又能在成功的喜悦中保持清醒和冷静。

(五)处厚尚朴,去伪弃诈的价值观念

老子视“朴”、“厚”等品质为最高的理想道德,主张保持淳朴天真的自然本性,保持和发展自身的本质和规定性,“见素抱朴”,渴望改变浇薄浮华的世风,使天下“复归于朴”。

道家求真尚朴、去伪弃诈的思想是针对人类文明发展所带来的虚伪欺诈等各种弊端而提出来的,它启示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应该限制约束人类的自然本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合乎人性,如果高科技的发展不以道德和人性为标准,势必造成灾难,甚至带来人类的自我毁灭。

二、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涉及医学、养生、建筑、美学、处世、管理等方方面面,本文中我们主要对道家思想的影响作以下几方面的探讨:

(一)道家思想与和谐发展

道家强调要顺应自然之道,遵循客观外界的规律,又强调率性,即顺应人的内在本然之性,重视个性的发展。要与“大道”这一自然社会的总规律相适应,在这一前提下发展自己的本性,而不能随心所欲,强作妄为。这一思想为个体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社会意义。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将率性与顺道相结合,率性而行是以顺应客观规律为理论前提的。正因为如此,道家在大谈抱朴守真、率性而行时,又强调顺应自然、柔弱不争、崇俭抑奢,体现着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遵从,体现着协调人我关系、协调人群关系的自觉性。

此外,道家“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知止不殆”的告诫和“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观,皆有助于人们克服人类与自然对抗、人类万能以及滥采滥用自然资源等错误观念或行为,自觉地调节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求得社会的进步与持续发展。

(二)道家思想与调适心理

道家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既是一种淡泊名利,持守节操的高贵品德,又体现出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道德心理学认为,道德对心理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故这种心理平衡能力与个体的道德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具有独立人格,精神充实,有着崇高的人生目标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宠辱不惊。道家以“善利万物而不争”、“容乃公”的宽阔胸怀,以祸福相倚,有无相生的深邃智慧,引导人们从更高、更广的角度来看待物质利益和眼前得失,不要为声名、财货这些世俗的物质利益而丧失了自我,扰乱宁静的心灵,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应“抱朴守真”、“安时处顺”、“不与物迁”。这就促使人们运用道德矫治手段,以这些思想原则及时地调节心理失衡,从容坦荡地对待人生历程中的成败得失,保持必要的心理平衡。

在社会生活中,宠辱不惊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心理素质。只有具备了宠辱不惊的心理调适能力,百折不挠、不畏艰难、不计功利、不怕压力、富于牺牲精神、敢于坚持真理的人,只有豁达乐观、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深刻而持久的成功。

(三)道家思想与协调人际关系

老庄抱朴守真、谦下不争等思想主张来自于对社会、人生的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因此能够在协调人际关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说,抱朴守真,就是要以一颗纯真无欺的诚心去对待他人;谦下不争就是要谦虚谨慎,尊重他人,不争私利,不恃己功。人际交往是双向互动的,俗话说,人心换人心,诚恳、谦让等友爱的言行,往往会引起对方相应的、积极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另一方面,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坦露心声,又有利于交往双方加强交流,加深理解,相互取长补短,形成道德认同,从而实现个体道德的升华,促进并保持人际间的协调与合作,实现与社会环境高度协调,与他人高度协调的和谐状态。

(四)道家思想与抑奢戒骄

道家告诫人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里所说的“不知足”、“欲得”是指对财富、权势的贪恋和追求,意在揭示贪得无厌的物欲对于人的危害。故其又明确指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遣其咎”、“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主张要自觉地避免盛满。“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应该效法“功遂身退”的“天之道”,崇俭寡欲,柔弱不争,谦下谨慎,才能保持常德,扩充常德,才能保身保家,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历史上,谦受益,满招损;奢侈者败,俭约者兴的教训真是数不胜数。唐太宗崇尚道家思想,崇俭抑奢,求谏讷谏,“自守谦恭”,推动于臣下,终于达到了天下大治。隋炀帝骄矜自用,驱天下之民以足己之奢欲,终于落得“率土分崩”的下场。这些事实都充分说明着老子戒奢、戒骄的训条,促使其发挥着较强的社会警示功能。

奢侈挥霍是精神空虚、理想低俗的表现,而不知适可而止,挥霍无度,往往又会令人丧失奋发精神,见利忘义,以至出卖自己的灵魂,甚至触犯刑律,身败名裂,而自恃富贵,目无法纪,肆无忌惮,则更是自取其祸;骄傲自大是浅薄无知、目光短浅的反映,如果不尊重他人的意见,事事处处自以为是,唯我独尊,排斥异己,则必然极大地妨碍自我的进步,损害他人的利益,从而招人怨恨,造成人际关系的恶化,成为众矢之的,众叛亲离。老子以其敏锐的目光和精炼的词句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立身处世的基本法则及其相应后果,这就促使人们时时反省自己、谦虚不骄、广采众长、持中有度、廉俭自律,促进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