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书研究的旨趣、研究视角和基本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旨趣
韩非子的思想一直是哲学、文学、史学、法学、语言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学者们的研究重点,研究成果也非常多,但是研究韩非子法律思想的著作还相对较少,所以笔者不揣冒昧,准备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试图对韩非子的法律思想作出更为深入、全面和比较合理的解读,并且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批判的继承,这也是本书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之所在。
本书作为法律经典评论论丛中一本,试图以法学的研究视角在研究上有所创新,并试图得出新的结论,这是本书最为重要的研究旨趣。本书的研究是在充分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试图看得远一些。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深入挖掘,认真研读原作,透过字面的含义探寻其思想本质,从典籍中综合、概括、提炼、升华出新的见解,力图有所创新。
用理性的眼光和法学的标准去探索和评说韩非子的思想,以探求其对于当代的现实意义,是本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旨趣。今天,我们解读经典,是为了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一些学者对韩非子思想抱有一种不理性的成见,采取简单的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这是对经典的误读,也是不科学的。正如蒋传光先生指出的:“当下的中国学界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评价,往往是贬大于褒,甚至全盘否定,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解读,存在着简单化,甚至歪曲和贬低的现象。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法律智慧中许多具有超时代意义的内容视而不见,也不愿去挖掘。把自己几千年的智慧、创造、积累,像泼脏水一般泼掉,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研究缺乏一种冷静、客观、理想和独立的分析和判断。”(3)
今天,我们重读经典,不是为了学习《韩非子》中的某些论断和精彩片段,而是领会韩非子思想的内在精神,不是全盘地肯定和吸收,而是“返本开源”,以求在古老的思想上生出新意,借此启迪我们建设更美好社会的智慧。
(二)研究的视角
本书以“法治”为视角,即解读《韩非子》中所体现的法律思想,以祖先的智慧启迪我们今人的思想,找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法和道路。如《庄子·天道》所言:“聚而语刑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治”包涵两层含义,即“治之道”和“治之具”。所谓“治之道”是指治国的原则、立场,关乎人类共同关注的重要的价值、理想和目标。所谓“治之具”是指治理国家的具体的方法、制度等。(4)韩非子是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是韩非子思想的核心。本书既研究韩非子法律思想的“法治之道”,也研究其“法治之具”。
“治”是中国古代政治家研究的重要议题,先秦以来,几乎所有的学术典籍均有论“治”之言。古代的文人志士也多有救世济民的传统和情怀。到底应该用什么来治国?先秦诸子百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墨家主张“尚贤”,道家主张“无为”,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可以说,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都以治国理民,治理天下为己任,都以“治”和“治之道”作为自己思考社会、探索人生、认识世界的逻辑起点和思想的中心,从而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方针、原则和措施,这些思想都是值得我们后人借鉴的宝贵财富。
(三)基本的研究方法
本书在对韩非子思想作解读和研究的过程中,并没有把其思想作为一个孤立的对象来看待,而是把它放在一个广阔的古今中外法律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宏大背景下来认识和研究的,包括韩非子思想的儒家、道家、墨家思想渊源的追溯,韩非子治国思想与儒家、墨家治国主张的比较,以及韩非子法律思想与西方法学思想和政治主张的比较,以期更好地把握韩非子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更新的视角发现其思想的价值,使其思想在当代产生新的意义,获得新的生命力。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
1.文献分析法:为了对韩非子思想进行详实、深入的了解和剖析,笔者对相关原著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和分析。笔者力求以一个客观的视角,审视各家典籍,从法律思想的切入点对其进行新的梳理,尝试找到新的研究点与脉络。
2.比较研究法:对于韩非子思想的研究,仅借助于其自身内容的平面泛化性解读,势必无法透析其整体的历史嬗变,因此必须展开多方位、多角度的纵向、横向的对比,以更好地探寻韩非子思想的精神内核和超时代精华。
3.历史与逻辑统一法:为了避免断章取义,还原思想家的历史本真意图,本书在阅读大量典籍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历史相关文献比对以及逻辑的推导进行考证和取舍。
4.科学和理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于韩非子思想的解读、吸收和借鉴,既不过分夸大其价值,也不过于贬损其价值,而是坚持科学、客观和理性的态度来看待韩非子这一古代先哲的思想,力求探寻其思想的本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