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云梦秦简的学术思想
1975年底至1976年初,考古学家在今湖北省云梦县境内的睡虎地发掘出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年)之间的一批秦墓竹简,故名《云梦秦简》,或称《睡虎地秦墓竹简》。秦简的发现,对中国思想史学的学术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一)秦简中思想多元并存的倾向
经过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到战国中、晚期,当时思想学术界逐渐形成“百虑一致”“殊途同归”的发展趋势。如前所述,秦朝虽提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法家思想,但并不排斥其他非主流意识的存在。这在出土的秦简中也有所反映,主要是记载在第11号秦墓整理出的51支竹简上。因其中前有“凡为吏之道”的词语,故学者定名为《为吏之道》。
《为吏之道》的内容是阐明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官员,其具体要求是:①为吏的执法素质。简文提出,执法时应“审悉毋私”“安静毋苛”“严刚毋暴”“廉而毋刖”“毋以愤怒决”等。这五个“毋”,就是告诫官员在执法时,不能徇私舞弊,不能急躁苛问,不能以严为暴,不能动辄用刑(按:刖即砍脚之刑),不能情绪断案。这已与法家的“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商君书·开塞》)有所偏离。②为吏的思想心态。简文受到孔子回答齐景公问政时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启示,希望“为人君则鬼(读怀),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慈,为人子则孝”,宣称“君鬼,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这显然是要求为吏必须兼容儒家思想。不仅如此,简文还要求官员处理好“怒能喜,乐能哀,智能愚,壮能衰,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的转化,以保持心态平衡。这里所列举的怒喜、乐哀、智愚、壮衰、勇屈、刚柔、仁忍等七对矛盾,杂糅了《老子》第二、二十二、三十六、四十三等章中的辩证思维。至于“忍”则与老子所说“报怨以德”(《老子》第六十三章)和孔子所说“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的良好心态如出一辙。③官员的道德操守,这是前两项要求的人格保障。简文把它概括为“毋喜富,毋恶贫,正行修身”10个字。这是说,官员要以“毋恶贫”修身,以“毋喜富”律己,做到为官清廉自洁,警惕金钱诱惑,杜绝以权谋私,从而不贪财,不泄谋,不失言,不偿食,不负“以吏为师”的名号。这里深深地烙着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以及老子以“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处理身心关系的道德印迹。
第11号墓的秦简中,还有部分《日书》简文。内容是关于卜筮之事,可能是为了解答官员思想中的疑难或其心态失衡而作。
如果以秦简中关于思想多元并存与《史记·秦始皇本纪》及其相关《列传》的记载相互比对,就会进一步证明《史记》的基本翔实可靠。
(二)秦简中秦律宽猛相济的初步表征
秦律在秦简中共有五个部分,种类繁多,主要内容是在《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和《法律答问》中。秦律素以严酷著称,这在简文中多有记载。其酷刑有“斩左止”“劓”“黥”“磔”(车裂)、“城旦”(即受“黥”刑以后,白天抗寇虏,夜晚筑长城)等(这里不含其他史籍所记载的更多的酷刑)。在秦律《法律答问》就有若干轻罪重判的案例,兹举其中的一例:
甲盗牛,盗牛时高六尺,系(囚禁)一年,复丈,高六尺七寸,问甲何论?当完为城旦。
这是说,甲偷牛一头,偷牛时,其身高六尺,尚未成年,囚禁一年,身高长了七寸,应按成年人偷盗治罪,处以“城旦”的重刑。这引起了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反思,所以在《为吏之道》中,简文记载了“宽以治之”“有严不治”的言论,强调严中有宽,宽严相济。这在秦律《法律答问》中也有案例:
甲小未盈六尺,有马一匹自牧之。今马为人败,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偿稼。
这是说,甲身高仅六尺,还未成年,自己放马时,马被惊吓,吃了他人的禾稼一石,问应否论罪?不应论处,也不应赔偿禾稼。
秦律中宽严相济的发端,是上承孔子思想。其言最早见载于《左传·昭公二十年》: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而下启汉代儒家以礼为先、礼法兼治的法学体系。西汉桓宽在盐铁会议上就记载了贤良文学的这种主张。他们认为,用刑犹如除草,如果不别良莠,滥锄滥刑,将使“苗尽”“民欺”,所以,他们反对不教而用刑,颠倒礼法的主从关系,用酷吏施严刑,专以镇压为事(见《盐铁论·后刑》)。这种追求公正、排斥极端、能够恤民的理念,使汉代的法学思想比秦朝有所进步,收到了稳定社会的功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