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时间:2023-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今文经是汉代学者所传述的儒家经典,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大都没有先秦古文原本,而由战国以来的学者师徒父子相传,到汉代才一一写成定本。古文经学在西汉一直处于“私学”地位。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今文经学,研究古文经的学问称古文经学。今古文经学之争还有深刻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今文经是汉代学者所传述的儒家经典,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大都没有先秦古文原本,而由战国以来的学者师徒父子相传,到汉代才一一写成定本。今文经包括三家《诗》(申培所传的《鲁诗》、辕固所传的《齐诗》、韩婴所传的《韩诗》),出于伏胜的《尚书》(分为欧氏、大夏侯氏、小夏侯氏三家),出于高堂生的《礼》(分为戴德、戴圣、庆普三家),出于田何的《易》(分为施雠、孟喜、梁丘贺、京房四家),出于胡毋生、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分为严彭祖、颜安乐两家)以及江公所传的《穀梁春秋》。以上今文学各家,三家《诗》于文帝、景帝时最早立博士,武帝时遍立五经博士,至宣帝时今文五经各家全部分立博士。

古文经是指战国时代用东方六国文字书写的儒家经典。汉代的古文经有三个来源:一是武帝末年鲁恭王扩建宫室时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逸礼》;二是流传于民间的《毛诗》和费直、高相所传的《易》;三是秘府中所藏的《周官》和《春秋左氏传》。许慎说《春秋左氏传》是北平侯张苍所献(见《说文序》)。以上古文经在西汉时并没有立博士,王莽时才立《周官》《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五家古文博士,东汉初即被取消。古文经学在西汉一直处于“私学”地位。

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今文经学,研究古文经的学问称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从表面看只是书籍抄本的不同,从实质看它们对经书的意义理解有很大区别,对古代制度及人物评价都很不相同,因而形成两大派别。今古文经学的不同可以从两派对《六经》的排列顺序说起(依据周予同说)。今文家的次序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如董仲舒说:“《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春秋繁露·玉杯》)不唯董仲舒这样排次,除特殊例外,今文经学对《六经》的排次都是这样。古文家的次序是《易》《书》《诗》《礼》《乐》《春秋》。《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的排次是《易》《书》《诗》《礼》《乐》《春秋》。不唯《汉书》这样排次,除特殊例外,古文经学对《六经》的排次都是这样。今文家是按《六经》内容不同从浅到深排次,古文家则按照《六经》产生的时代先后排次。这反映出,在今文家看来《六经》是孔子为“托古改制”而写的著作,在古文家看来《六经》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孔子所整理保存下来的古代史料。对《六经》看法不同,由此对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认识也产生出不同观点。在今文家看来,孔子主要是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甚至是“受命”的“素王”,孔子把《六经》当做发挥自己思想的躯壳。在古文家看来,孔子主要是史学家、教育家,是儒学的先师,孔子的精神即在《六经》本身。由此对经学本身的认识也产生出不同的观点,今文经学重在阐发《六经》中包含的微言大义,重视《公羊春秋传》,因而很容易与纬书相结合,表现出浓厚的神学色彩。古文经学重在考究史实,重视《周礼》《左传》,因而向阐述古制、古文字的方向发展,表现出比较朴实的学风。由此出发,今古文经学对先秦学术思想的看法,对上古历史的看法,对史学史的看法以及对文字学的看法都发挥出一系列不同的观点。

今古文经学之争还有深刻的政治背景。汉代帝王一般不是站在今古文两派中的一派反对另一派,而是保持不过分倾斜的态度。采取这样的态度的表面理由,往往是爱好学问,扶持微学,增广见闻等。更深一层原因则在于汉代政治的基本原则。试看武帝的用人,他接受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所重用的却不是董仲舒,而是“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的公孙弘。用衣服作比方,“文法吏事”是衣服本身,儒术只不过是衣服上起装饰作用的镶边而已。经学本来就不是也没有被当做高于政治利益的学问,最高统治者宁可采取比较超然的态度,以便依据政治需要在今古文两派之间自由选择。今文派公羊春秋学那个“孔子为汉制法”的编造迎合了汉代的政治需要,所以能够久居官学地位。古文派左氏春秋学那个“汉为尧后”的说法很自然引申出“禅让”的观念,迎合了王莽的政治需要,所以受到王莽重视而被立于官学。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今古文经学各有众多门徒,世代相传,壁垒森严,上下左右盘根错节,形成各自的集团。一直居于官学地位的今文派固然势力强大,古文派也成为不能压制的势力。

西汉末到东汉末今古文经学的四次重要争论,现略述如下:

第一次是刘歆(古文派)与太常博士们(今文派)的争论。西汉哀帝建平、元寿年间(前6—前1年),刘歆提出立古文经《毛诗》《古文尚书》《逸礼》《左氏春秋》博士。刘歆的理由主要有二:①经过秦代焚书和禁止挟书保存下来的今文经传残缺不全,古文可以补其残缺。《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逸礼》较《礼经》多39篇。今文经传中存在脱简漏字,可以用古文校补。②今文《公羊》《穀梁》是经孔子再传、三传弟子传授而后记录的,古文《左传》是孔子同代人左丘明所传,后者更为可靠。这个见解是刘歆受命校书中看到《左传》后形成的,他曾根据这个见解与他的父亲、今文学家刘向辩论。刘歆还写了一封措词激烈的信,谴责太常博士们“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汉书·楚元王传》)。这封信引起很深的怨恨。有的以罢官威胁,有的弹劾刘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同上),刘歆被迫要求去做地方官以避祸。这次争论以无结果而告终。

第二次是韩歆、陈元(古文派)与范升(今文派)的争论。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25—55年),尚书令韩歆上疏欲立古文经《费氏易》和《左传》。范升以《左传》“不祖孔子”“无有本师而多反异”“非先帝所存”(《后汉书·范升传》)等理由加以反对。接着又奏《左传》之失十四事,并说各家纷纷争立,“从之则失道,不从则失人”(同上)。古文派陈元又上疏以《史记》多引《左传》作为古文经可靠性的证据,遂引起对《史记》评价的争论。争论几十个回合,光武帝决定立《左传》于学官,以李封为博士。适遇李封病卒,《左传》复废。这次争论仍无结果,但古文派的影响扩大了,可见学术风气转变和古文经学渐兴的景象。

第三次是贾逵(古文派)与李育(今文派)的争论。东汉章帝建初元年(76年)贾逵条奏《左传》优于《公羊》《穀梁》之外,并以图谶附会《左传》,博取章帝信任。李育作《难左氏义》,提出41个问题反诘。至建初四年(79年)白虎观会议,双方继续反复辩论。白虎观会议的结果没有作出古文经学立于学官的决定,但肯定了古文经学的不少论点。

第四次是郑玄(古文派)与何休、羊弼(今文派)的争论。东汉桓帝至灵帝时期(147—182年),今文学家何休作《公羊春秋解诂》,并“与其师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难二传,作《公羊墨守》[1]《左氏膏肓》《穀梁废疾》”(《后汉书·何休传》)。郑玄看到后作《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何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后汉书·郑玄传》)

从上述四次争论可以看出,汉代今古文经学争论的内容,始终以《左传》为中心,争论《左传》与《公羊传》的优劣问题。所争的目的是古文经学的官学地位。今文派一直利用政治力量压制古文派,反对立古文经传博士。古文派一直不甘心处于无权的私学地位。争论的发展趋势是古文派越来越壮大。东汉时期出现了郑众、杜林、桓谭、贾逵、马融等著名古文学家,遂使今古文经学趋于融合。郑玄就是这样一位融合今古文经学的大师。

【注释】

[1]李贤注:“言《公羊》之义不可攻,如墨翟之守城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