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邹守益的家学

邹守益的家学

时间:2023-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 邹守益的家学邹守益之学,传于其子邹善。邹善之长子邹德涵,受学于泰州学派耿定向,又与焦竑往来论学,其学受泰州诸人影响,与乃祖、乃父不类。所以黄宗羲说邹善父子“颖泉(邹善字)论学,于文庄(邹守益)之教无所走作;入妙通玄,都成幻障。而先生(邹德涵)以悟为入门,于家学又一转手矣”。邹德泳亦继承了邹守益体用一源、格物在致知的笃实之学。

三 邹守益的家学

邹守益之学,传于其子邹善。邹善恪守父说,以戒惧主敬、收敛身心以达静定为宗,他说:

先儒谓学成于静,此因人驰于纷扰,而欲其收敛之意。若究其极,则所谓不睹不闻,主静之静,乃吾心之真,本不对动而言也。即周子所谓一,程子所谓定。时有动静而心无动静,乃真静也。

和靖谓:“敬有甚形影,只收敛身心,便是主一。如人到神祠中致敬时,其心收敛,更着不得毫发事,非主一而何?”此最得濂洛一脉。(《明儒学案》第346页)

此皆诠释先儒之说,无大发明。

邹善之长子邹德涵,受学于泰州学派耿定向,又与焦竑往来论学,其学受泰州诸人影响,与乃祖、乃父不类。邹德涵不言兢业敬谨、戒惧慎独,而多言静中之悟。如他说:

你只静坐,把念头一齐放下,如青天一般,绝无一点云雾作障,方有会悟处。

不要怕空,果能空得,自然有会悟处。(《明儒学案》第352页)

不过他悟到的,并非绝对的空寂,他的空是实流出的条件。他认为佛家的空是有意为空,凡事物皆有碍于空,故须时时置身于空虚之地;而儒者的空,是空中有实。他说:

吾儒之空,如太虚一般,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形色象貌,俱在太虚中发用流行,千变万化,主宰常定,都碍它不得。即无即有,即虚即实。(《明儒学案》第352页)

他所谓虚实相即,即是王艮的“无思而无不通”。虚即无思,实即无不通,他常举王艮命童子捧茶来说明他的虚实相即:呼童子,即应;命童子取茶,即捧茶至,取来后则又如前之无事。童子无有将迎之心,一顺自然,这就是“无思而无不通”。可以看出,邹德涵之学,确有泰州家风。所以黄宗羲说邹善父子“颖泉(邹善字)论学,于文庄(邹守益)之教无所走作;入妙通玄,都成幻障。而先生(邹德涵)以悟为入门,于家学又一转手矣”(《明儒学案·江右王门学案一》)。

邹善之季子邹德泳,承家学,守乃父乃祖之旨。虽其著作不多,无以见其全,但从中仍可以看出其学问趋向。邹德泳继承了邹守益戒惧之旨,他说:

天地鬼神,遇事警畏,然恐在祸福利害上着脚,终涉疏浅。古人亦临亦保,若渊若冰,不论有事无事,一是恂栗本来作主。

学问之得意,反在收敛保聚之内。虽至穷窘,而志操益励,越见光芒。(《明儒学案》第357页)

邹德泳亦继承了邹守益体用一源、格物在致知的笃实之学。他对“格物”的解释,是将《大学》与《孟子》、《周易》融贯为一,他说:

吾以为圣人之学,尽于致知;而吾人从形生神发之后,方有此知,则亦属于物焉已。故必格物而后知乃化。故《大学》本文于此独着一“在”字,非致知之外别有一种格物功夫。《易》言“乾知太始”,即继以“坤作成物”,非物则知无所属,无知则物无所迹。孟子曰“所过者化”,物格之谓也;“所存者神”,知至之谓也。(《明儒学案》第358页)

此处所谓知,是沿用了程朱的解释,指心之灵明,故以知体为形下之物。致知必在于格物,就如《易》“乾知太始”,必靠“坤作成物”,其极致可达“过化存神”。德泳的这个解释,其实是王阳明“致知在格物”、“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之意。他的发挥,在于把“致知在格物”同《周易》和《孟子》联系起来。从形式上说,格物致知不相离;从结果上说,物格知至即“过化存神”,目的与手段不相离,功夫所至,即是本体。故黄宗羲说他“于格物则别有深悟”(《明儒学案》第33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