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王重阳出家前后

王重阳出家前后

时间:2023-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王重阳出家前后王重阳,陕西咸阳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喆,字知明,道号重阳子。面对这种境况,王重阳便产生了对于国家复兴无望的“出尘之志”,“置家事不问”。此外,王重阳由儒入道也深受当时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王重阳由儒入道之心理,也许是对当时社会处境的一种消极逃避,也许是寻找解救普通民众另类出路的心理表达与自我满足。

一、王重阳出家前后

王重阳(1112—1170),陕西咸阳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喆,字知明,道号重阳子。关于他的生平活动,据金源璹《终南山神仙重阳真人全真教祖碑》载:

真人,名喆,字知明,应现于咸阳大魏村,仙母孕二十四月,又十八日,按二十四余土气而成真人也。真人美须髯,大目,身长六尺余寸,气豪言辩,以此得众。家业丰厚,以粟贷贫,人惠之者半,其济物之心略可见矣。弱冠修进士,举业,籍京兆府学。又善武略,圣朝天眷间收复陕西,英豪获用。真人于是捐文场,应武举;易名德威,字世雄,其志足可以知。还被道气充余,善根积著。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于是慨然入道,改今之名字矣。会废齐摄事,秦民未附,岁又饥馑,时有群寇,劫真人家财一空,其大父诉之统府,大索于邻里三百余户,其所亡者金币,颇复得焉。又获贼之渠魁,真人勉之曰:“此乃乡党饥荒,譬如乞诸其邻者,亦非真盗也,安忍陷于死地?”纵舍使去。里人以此敬仰真人愈甚。咸阳、醴泉二邑,赖真人得安。是后,于终南刘蒋村,创别业居之,置家事不问。半醉高吟曰:“昔日庞居士,如今王害风。”于是邻里见真人,曰:“害风来也。”真人即应之,盖因自命而人云。[2]

据这段文字记载,我们可知王重阳“慨然入道”的直接原因是“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而引起心理上的苦闷与行为上的转向。可想而知,一方面,王重阳历经的是“中原多事,秦陇纷扰”[3]。南宋建炎四年(1130),“抚治河外,不及于秦,岁屡饥,人至相食”[4]。面对这种境况,王重阳便产生了对于国家复兴无望的“出尘之志”,“置家事不问”。他自己描述他的烦躁与郁闷说:“三十六上寐中寐,便要分他兄活计。豪气冲天恣意情,朝朝日日长波醉。压幼欺人度岁时,诬兄骂嫂慢天地。不修家业不修身,只凭望他空富贵。浮云之财随手过,妻男怨恨天来大。产业卖得三分钱,二分吃著一酒课。他每衣饮全不知,余还酒钱说灾祸。”[5]另一方面,他却又竭尽所能“以粟贷贫”,并参与“收复陕西”的战争来捍卫民族尊严,并因此“获用”而成为甘河镇酒监[6]。然而,酒监一职并不能使他内心得到满足。王重阳担任酒监之时,正值海陵王完颜亮统治时期。用元脱脱的话来形容:“天下后世称无道君主以海陵为首。”按照金政府规定,酒监需要完成一定的课业任务或营业数额,若不能完成,则要受到降职夺俸的处罚。而且在正隆三年(1158),海陵王准备南侵伐宋,他征全国之丁,调诸州之粮,赋兵甲于百姓,借战马于民间,南粮北运,西马东输,举国一片骚动。王重阳希望通过做官来辅佐君王,以实现拯世救俗的宏伟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日酣于酒”[7],甚至“豪气冲天恣意情,朝朝日日长波醉”[8],以酒来自我麻醉,逃避现实。醉饮之余,他开始收集道教经文。他说:“害风王三,前时割税,为酒爱,饮中沉醉。往往来来,眼前事全然不记,与仁人当街打睡。腋袋头巾,尽皆遗弃,有经文,里面诀秘。深谢明公,发善心,与予拈起。解佩令,报贤好意。”[9]王重阳以此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厌倦与无奈。秦志安的《金莲正宗记·王真人》记载,王重阳“逮乎四十有七岁也,喟然叹曰:‘孔子四十而不惑,孟子四十而不动心。吾今已过之矣!尚且吞腥啄腐,纡紫怀金,不亦大愚之甚乎!’遂辞官解印,黜妻弃子,拂衣尘外,类初狂之放荡焉”。正是由于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人生无常和死亡的畏惧,他最终走向宗教,希望到宗教中去寻找生存的意义,求得生命的超越。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宗教的前提,是意志与能力之间、愿望与获得之间、目的与结果之间、想象与实际之间、思想与存在之间的对立或矛盾。”[10]王重阳“始于业儒,其卒成于道”[11]的经历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与《终南山神仙重阳真人全真教祖碑》所记不同的是秦志安的《金莲正宗记》,其载:王重阳“当废齐阜昌间,献赋春官,忤意而黜。复试武举,遂中甲科”。这不禁令人疑惑,王重阳是否参加了“科考”?是“武举”,还是“文举”?是否“中举”?这些问题在学术界也存在争论。关于这一点,清代陈铭珪[12],今人陈垣[13]、南怀瑾[14]、姚从吾[15]、郭旃[16]、唐代剑[17]、樊光春[18]诸先生进行了考证。唐代剑综述诸种观点,经考证得出结论是:王重阳“捐文场”和“应武举”是不同时期的两件事。他认为,王重阳确实参加了其中的一次,而且他“善于属文,才思敏捷,尝解试一路之士”[19],他在京兆府路(今陕西)举行的府试中成绩名列前茅,但在伪齐政府组织的会试中,却因“献赋春官,忤意而黜”,没有考中。故麻九畴在《邓州重阳观记》中说他“脱落功名,日酣于酒”。至于“应武举”,唐代剑则认为王重阳则根本没有机会。首先,武举未开科。其次,王重阳官职非武举所授。据此可以看出,王重阳的仕途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此外,王重阳由儒入道也深受当时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他常在半醉半醒间叹吟“昔日庞居士,如今王害风”。王重阳所指的庞居士,是唐代禅宗南宗马祖的弟子,名蕴,号道玄,出生书香门第,有很高的儒学修养。他从马祖受法后,过着清贫的生活,“用船载家珍数万縻于洞庭湘右”,一家人参禅问道,“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头,共说无生话”[20]。随着社会与禅学的发展,庞居士的形象在唐末、五代、宋代,乃至明清不断发生变化。宋延寿《宝镜录》卷二十二载庞居士命女灵照曰:“吾当先逝,汝可后来,专候日中可蜕斯壳。”“日中蜕壳”明显带有道教色彩。可以说,王重阳道教理论的形成,庞居士影响不能说没有。

王重阳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厌倦使他“慨然”转向之心理与行为一目了然,满怀抱负而不得施展的巨大的心理落差促使他行为轨迹由儒转向道。王重阳由儒入道之心理,也许是对当时社会处境的一种消极逃避,也许是寻找解救普通民众另类出路的心理表达与自我满足。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21]解释,这是王重阳自我实现的一种心理需求。

据说,王重阳48岁时,在甘河镇遇到两个神仙,这两个神仙认为他可以教化,并传授给他内丹修炼的秘诀,让他饮了神水。此后,他便假托疯癫,抛妻离子,出家修道,“尽断诸缘,同尘万有,即养浩于刘蒋、南时等处者三年”[22]。在金大定三年(1163),他于南时村掘了一处数尺深的墓穴,名为“活死人墓”,并内挂了牌,上书“王害风灵位”。此外,他还在墓穴的四角落各植一株海棠,意即将来要使四海教风为一家。可见,那时,王重阳便萌生向社会传教的念头。此后,他在墓内修炼三年后,满口皆尘外语,似狂若癫,酒壶不离,行游且歌且舞,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彻悟了人生真谛。但那时“乡人唯以害风谑,而未始询其意”。如他所居刘蒋村近邻袁村有一富户人家,名为陈知命,被他“屡化度之”,终不肯从,结果经八九年,王重阳只收了史处厚、刘通微和严处常三个弟子。大定七年(1167),四处碰壁的王重阳,一把火烧掉了自己的茅庵,离开故乡,东出潼关,浪迹江湖,踏上了游海岛觅友、赴蓬瀛的旅途。

王重阳离乡东迈创立了全真教,“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之宗”[23]。他苦费心思地诱导与劝化“仙材”以发展、壮大并弘扬全真教;全真七子也立志苦修,遵照王重阳的遗愿,苦心经营,努力发展、壮大全真教,并使之成为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