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态与和谐:教育价值之思
尽管王重阳把培养弟子而造就的“神仙”分为五等,但是他的最高教育目的是成就“天仙”,即“孝养师长父母,六度万行方便,救一切众生,断除十恶不杀生,不食酒肉,邪非偷盗,出意同天心,正直无私”。从王重阳的教育目的可看出其教育价值观,即通过教育、教化来调和个人身与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由此反思我们学校教育的价值。
当前,在升学、就业的压力下,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形成了一种无视学生身心、人格健全发展,而只看重学生分数的应试教育;高等教育则形成了重科学而轻人文、重实用而轻创造的功利主义教育。不论在何种教育阶段,都很少顾及教育对于人类生存的首要环境——自然环境的作用。然而,摆在我们眼前的事实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温室效应的积累、生态的严重失调、资源的日益枯竭、环境的加剧污染、战争频发的灾难以及流行性病毒的侵蚀等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人类已经感到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在逐渐地痛失物质和精神的家园。当代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自从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处于优势以来,人类的生存没有比今天更危险的了。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也不得不综合考虑教育价值的多元化了。今天,各种力量、各种利益主体都希望影响教育活动以便实现自身的利益,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各种力量实现其利益的交汇点,成为关系到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重要的社会力量。国家、群体、个人等多元的利益主体提出了各不相同的要求,教育价值走向多元。如何协调不同主体的教育价值,就成为我们要思索的问题。因此,在教育价值问题上,我们必须突破在个人与社会所构成的二维平面中探讨教育价值的局限,突破在“本体论”和“工具论”这两极之间思考教育价值的思维模式,在由人、社会、自然三者所构成的多维立体空间中重新认识教育的多元价值。对呈现的任何一种教育价值不应采取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而应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中分析研究,发掘其合理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相互协调、融合,逐步达到科学化,最终形成自己正确的教育价值观。[1]诚然,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是随着社会与人的认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或者说,教育价值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随着不同利益主体的认识而不断建构、不断生成的。社会变化,主体变化,相应地,教育满足主体的需要也就发生了变化。在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教育的工具价值提得特别响亮;在人本主义盛行的时代,教育的个性发展价值就会凸现出来;在环境危机逼近人类的时候,教育的生态价值便应然而生;在生命尊重缺失的时候,教育的生命价值又会悄然兴起;当物质匮乏的时代,教育的经济价值便会大事渲染;在精神贫乏的年代,教育的人文价值呼之欲出;在理性泛滥的时代,教育的情感价值便会呈现出来;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教育的科学价值就会高高抬起。因此说,多元的教育主体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多元的。综述以上种种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也应是生态性的,即教育价值的视域要融合,即教育的多元价值要和谐、统一,从而促进人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因此,教育的生态价值不仅仅指向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即通过环境教育来生成人的自然生态观,不把人自身看作是统治宇宙的中心,而是清楚地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关系,使人们倍加珍惜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自然,从而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指向人与社会诸要素之间的和谐相处。人,不仅仅是一个具有健全体魄、追求知识的人,也是一个富有情感与智慧的人;社会的进步也不仅仅是以物质财富的多寡来衡量,也包括精神财富的拥有。因此,教育的生态价值还包括人的生理与心理、知识与情感、智慧、创造力等的和谐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和谐发展;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统一与交融。概括起来,教育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能够促进人类自身心与身、人类社会及自然环境和谐地发展。这是教育价值观持续发展的结果,进而形成一个普遍的认识。在多元教育价值观融合的视域下,教育的终极目的一方面在于使人从难以抗拒的自然法则中寻求自身的生存方式,另一方面又能够保证以不侵害自然的根本利益为前提,最终实现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