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求同存异之思

求同存异之思

时间:2023-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多元与差异:求同存异之思王重阳的道教教育思想始终都是围绕着“三教圆融”、“性命双修”和“功行双践”来展开的。我国有56个民族,不能以大汉族而独居,要努力保存与弘扬少数民族的文化。王重阳的三教圆融既使全真教面对当时儒、释的强大影响而保存了自我,同时又超越圆融,独显“全真”而成为一大教派。全真七子各创教派,而非求同成一派,这也是圆融下的独显,求同中的存异。

第三节 多元与差异:求同存异之思

王重阳的道教教育思想始终都是围绕着“三教圆融”、“性命双修”和“功行双践”来展开的。虽然“三教圆融”不是他所首提的,但是他把“三教圆融”提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既圆融又独显个性,在扬弃中又有所保留。这对身处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的我们有所启迪。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的,圆融思想便意味着吸取他人的经验而有所发展;独显个性又意味着保留自我,不能依葫芦画瓢,全盘照抄。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多大程度地吸取外来的思想与文化,怎样吸取外来的经验与教训,多大程度地保留与创造性地改造自己民族的文化,又如何保留传统文化和发扬民族精神,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这既给我们提供了吸取经验教训的机遇,同时又让我们做好迎接众多挑战的心理准备。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也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就要我们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因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若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圆融思想也意味着国际间跨文化的对话不仅需要坚持自身的文化价值立场,而且要对自身的文化价值立场进行历史的反思,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其他文化价值体系的逻辑,在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寻求视域的融合;也意味着一个国家内各民族之间要相互理解、融洽相处,倡导多元的思想与文化共生的理念。我国有56个民族,不能以大汉族而独居,要努力保存与弘扬少数民族的文化。

从个人的发展来说,圆融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学会向他人学习,也要学会自我创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培养“全面”而不“同一”,显“个性”而无“欠缺”的全面发展而又独显个性的学生。这样的个性是全面发展至上超越的个性,是具有创造能力的个性。所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要求学生整齐划一,要认真地、欣喜地发掘各个学生闪光的差异点,不要采取打、骂等压抑、扼杀手段,要知道差异是永远存在的。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世界才显得绚丽多彩,纷繁复杂。倡导多样性、多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而“多样性”的概念则是建立在“差异”基础之上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更是倡导异质性的、基础性的存在,并强调差异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永远不能完成的,而不是某种自我封闭的实体性东西。由此,教师的教学要提倡学生差异基础上的独特性,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也不能仅取决于教学的结果——学生的最终发展水平,而应该取决于学生受教育前后发展水平之差,即学生在教学生活中身心发展的增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使每个个体生命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掘。王重阳的三教圆融既使全真教面对当时儒、释的强大影响而保存了自我,同时又超越圆融,独显“全真”而成为一大教派。另外,从王重阳的弟子身上也可以得到这一启示。全真七子各创教派,而非求同成一派,这也是圆融下的独显,求同中的存异。对照立下我们的教育也该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