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个巨大的球体,大家都习惯上叫它“地球”。
可是,地球这个概念来之不易。从“大地”到“地球”,这在人类认识史上曾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天圆地方的“盖天说”
“盖天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宇宙结构学说。其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
“盖天说”虽然符合人们当时粗浅的观察常识,但实际上却很难自圆其说。
回旋漂荡的“浑天说”
“浑天说”是我国东汉时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78—139年)提出的。他认为,天和地的关系就像鸡蛋中蛋白和蛋黄的关系一样。地被天包在当中。“浑天说”中天的形状,不像“盖天说”所说的那样是半球形的,而是一个南北短、东西长的椭圆形的球体。大地也是一个球,这个球浮在水上,回旋漂荡。用“浑天说”来说明日月星辰的运行出没是相当简洁而自然的,即日月星辰都附着在天球上,白天,太阳升到我们面对的这边,星星落到地球的背面;到了夜晚,太阳落到地球的背面,星星升上来,如此周而复始,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统治千年的“地心说”
地心说是长期盛行于古代欧洲的宇宙学说。早在公元前340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在他的《论天》一书中,就已经能够对于地球是个圆球提出论据。并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都以圆周为轨道围绕着它转动,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且圆周运动最为完美。在公元2世纪,这个思想被托勒密(约90—168年)精制成一个完整的宇宙学模型。地球处于正中心,包围着它的是8个天球,这8个天球分别负载着月亮、太阳、恒星和5个当时已知的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这些行星被认为是沿着附在相应天球上的更小的圆周运动,以说明它们在天空中被观察到的相当复杂的轨迹。如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
地心说承认地球是“球形”的,并把行星从恒星中区别出来,着眼于探索和揭示行星的运动规律,这标志着人类对于宇宙认识的进步。他的宇宙模型虽然不是普遍地,却是广泛地被接受。它被基督教接纳为与《圣经》相一致宇宙图像。这是因为它具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即在固定恒星天球之外为天堂和地狱留下了很多地方。
冲破枷锁的“日心说”
波兰的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年)是世界上最先提出日心说的科学家。
1543年,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
哥白尼认为,太阳好像是坐在王位上,统率着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家族,地球不但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使之产生季节变化,而且本身还自转,由此产生昼夜变化。总而言之,他认为宇宙的中心是太阳,而一切行星包括地球在内都是围绕太阳旋转的,从而否定了古代学者托勒密认为地球位置不动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整个宇宙都围绕着地球旋转的观点。
哥白尼的“日心说”,按太阳系结构的本来面目描述了太阳系,即把太阳系运动由以地球为中心转到以太阳为中心。推翻了在西方统治达1000多年的地心说,这是天文学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日心说把宇宙的中心从地球挪向太阳,这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实际上却是一项非凡的创举。哥白尼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材料,运用当时正在发展中的三角学的成就,分析了行星、太阳、地球之间的关系,计算了行星轨道的相对大小和倾角等,“安排”出一个比较和谐而有秩序的太阳系。因此,日心说被大家普遍所接受。
在中世纪的欧洲,托勒密的地心说一直占统治地位。因为地心说符合神权统治理论的需要,它与基督教所渲染的上帝创造了人,并把人置于宇宙中心的说法不谋而合。日心说把地球从宇宙中心驱逐出去,显然违背了基督教义,为教会势力所不容。
人类文明每一份进步都是以人类自身的牺牲为代价。捍卫日心说,不少志士与黑暗的神权统治进行了前仆后继的斗争,付出了鲜血。意大利的布鲁诺(1548—1600年),为了维护日心说,最终被教会用火活活烧死;意大利的伽利略(1564—1642年)因支持日心说而被宗教法庭判处终身监禁;开普勒(1571—1630年)、牛顿(1642—1727年)都为这场斗争作出过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