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子对“道”的理解

老子对“道”的理解

时间:2023-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老子对“道”的理解在关于中国哲学思想主题的介绍中,我们已经粗略地谈到了“道”。当然,也不排除老子对“大道”的洞察与把握,只是我们未必一定要以老子的理解为真理。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34]可以看出,在老子对“道”的理解中,“无”具有重要的地位。经过老子对“道”本身的深入阐发,“道”被赋予了形而上内涵,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

三、老子对“道”的理解

在关于中国哲学思想主题的介绍中,我们已经粗略地谈到了“道”。在那里所谈的“道”是在一般的意义上,也即更接近“道”的原初含义的意义上谈论的。在这种含义上,我们把中国哲学理解为寻求“生命之道”的学问,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诸子的学说都可以说是一种“道”。但“道”的观念的流行应当与道家有关,因为直接谈论“道”的是老子。同时,由于老子对“道”的思考更深入、也更系统,所以,不仅老子创立的学派以“道家”称呼,源于“道家”的宗教也称作“道教”,而且当人们提到“道”时,总要联系到老子的思想。我们这里所谈的“道”就是老子思想中的“道”。

1.老子论“道”

首先应当明确的是,老子所思考或发现的“道”并非上面我们所谈论的老子之“道”的“道”。老子之“道”的是与孔子之“道”的“道”处于同一层次的,这种含义的“道”是一种选择、一种主张、或者用现代的话说是一种主义。老子所思考的“道”不是某种“道”,而是“道”本身,是具有根本性和唯一性的,涵盖了各种“道”的,决定天地发生、运行的“永恒大道”。所以,《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

表面上看,老子在谈论宇宙永恒的“大道”,但其实他并不是在讲“道”,而是在讲“理”,即他对“道”的理解。既然“大道”不可说,为何又要说?这是要为他自己的人生社会之“道”寻找一个终极根据,也就是说,真正的“大道”未必是如老子所描述的那样,老子的那种理解不过是使他的生命之“道”更具有说服力而已。当然,也不排除老子对“大道”的洞察与把握,只是我们未必一定要以老子的理解为真理。在“道”面前,应当是人人平等的。我们不能因老子而放弃对“道”的寻求,如果“道”果真存在的话。所以,对于老子所理解的“道”,我们可以作为知识来学,而对于老子自己的“生命之道”,则是需要体悟和可以奉行的。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返,返曰远。[29]

“道”具有创生的功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0]人可以通过直觉体悟感知“道”,所以“道”是“有”,但“道”却无法以感官闻见,因而又是“无”。就是说,“道”的存在是“有”与“无”的统一。这种“有”与“无”都是形而上意义上的,不是具体事物意义上的“有”与“无”。老子说: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闻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31]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寂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32]

“道”因具有“有”与“无”的特性,才具有了创生万物的功能。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33]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34]

可以看出,在老子对“道”的理解中,“无”具有重要的地位。“无”可以说是一种反向思维的体现,正是由于把“道”理解为“无”,才为“道”所具有的“反”、“弱”、“自然”等特性建立了根据。因为“有”由“无”生,所以“有”的方向是与“无”的方向相反的,又因为“有”最终要归于“无”,所以“有”的方向又是向“无”的返回,这就是“反者道之动”。“无”与“有”相比,“无”是虚、空、柔、弱,“有”是实、满、刚、强,但“无”具有“生”的功能,所以,“弱者道之用”。“道”创生万物,万物是“有”,但“有”不是来自“有”,而是来自“无”,所以“道”的创生不是有意的而是无意的。“道”的创生,不是“有为”而是“无为”,因而是“自身本然”的,所以,“道”创生万物是“无为而无不为”。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遂事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35]

表面上看,老子关于“道”的阐述十分玄奥,其实,老子的用意并不在论“道”,从《老子》中论“道”的文字并不多也可以说明这一点。老子论“道”只是为他自己的生命之道建立具有永恒性的根据,而对“道”的论述是在体悟的基础上以反向思维加以阐释的,从而使他自己的“道”成为系统化的理论。当然我们从老子的思想中可以发现具有合理性的成分,也正因为如此,老子的思想才能启发人,打动人。经过老子对“道”本身的深入阐发,“道”被赋予了形而上内涵,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悟道”、“行道”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价值追求。

2.老子论“德”

老子不仅为“道”赋予了新的内涵,也对“德”有了新的理解。《老子》上篇以论“道”开始,下篇以论“德”开始,所以这部著作又被称之为《道德经》。

中国人关于“德”的观念是很古老的,在中国现存的最早文献《诗经》、《尚书》中,“德”字就出现了。《诗经·大雅·烝民》中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尚书·召诰》中说:“王其疾敬德”。这些早期文献中的“德”指的是善良的品行、高尚的品格。一直到战国时代以前,“德”字都是单独使用的,基本含义就是品德、德行。在这一含义上的“德”的观念来自于对“天”的敬畏。“天”生万物是“德”的基本表现,人应当效法“天”,使自己具有好的品德,这样就是顺应天,会得到“天”的恩赐。如果没有好的德行,就会遭到“天”的惩罚,商代所形成的“孝”的观念就是基于这种理解。

“德”与“道”同时出现最早是在儒家经典中。《论语》中有:“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36]《中庸》中有:“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这些说法暗示了“德”与“道”具有某种关联,但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十分明确。孔子还说过“天生德于予”,“天”的说法具有宗教色彩,如果去掉“天”的宗教色彩,那么“天”就等于“道”,所以,“德”来自于“天”也就是来自于“道”。

把“德”与“道”的关系明确表达出来的是老子。在《老子》中,“德”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德行、品德,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37]“有德司契,无德司彻。”[38]等中的“德”;另一层是老子赋予“德”的形而上含义,他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39]

在这里的“德”不是具体的品德,而是与“道”同一层次的概念,也可以说就等于“道”。老子把“德”与“道”并列,但并未直接解释“德”的这层含义。庄子在《庄子·天地》中所说的“物得以生谓之德”以及“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可以说是对“德”形而上的解释。《管子·心术上》中说:

虚而无行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

德者道之舍,而得以生。……故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其所得以然也。

王弼在《老子》的注释中说:

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

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

由老子引发的对“德”的形而上的解释是把“德”理解为“道”在万物中的体现。万物之存在是因为“道”,万物各得自己的形态,是由于“德”,即万物之所得之“道”。也就是说,“道”是万物的所生的总根源,“德”是万物所生的自身根源,这种根源在儒家思想中就是“性”,所以“德”等于“性”,“德性”是一个并列词组。后人对老子所说“德”的解释都是“得”,《礼记·乐记》中说:“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德者,得也,生乎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德”被赋予了形而上的含义,但并未失去“德”的德行、品德的含义。“德”是得“道”,万物都可以得“道”,而人所思考的并不是万物的问题而是人本身的问题,因而,人关心的是自己如何“得道”,“得道”即有“德”,所以,可以把“德”看成是人“得”道,《韩非子·解老》中说:“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也。”《说文》中解释“德”时说:“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德”与人的这种关联,就蕴含了“德”的品德、德行的含义。在这一含义中,“德”是一个人好的品格,具有内在性和稳定性,同时又有利他的取向,这种“德”的特点和“得道”之“德”是相同的。“道”是永恒的,而人能“得到”的各种东西都是身外之物,都是变易的,惟有“德”是在人之内的,是不变的,永恒的,所以人的“德”才是真正的“得”,是“得道”。正因为“德”与“道”的这种内在关联,“道德”才开始并用,《庄子·外篇》中多次将“道德”并用:

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利于五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40]

道德不废,安取仁义?[41]

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42]

老子论说道与德的目的是为他的道提供形而上的根据,这也就是在阐发他的道的“理”。在这种阐发中,老子形成了对天地的一种自然主义的理解,形成了一种较为系统的宇宙观。正是由于老子思想不仅讲明了自己主张的道,而且为这种道建立了“理”的根据,这就使他的思想成为比较完整思想系统。正因如此,后来的道家都是在他的思想基础上的扩展,或者他的思想直接成为其他学派的理论基础。道家思想之所以在后来没有更大的发展也与老子思想的完整性有关。而且,老子思想的形而上性,也成为其他学派发展的标准。儒家哲学在孔子之后的发展,就有效法《老子》建立其形上理论根据的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