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乡党第十(计章,言)

乡党第十(计章,言)

时间:2023-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乡党第十_论语通解乡党第十10·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10·2朝,与(yǔ)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10·3君召使摈(bìn),色勃如也,足躩(jué)如也。摄齐(zī)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在向国君进献礼物的仪式上,有着特别的一种严肃庄重的容貌神色。亵裘长,短右袂(mèi)。

乡党第十(计27章,642言)

10·1孔子于乡党,恂恂(xúnxún)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piānpiān)言,唯谨尔。

【注】乡党:乡里,此指家乡。恂恂如:温顺恭谨貌,“如”为形容词词尾。便便:此指言语干净利落、明白晓畅。

【译】孔子在自己的家乡,一言一语,都表现得很是谦恭和顺,好像是连话都不会说似的。

他在宗庙之中或者是朝廷之上,说话却是有条有理,谈吐流畅,只是出言谨慎,从不随意乱说。

【解析】说话要看对象,要讲场合。孔子处在家乡众亲之中,表现得礼下谦让,在宗庙和朝廷,却是另一番景象,说明他对于说话场合和对象的把握上恰当得体。

10·2朝(cháo),与(yǔ)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yínyín)如也。君在,踧踖(cùjí)如也,与与(yùyù)如也。

【注】朝:朝见,此指在朝廷上。下大夫:古代官职名。周王室以及各诸侯国官员皆设卿、大夫、士三等,每一等又分为上、中、下三级。下大夫于此泛指官位低者;下“上大夫”与“下大夫”相对,指官位高者。侃侃:和乐貌,此处含有说话从容不迫之意。訚訚:说话和悦而又明辨是非貌。《论语集注》云:“訚訚,和悦而诤也。”踧踖:既含有恭恭敬敬之意,又含有局促不安之意。与与:威仪合度貌。

【译】孔子在朝廷上,与下大夫言谈的时候,态度和悦而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言谈的时候,态度温顺而明辨是非。如果国君临朝,态度恭敬而内心却显得有些忐忑不安。

【解析】此章可视为对上章“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的进一步补充说明。“侃侃如也”是成语侃侃而谈的源点,用来形容有文化、有修养的人的言谈表现:头脑清晰,条理有序,抑扬顿挫,悠然自得。“踧踖如也”是成语踧踖不安的源点,用来形容因紧张拘束而心神不能安定的样子。

10·3君召使摈(bìn),色勃如也,足躩(ju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chān)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注】摈:通“傧”,接待宾客。色勃如:脸色立刻变得庄重起来,“勃”是猝然有变。躩如:小步疾行貌。襜如:衣服整齐的样子。翼如:像鸟儿飞翔的样子,“翼”于此指鸟。

【译】国君指使他去接待外宾的时候,他的脸色立刻便显得严肃庄重。见到客人之后,两脚小步快行,前往迎接。面对客人,恭敬地拱手行礼,与宾客站在一起时,左手右手措置得体,衣服前后整整齐齐。他快走行进的样子,像是鸟儿在翩翩起舞。宾客离开之后,一定向国君回复道:“已经看不到客人再回头张望了。”

【解析】此为孔子接待宾客时举止。

10·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zī)升堂,鞠躬如也,屏(bǐng)气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没阶,趋进,翼如也。

复其位,踧踖如也。

【注】公门:君门,此指朝廷大门。位:此指君位,下“位”指官邸。摄齐:提起衣服的下摆,“齐”是衣服的下摆。屏气:闭住呼吸,“屏”作抑制讲。不息:不敢呼吸,连气都不敢出的样子;“息”作呼吸讲。一等:一级。逞颜色:舒展脸色;“逞”是显示、表现,引申作舒展讲。怡怡:喜悦、快乐貌。

【译】孔子走进朝廷大门的时候,躬腰行进,谨慎小心,好像没有自己容身之地似的。

他从来不站在门户的中间,出出进进都不踩在门槛上边。

在国君面前经过的时候,脸色异常严肃,两脚小步快行,说话的声音似乎也显得有气无力。

提着衣服的下摆登台上堂的时候,恭恭敬敬,屏着气息,好像是连呼吸都不敢似的。

退朝的时候,但凡走下一级台阶,脸色便舒展开来,显现出安然喜悦的样子。

走下台阶之后,小步快走,像鸟儿展翅飞翔一样。

回到自己官邸,恭奉职守而又有不安。

【解析】此章言孔子在朝廷上的举止。

10·5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sùsù)如有循。

享礼,有容色。

私觌(dí),愉愉如也。

【注】圭:一种玉制的礼器,条形,上圆(或尖)下方,帝王诸侯举行典礼时手持。战色:神色紧张,微微颤抖;“战”是因内心紧张而身有颤抖貌,“色”作神色讲。蹜蹜:小步快走貌。享礼:使臣向朝聘国君进献礼物的仪式;“享”是进献之意,“礼”指聘礼,古代诸侯之间相互聘问之礼。容色:容貌神色,此处含有严肃庄重之意。私觌:私见,私下相见。愉愉:和悦貌。

【译】孔子出使到国外,朝见外国国君的时候,手里捧着圭笏,恭恭敬敬的,好像是不知道怎么举持才合适似的,举持得高一点吧觉得好像是给人作揖,举持得低一点吧觉得好像是要给人东西。脸色一反常态,恭敬肃穆,神色紧张,微微颤抖,小步快走,两脚前行时谨慎小心,像是在沿着一条细线不敢偏离。

在向国君进献礼物的仪式上,有着特别的一种严肃庄重的容貌神色。

私下会见的时候,则谈笑风生,显得和悦轻松。

【解析】此章言孔子出使他国之举止。

10·6君子不以绀经取(ɡànzōu)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当暑,袗(zhěn)经希经谷(chīxì),必表而出之。

缁衣,羔裘;素衣,麑(ní)裘;黄衣,狐裘。

亵裘长,短右袂(mèi)。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丧,无所不佩。

非帷裳,必杀(shài)之。

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朝服而朝。

【注】绀经取:青赤色。饰:装饰,此指衣服之装饰。亵服:居家时穿的衣服。当:值、遇到,此处是到了之意。袗:单衣。经希经谷:葛布的总称,细者为经希,粗者为经谷;此处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使用经希经谷制作。表:罩上外衣。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云:“在家无别加衣,若出行接宾,皆加上衣。当暑,经希经谷可单,出则不可单,必加上衣,故云‘必表而出’也。”缁衣:此指黑色皮衣。羔裘:意为要用紫羔毛皮制作;“裘”是用毛皮制作而成的御寒衣服,下“麑裘”、“狐裘”语译与“羔裘”类同,“麑”者幼鹿也。“缁衣”至“狐裘”说的是不同颜色衣料制作的皮衣需要不同的毛皮搭配。亵裘:指在家闲居时穿的皮衣,“亵”作便服讲。袂:衣袖。关于“亵裘长”二句,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私家裘长主温,短右袂便作事。”帷裳:古代朝祭时穿的服装,用整幅的布料制成,不加裁剪,因如帷,故称。杀:减省。玄冠:古代朝服冠名,“玄”指黑色。吊:祭奠死者或是对于遭遇丧事以及不幸者表示慰问。吉月:农历的正月初一。

【译】君子不用青赤色的布做衣服的饰边,不用红色和紫色的衣料做平时在家穿的衣服。

到了大热天,穿着的单衣,要用粗的或细的葛布制作,外出时一定要罩上外衣。

黑色的皮衣,应该使用紫羔毛皮制作;白色的皮衣,应该使用幼鹿毛皮制作;黄色的皮衣,应该使用狐貉毛皮制作。

家居所穿的皮袄要做得长些,但是右臂的袖子应该稍短,以便于操作家务。

晚上睡觉一定要有被子,其长度应该是身长的一又二分之一。

应该用狐貉的厚毛皮来做坐垫。

服丧期满之后,才可以佩戴各种饰品。

不是朝祭时穿的服装,不能用整幅衣料制作,一定要经过裁剪做得合乎日常行动。

穿着羔皮的衣服,戴着上朝的帽子,是不能参加丧礼的。

大年初一,必须穿着朝服上朝庆贺。

【解析】此章说的大概是孔子在做鲁国大司寇进而行摄相事时对于穿戴的讲究。从颜色的搭配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审美观点。其中的一些禁忌属于礼的习俗,虽然与今已有不同,但是亦有所承继。

10·7齐(zhāi),必有明衣,布。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注】齐:通“斋”,斋戒。明衣:斋戒期间,沐浴后所穿的干净衣服。布:用布制成,活用作动词。变食:意思是改变平日的饮食习惯,主要指少喝酒吃肉。邢昺疏:“谓将欲接事鬼神,宜自絜净,故改其常馔也。”迁坐:此指离开平日的起居住所,而在另处居住;“坐”于此引申指住处。

【译】斋戒沐浴之后,必须要穿干净的衣服,而且必须是用布制作的。

斋戒期间,必须改变平日所吃的酒肉食品,必须迁出原先的寝室而搬住他处。

【解析】此章所言为斋戒期间应该注意的事项。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斋戒的礼敬和重视。

10·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馆壹(yì)而馆曷(ài),鱼馁(něi)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xì)。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注】食:食物,此指粮食。厌:嫌弃,厌烦。脍:细切的鱼或肉。馆壹:食物久放而馊臭变质。馆曷:食物腐败,与“馆壹”义近同。馁:特指鱼肉久放腐烂。败:腐烂。恶:丑陋,“色恶”指颜色异变不正。失饪:烹调失宜。酱:豆麦或其他食物发酵或捣烂后调制而成的调味品。食气:主食;“食”是粮食,“气”为“饩”的古字,“饩”者禾米也,此处泛指粮食,与“食”义同。脯:干肉,此处泛指肉食。不撤:不能除去,亦是不能没有之意;“撤”作去、除去讲。

【译】吃的粮食制作得越精细越好,吃的肉食制作得越精细越好。

粮食霉烂变质、鱼腐肉臭,不吃。颜色异变不正,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合季节时宜,不吃。不是按照规定宰杀和切割的肉食,不吃。调出的味道不当,不吃。

桌上的各种肉食虽然很多,所吃不能超过主食。

只有酒可以不作限制,但是也不能达至神思惑乱的程度。

街上买来的酒肉,不吃。

不能没有生姜,但是不会多吃。

【解析】此章所言,大概是孔子在鲁国做大司寇与行摄相事时生活上的讲究和挑剔,反映了当时最高统治集团的挥霍奢靡之风。孔子在陈绝粮时,对此怕是一种非分之想。饥肠辘辘,饿得连床都爬不起来,在生与死的关头,谁还会去想是不是“精”、是不是“细”以及其他?只是,客观地讲,其中也包含着一些卫生保健的知识,这也是当今我们研究孔子时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除本章外,还有本篇之9章“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10章“食不语,寝不言”、16章“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以及《八佾第三》之20章讲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相联而思,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孔子重视养生,善于养生。《论语集注》云:“此一节(注:含有下章),记孔子饮食之节。谢氏曰:‘圣人饮食如此,非极口腹之欲,盖养气体,不以伤生,当如此。然圣人之所不食,穷口腹者或反食之,欲心胜而不暇择也。’”

10·9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公:朝廷,国家。宿肉:过夜之肉。

【译】在朝廷举办祭祀,不能用前一天的肉。祭祀的肉,存放时间不能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解析】此章言国祭礼仪。后“祭肉”三句,意在有益于健康养生。

10·10食不语,寝不言。

【注】食:既含有动词吃之意,又含有名词食品、饭食之意,此指吃饭之时;下“寝”指睡觉之时。

【译】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不言语。

【解析】此章可视为养生保健箴言。不是一句话都不要说,而是说不要高谈阔论、喋喋不休,唾沫星子满天地飞,影响和干扰别人的吃喝或是休息。而且,如果是那样的话,吃饭时自己也容易呛噎,睡觉时则易兴奋难眠。

10·11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zhāi)如也。

【注】蔬食:粗食,粮菜参半的粗劣饭食。瓜:泛指瓜果,此处以偏概全。齐如:庄重恭敬貌。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齐,严敬貌。三物虽薄,祭之必敬。”

【译】即使粗茶淡饭、野菜羹汤、普通瓜果,应该祭祀的时候也一定要祭祀一下,而且必须庄重严肃、恭恭敬敬。

【解析】此章言祭祀不在物而在心。

10·12席不正,不坐。

【注】席:席位,座位。正:端正,引申指摆放合乎礼的规定。

【译】席位摆得不合礼的规定,不坐。

【解析】孔子严守于礼,一丝不苟。

10·13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注】杖者:老人,老年人。斯:乃、才,副词。

【译】在和乡亲们一起宴饮之后,出门时,一定是请年长的人先出,自己走在后头。

【解析】此章言孔子尊长之行举,看似小事,不为人齿,却反映了一个人的礼貌和人品。提高个人的素质修养,当从小事做起。孔子的礼貌待人之处,《论语》中多有反映,如本篇之14、15、25章,又如《卫灵公第十五》之42章:“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10·14乡人傩(nuó),朝服而立于阼(zuò)阶。

【注】傩:古代驱逐疫鬼的一种民俗活动。阼阶:东阶;“阼”是大堂东面的台阶,古时天子、诸侯、大夫、士皆以阼为主人之位,临朝觐、揖宾客、承祭祀,升降皆由此。

【译】孔子参加乡亲们举办驱逐疫鬼活动时,穿着上朝的服装站在东边的台阶上观看。

【解析】此章言孔子无论何时何地,皆依礼而行。

10·15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注】他邦:别的国家。再拜:拜谢两次。

【译】在别的国家向人请教问题,一定要两次致谢而后将其送行。

【解析】此章言孔子在他国待人之礼,显得格外礼敬恭谨。

10·16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注】康子:此指季康子。达:通晓。

【译】季康子赠送孔子药物,孔子拜谢而接受了。不过,他又说道:“我对此种药物的性能并不通晓,不敢轻易服用。”

【解析】此章所言大概是孔子患病期间发生的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为人和处事的态度。做人和做事,一定要钉是钉,铆是铆,老老实实,不懂的绝不装懂。孔子是做人和做事的楷模。

又,中国古代,儒医相通,大儒通医、大医通儒是一种常见的情况。前面我们讲孔子注重养生,此章中还反映出孔子通达药理,认识还不深刻的药物绝不胡乱服用。

10·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注】厩:马棚。退朝:古代君臣相见,礼毕之后而返回之谓。

【译】家里的马圈着了火了。孔子退朝后回到家里,慌忙问道:“伤了人没有?”不问马的情况。

【解析】此章反映了孔子对于人的生命的尊重,在人与物的比较中,无论物的价值有多贵重,他始终把人放在第一的位置上。孔子的这种思想,更多地表现在他的治国理念之中,他期盼着人民生活安居并且幸福。

10·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xù)之。

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注】腥:生肉。荐:祭祀。生:此指活的家畜(chù)。畜:饲养。

【译】对于国君赏赐的食物,一定是先把坐席摆正,而后恭敬品尝;对于国君赏赐的生肉,一定是先要煮熟而供奉祖先;对于国君赏赐的活的家畜,一定是先要圈养起来。

陪同国君吃饭,当国君正在祭祀的时候,自己先吃饭而不吃菜。

【解析】此章言孔子对待国君赏赐之礼。

10·19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注】东首:头朝东。邢昺疏:“病者常居北牖下,为君来视,则暂时迁乡南牖下,东首,令君得南面而视之。”拖绅:把大带覆在朝服之上。《论语集注》云:“病卧不能著衣束带,又不可以亵服见君,故加朝服于身,又引大带于上也。”“大带”是古代贵族礼服用带。

【译】孔子病了,国君前来探视。这时,他让人把床移至于南窗之下,头向着东方,身上披着朝服,腰间像上朝一样拖着一条长带,以便于让国君坐北面南和自己说话。

【解析】此章言孔子患病卧床面君之礼。

10·20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注】命召:呼唤,引申作召见讲;“命”、“召”皆是呼唤之意。俟:等,等待。驾:套车。

【译】每当国君召见,孔子都是来不及等到车子套好便急忙前往。

【解析】此章反映了孔子对于国事的态度。

10·21入太庙,每事问。

【提示】此章与《八佾第三》之15章有重。不同在:一是前者“入”前有“子”字;二是前者“问”后有“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二十四字。

10·2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注】归:归属,此指无人料理或是亲属无力料理。殡:埋葬。

【译】朋友死了,没人料理,或是丧者亲属无力料理。这个时候,孔子就会说:“由我来安葬。”

【解析】此章反映了孔子见义勇为的仁人之心,吾等亦当效法,只是不必局限于朋友,更不必是在死时。凡是需要我们帮助的,我们皆当伸出援助之手。

10·23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注】馈:赠送。不拜:不是不作感谢,而是不作特别感谢。

【译】对于朋友的馈赠,即便是车和马这样的重礼,只要不是祭肉,孔子都不是特别感谢。

【解析】联系本篇之17章,可以进一步看出,孔子对人和对物的不同态度,他轻视财物而崇尚仁义。

10·24寝不尸,居不容。

【注】尸:尸体;“不尸”于此意为不能像死尸一样直挺挺地仰面躺着,“尸”活用作动词。容:容貌;“不容”意思是不像外出和待客那样讲求容貌,“容”活用作动词。

【译】睡觉时睡姿可以随便一些,不能像尸体一样僵直地挺着;平日在家闲处时可以随便一些,不必刻意梳妆打扮。

【解析】孔子并不固执古板,不同的时间地点还是主张可以有一些不同的表现,在家时,可以随便、随意一些,使自己放松、舒适一些。当然,随便、随意和放松、舒适并不等于违反于礼。

10·25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迅雷风烈,必变。

【注】狎:亲近,亲昵。冕:礼帽,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引申指有文化的人。亵:亲近。貌:礼敬。凶服者:穿着丧服、孝衣的人;“者”字结构,“凶服”作丧服、丧衣讲,活用作动词,前“齐衰者”亦为“者”字结构。式:通“轼”,指车厢前供人扶倚的横木,此指双手扶轼,为古人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负版:手持国家图籍。《论语正义》云:“‘负’本义置之于背,而图籍非可负之物,故解为手持,亦引申之义。”变色:此指内心惊讶而脸色为之一变。迅雷:疾雷,不及掩耳的炸雷。风烈:即“烈风”,暴风,突发猛烈之风。

【译】路上看到穿着齐衰丧服的人,即使平日关系十分亲密,也一定要态度变得庄重严肃。看到戴着礼帽的文化人和眼睛失明的人,即使平日关系很是亲近,也一定要恭敬有礼。

坐在车上出行,看到穿着丧服的人,一定要躬身站起,双手扶轼;看到手持图书典籍的人,也一定要躬身站起,双手扶轼。

看到有丰盛的宴席,一定是表现惊讶,起身站立。

突然听到炸雷,遇到狂风,神色定为一惊。

【解析】此章所言为孔子行途中之礼。

10·26升车,必正立,执绥。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注】正立:即“立正”,意思是先要站好。绥:登车时手拉的绳子。内顾:回头看。疾言:急遽地说话,“疾”作急讲。亲指:意为胡乱指点。《论语正义》云:“‘亲’字义不可解。《曲礼》云:‘车上不妄指。’‘亲’疑即‘妄’字之误。”

【译】上车时,一定先要立正站好,而后拉紧上车的绳子。

在车中坐时,不回头张望,不急速言谈,不胡乱指点。

【解析】此章所言为孔子乘车之礼。

10·27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

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注】色:此指颜色华丽的翅膀。斯:助词。举:既含有张开之意,又含有飞起之意。翔:回旋而飞。集:降,降下。山梁:山涧上的小桥。雌雉:此处泛指野鸡;“雌”于此以偏概全,亦包括雄雉在内,“雉”是野鸡。时:适时,合于时宜。共:通“拱”,两手相合于胸前,此处是表示恭敬之意。作:起也,飞起。

【译】孔子在山中行走,看见几只野鸡。它们展开华丽的翅膀飞向空中,回旋之后又降落在山涧小桥旁边的草丛之中。孔子看到这些,感慨地说:“这些山涧小桥旁边的野鸡,真是得其时啊,真是得其时啊!”

子路向山鸡拱了拱手,它们低头向地上嗅了几嗅,又振翅飞走了。

【解析】这是一段富有自然情趣的生动描写,反映了孔子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回归于大自然的向往。《先进第十一》之26章有孔子期待曾晳所说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此章可作进一步的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