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微子第十八(计章,言)

微子第十八(计章,言)

时间:2023-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微子第十八_论语通解微子第十八18·1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子姓,名启,封于微。因见商代将亡,数谏纣王而未被采纳,遂出走。其弟微仲相传为孔子远祖。公元前516年见齐景公,孔子在回答齐景公问政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深得齐景公赏识。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微子第十八(计11章,618言)

18·1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微子:周朝分封诸侯国宋国的始祖。子姓,名启,封于微(今山东梁山北)。纣之庶兄。因见商代将亡,数谏纣王而未被采纳,遂出走。后投奔西周。周公相成王,攻灭纣之子武庚叛乱,封他于商故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周围地区,国号宋。其弟微仲相传为孔子远祖。箕子:又作箕伯、箕仁,名胥余。纣之诸父(注:“诸父”是伯父和叔父之称谓),一说为庶兄。曾任商朝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东北)。因见纣王荒淫暴虐,曾数谏,不听,乃佯为疯,遭纣王囚禁。武王灭商后被释。比干:又作王子比干、干叔。纣王诸父,曾任商朝少师。因数谏,被纣王剖心而死。

【译】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这个时候,大夫微子离开了朝廷,箕子被囚禁而成了奴隶,比干强谏而被剖心死去。

孔子说:“商朝有三位仁人。”

【解析】此章的“仁”,不是一般地指有仁德的人,而是仅次于圣人的仁人,是能够普遍地施爱于苍生的人。

18·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士师:古代执掌禁令、刑狱的官名。《周礼·秋官·士师》:“士师之职,掌国之五禁之法,以左右刑罚:一曰宫禁,二曰官禁,三曰国禁,四曰野禁,五曰军禁。”人:此指有人、有个人,下“人”指国君。直道:正道,通过正确的途径,此处作状语,与下“枉道”相对。黜:贬退,犹言罢官。父母之邦:意为自己的祖国。

【译】柳下惠做鲁国的士师,三次上任,但三次都被撤职。

这个时候,有人对他说:“您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国家呢?”他说:“用正直正道的方法来侍奉君上,到哪里去能避免三次被撤职的命运?用歪门邪道的方法来侍奉君上,那又何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

【解析】此章教导我们要以正直的、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待人和处事,官可以不做,做人不可扭曲。俗话说“做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是也。

18·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注】待:止、留,此处是挽留之意;下“待”作对待、待遇讲。之:此处表对称,作你讲。以:采用、使用,动词。

【译】齐景公在挽留孔子的时候说:“如果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不能做到。可以采用鲁君对待季氏和孟氏之间的方法来对待你。”

过了些天,齐景公又对孔子说:“我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孔子听了齐景公的话,知道自己在齐国难以立足,就离开了。

【解析】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秋,鲁国季氏、郈氏因斗鸡而发生冲突,鲁昭公帅师攻季氏,孟孙、叔孙相救,昭公败逃。这其间,孔子离开鲁国而到齐国,做齐大夫高昭子的家臣。公元前516年见齐景公,孔子在回答齐景公问政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第十二》之11章),深得齐景公赏识。景公不但想重用他,而且欲以尼溪(注:查无考)之田封孔子,由于晏婴公开反对,只好作罢。后由于有人欲害孔子,孔子离开齐国(见《史记·孔子世家》)。

18·4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注】女乐:女伎,伎女,女歌舞艺人。季桓子:季孙氏,名斯,春秋时鲁国大夫。《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时,齐国畏惧鲁国强大称霸,“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朝:诸侯和卿大夫处理政事之处,此指上朝理政。

【译】齐国的使者前来送给鲁国许多女伎,季桓子高兴地接受了,整天沉迷于歌舞之中,三天不理朝政。于是,孔子就离职出走了。

【解析】此时正是孔子在鲁国行摄相事,准备大展宏图,再建东周之时。齐人眼明,唯恐威胁到自己,极力破坏;鲁人昏庸,视治国为儿戏,阻止孔子治国主张得以实施,于是孔子只好离职出走。而这一离开,便是十四年的周游飘荡生活。虽然他也在宣传自己的治国的主张,却是除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之外,怕是没有其他太多的收获。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楚狂:楚国狂人。“楚”是楚国,古国名。芈(mǐ)姓。始祖鬻(yù)熊,西周时建国于荆山一带,臣属于周,称为荆蛮。先后都于郢(yǐnɡ。今湖北江陵)、陈(今河南淮阳)、寿春(今安徽寿县)。传至楚庄王时,争得霸主,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223年灭于秦国。“狂”作狂人讲,指放荡而不受约束的人。接舆:人名。邢昺疏:“接舆,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也。昭王时,政令无常,乃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韩诗外传》卷二第二十一章说他“躬耕以食”,“楚王使使者赍金百镒造门”,言“愿请先生治河南”,“接舆笑而不答”,后“变易姓字,莫知其所之”。过:依后文“下”,当是从车旁走过。德:此指以德治国的主张。衰:衰败、衰落,引申指屡屡遭受挫折。谏:匡正,挽回。追:既有追求之意,又有补救之意。已而:罢了,算了吧;“已”作止讲,“而”为句末语气助词。

【译】楚国狂人接舆,一边高歌一边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为什么你的以德治国的主张总是处处碰壁!过去的已经无法再去匡正挽回,未来的仍然可以求得弥补。算了吧,算了吧,现今的统治者哪一个不都是岌岌可危!”

孔子赶紧下车,想和他攀谈。接舆快步离开,因此不能和他说话。

【解析】接舆孤高狂傲,但是他对于孔子还是很敬仰的,这从“凤兮,凤兮”的称呼上可以看得出来。不过,他只是向孔子发出告诫,并不愿意与孔子再说什么,所以当孔子下车想和他具体交谈的时候,他却远远避开了。从孔子“欲与之言”看,孔子对他也是很敬重的。只是,他们的思想不同。他哪里知道,孔子也是明知江河日下,力挽狂澜已经无可奈何,可是心里总放不下普天之下的穷苦百姓啊!倘若是天下有道,他又何必东跑西颠?关于孔子的这个想法,他在下章中具体道出。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是两句很好的人生箴言。它告诉我们,人应该眼睛前看,充满信心,已经过去的,再大的过失,那也只有让它过去好了,不能成为包袱压在心里,重要的是要把握住今天,规划好明天,将过失作为动力,想办法去争取更多,把失去的再补回来。一味地唠叨过去,念念不忘,说不定又会重蹈覆辙。

18·6长沮(jū)、桀溺耦(ǒu)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yú)?”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yǔ)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ǔ)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yù)易也!”

【注】长沮:春秋时隐士,与桀溺并称。耦而耕:即“耦耕”,两人并肩耕作,只是从下文“耰而不辍”言似当为“耦而耰”,“耦”有两人一组之意,引申作两人一起讲,“耰”是榔头状的农具,于此指耕地之后用耰捣碎土块,平整土地。津:过河的渡口。执舆:本为执辔驾车,此指拉着缰绳。滔滔:既含有游说之人一个接着一个之意,又含有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之意。士:贤者,有才有德的人。岂若:何如,怎么能够比得上。怃然:怅然失意貌。鸟兽不可与同群:即“不可与鸟兽同群”,介词宾语前置;“群”作聚集讲,“同群”意为生活在一起。谁与:即“与谁”,介词宾语前置。与易:参与变革;“易”是变易,引申作变革讲。

【译】长沮、桀溺两个人一起在田地里平整土地。孔子从这个地方路过,打发子路前往询问过河的渡口。

子路先走到长沮跟前,打了个拱。长沮问道:“那个在车上手持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他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道:“是的。”“那么,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

子路又走到桀溺面前询问。桀溺问道:“你是谁呢?”子路说:“我叫仲由。”桀溺又问:“那么,你就是鲁国孔丘的学生了?”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各处游说一个接着一个、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的人,现在社会上到处都是,可又有谁能够改变得了这个社会呢?你啊,与其跟着孔丘做避开无道国君的贤者,何如跟着我们做远离尘世的贤者呢?”说完之后,继续干着他手里的农活。

子路没有办法,只好回到孔子那里把这些话告诉了他。孔子心情怅然地说:“我们总不能整日与鸟兽在一起共处,我们和他们这些人不是同一类的人,我们不和世人在一起又能同谁在一起呢?倘若是天下太平,人民群众都安居乐业,我孔丘又何必到处奔波来呼吁社会的变革呢?”

【解析】从此章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孔子的思想和志向。孔子是积极主张入世的,即使到处碰壁,也毫不气馁,虽然有的时候也有消极的情绪,比如他曾经产生过“乘桴浮于海”(《公冶长第五》之7章)和“欲居九夷”(《子罕第九》之14章)的想法,但那只是瞬间一时。他尊重隐者,但是并不赞同消极出世,远避于世俗之外,只是个人洁身自好而无视人民的痛苦。这是我们应该特别崇拜孔子的地方。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草条(hèdiào)。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ì)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絜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后:此处意思是落到了后面。丈人:对长者的尊称。杖:棍子。草条:古代除草用具。四体:四肢,此指自身。勤:劳累、辛苦,此指参加劳动。五谷:稻、黍、稷、麦、菽,后泛指粮食作物。植:立,意思是把棍子插在地上。芸:通“耘”,除草。止:留住。黍:黏黄米。食之:给他吃,“食”作给吃讲。义:道义,合乎正义和道德规范的事情、行为;下“君臣之义”之“义”作名分讲。节:礼节。大伦:此指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

【译】子路跟随着孔子行走,跟着跟着跟丢了,落在了后边,遇见了一位用棍子肩负着除草用具的老人。

子路问他道:“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你们这些到处游说的人啊,不参加农业劳动,连五谷都分辨不清。谁知道你的老师是谁?”说着,把棍子插在地边,便除起草来。

子路拱着手,恭恭敬敬地站着。

看到子路谦恭有礼的样子,老人便留下他在家里住宿,并且杀了只鸡、做了黄米饭来款待他,还让他的两个儿子和子路见面。

第二天早上,子路告别老人上路,赶上孔子之后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他。孔子说:“这是一位避世隐居的人。”打发子路再去拜见他。等到子路赶往老人家中的时候,老人已经出行。子路怅惘若失地说:“有了治国的才干而不去做官是没有道义的表现。作为国家来说,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可以废除的,那么君臣上下之间的名分又怎么能够废除掉呢?只是想着自己洁身自好,却是搞乱了社会的基本伦理关系。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竭尽自己应有的责任。至于这个社会不能施行我们的政治主张,其实我们早就知道。”

【解析】此章从语意上可视为是承上章,进一步揭示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内心世界和所向,只是这些话不是由孔子说的,而是出自子路之口。在孔子和他的弟子看来,入世,做官,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建立起一个礼乐有序的社会,让人民生活在祥和安乐之中。至于说到这个社会中有君有臣,有君臣应守之名分,那也是合乎情理的,有哪个社会没有君臣?不过是说法不同罢了。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常用来比喻读书人脱离实际和生产劳动,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一种状态。而今较之往日,有过之而无不及。年轻的读书人啊,当自警自勉。

18·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注】逸民:遁世隐居之人;“逸”通“佚”,作隐遁讲。虞仲:据说就是仲雍,泰伯弟,文王的伯父,为让位于文王,与泰伯一起避居江南,断发文身。夷逸:周大夫夷诡的子孙,隐居不仕。朱张:号子弓,隐逸不仕。少连:据说是东夷人,隐士。降志辱身:降低自己的志向,辱没自己的身份。中:符合。伦:道理、义理,此指法度。虑:思考,此指思考的逻辑。放言:不谈世事。何晏集解引包咸曰:“放,置也,不复言世务。”废:弃也,此指取舍,以偏概全。权:变也,权变、变通。

【译】古今遁世隐居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孔子说:“能够坚定而不动摇自己意志、不辱没自己名声的,大概就是伯夷、叔齐了吧!”

又说:“柳下惠、少连他们两个人,降低了自己的意志、辱没了自己的身份。不过,他们的言语倒也合乎法度,他们的行为倒也符合逻辑。他们不过是如此罢了。”

又说:“虞仲、夷逸这两个人,他们避世隐居,不谈世事,为人符合清正,取舍符合权变。”

孔子最后说:“至于我这个人嘛,与他们这些人有所不同,无所谓可以,也无所谓不可以。”

【解析】此章评价了古代一些有才华的遁世隐居之人。关于伯夷、叔齐的为人可参照《季氏第十六》之12章解析,关于柳下惠的为人可参照《卫灵公第十五》之14章注和本篇之2章原文。

孔子的无可无不可是就出仕和退隐而言的,这是孔子暮年对于从政的无所谓的一种态度。他在周游列国的路上,眼看游说无望,曾经说过“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的话(《公冶长第五》之22章),就已经反映出了他的这种倾向。今天我们对于无可无不可可以这样去认识:在非原则、可退让的问题上,不必过于坚持,随从他人,可以反映一个人处世的灵活和圆通;但是在原则的、不可退让的问题上采取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则意味着向敌对势力的屈从和投降。

18·9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bǒtáo)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注】亚饭:第二次进餐;“亚”者次也,“饭”既含有动词吃的意思,又含有名词所吃之食的意思。古君王每日四餐,首餐无乐,其他三次皆伴乐进食。鼓:既含有动词敲、击的意思,又含有名词敲击之鼓的意思。入于河:意思是隐居到黄河的边上,“河”指黄河之边。播鼗:摇小鼓;“播”作摇讲,“鼗”是一种有柄的小鼓。汉:此指汉水之边。少师:乐官。

【译】在鲁国朝廷动荡不安的时候,太师挚逃到了齐国,二饭乐师干逃到了蔡国,三饭乐师缭逃到了秦国,打鼓的方叔隐居到了黄河的边上,摇小鼓的武隐居到了汉水的边上,少师阳和击磬的襄隐居到了大海的边上。

【解析】此章言鲁国日乱,乐师离散。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鲁哀公时,礼坏乐崩,乐人皆去。”

18·10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shǐ)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注】鲁公:此指周公的儿子伯禽,他是鲁国开国的国君。施:此处既含有忘却之意,又含有遗弃之意。以:通“已”,作止讲。

【译】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能忘却和遗弃他的亲族,不能使他的大臣怨恨不已。过去的老臣,没有大的过错就不要抛却他们。对于一个人,不要求全责备。”

【解析】此章大概是伯禽代周公前往封地执政时,周公对他的临行嘱托。

“无求备于一人”是说对人要求不要苛刻。求备于一人是小人之举,君子用人的原则是“器之”(《子路第十三》之25章),即根据他的能力的大小和特长委派以适当的工作。

18·11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驯呙(ɡuā)。

【译】周朝有八位有才有德的名人,他们是: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驯呙。

【解析】此章所言八人无考。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周时四乳生八子,皆为显士,故记之尔。”鉴于《述而第七》之21章“子不语怪、力、乱、神”,不可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