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棋盘里刀光剑影,兵阵中万马奔腾

棋盘里刀光剑影,兵阵中万马奔腾

时间:2023-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棋盘里刀光剑影,兵阵中万马奔腾弘治十年,王阳明回到京师,并没有积极准备科举,而是痴迷于学习兵法。王阳明在京师中,时刻留意国家边防的事情,并收集各家兵书以做研究。在研究兵书的过程中,王阳明又陷入了痴迷的境地。由于对军事的特别关注,王阳明对围棋的布防之道更为重视。通过围棋的演练和扎实的军事理论功底,王阳明对将才的素质提出了以下四点要求。

3.棋盘里刀光剑影,兵阵中万马奔腾

弘治十年(1497年),王阳明回到京师,并没有积极准备科举,而是痴迷于学习兵法。当时边报甚急,朝廷急需统兵打仗的将才,但是文官充斥于朝野,良将难求。由于文官与武官分设已久,文官不再具备统兵的智谋,而武将也仅剩下粗野的蛮力。明朝设定的武举,并不能招揽到文韬武略兼备、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将之才,得到的仅仅是擅长骑射搏击的莽汉。

王阳明在京师中,时刻留意国家边防的事情,并收集各家兵书以做研究。在研究兵书的过程中,王阳明又陷入了痴迷的境地。甚至在家宴上,他还将果核作为排兵布阵的工具,为诸位宾客讲解。天道酬勤似乎是对平常人而说,天道酬痴才是对王阳明这种非常之人而设。如果对某些东西达不到痴迷的程度,就不会达到一种境界,顶多只是一个了解者。

对于一个文臣来说,要在武备上有所精进,就要精细地研读兵书,演练兵阵。古人巧夺天工地发明了棋局和沙盘,既能达到娱乐的效果,又能实现演练兵法、训练思维的目的。棋局分为围棋和象棋两种,其中围棋充满了极深的奥妙。古人将琴棋书画并称,标榜士大夫的品位和素养,其中最难者莫过于围棋。

围棋相传发端于尧舜,唐尧曾经将围棋之术传给儿子丹朱,虞舜曾经将围棋之术传给儿子商均。丹朱与商均是两位圣王的儿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迷失了人生的奋斗方向。尧、舜二人都想儿子能建立一番事业,所以用围棋来约束他们放荡无为的行径,趁机将治国之术、御臣之道、统兵打仗的技艺穿插在棋局中。这说明最初的围棋,主要目的是开发智力和陶冶性情,是成为圣贤的一种修行方法。

另一种说法认为围棋发端于战国。纵横家为了适应愈演愈烈的战争局面,以棋子作为城池的代表,以棋子之间的连线作为各国的官道。整个棋局出来,就能明晰整个战国的军事情况。通过围棋的布排,可以将预先制定的战略方案拿来演练,经过多方揣摩,必然能制订出一个更为精确的战略计划。在战国时代,围棋的胜败就决定了战争的结局,比拼的是对诡诈之道的运用和防守。

虽然有几种发端的说法,但并不影响围棋的流传。围棋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联合在一起,甚为看重对一个人心智的训练。如果能将围棋中的谋略运用到实践中,必然能成就一个将才。如果不能及时将围棋中的东西转变为现实,仅仅局限于棋局的娱乐性,就会养成纸上谈兵的毛病。

围棋经过历代发展,到了隋代才正式形成了如今的横竖19道,总共容下361颗棋子的围棋。在隋代,中国的围棋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唐、宋、元时期,围棋已经成为百姓喜好的一种对弈项目,并将棋子由方形改为圆形。

明代,围棋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正德、嘉靖年间就形成了三个著名的围棋流派:其一为以鲍一中为首,李冲、周源、徐希圣附之的永嘉派;其二为以程汝亮为首,汪曙、方子谦附之的新安派;其三为以颜伦、李釜为首的京师派。这三派的出手风格各异,布局攻守各有侧重,但都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和达到了较高的境界。这些流派的产生,促进了围棋的进一步推广。围棋被市井小民所学,每每有人对弈在闹市,便成为街头巷尾争相围观的乐事。

王阳明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度过了明朝围棋盛行的时代。由于对军事的特别关注,王阳明对围棋的布防之道更为重视。也难怪他会在宴席上,用果核给宾客们讲解战略战术。而要想通过围棋来熟悉兵法,就要有好的棋谱或者兵书,这样通过模仿学习,才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王阳明通过搜集,将《武经七书》作为重点学习的兵书。《武经七书》是北宋神宗时由官方颁布的一套兵法丛书,汇集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中国古代著名的统御者或将领都会将兵书带在手边,就像三国时期的曹操,行军打仗之余,尚不忘对经史、兵书进行研读和批注。在实践中领会思想理论,更加有利于对原有思想理论的吸收,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独特理论。

越是经典的书籍,越会受到后人的青睐。《武经七书》在汇编成册之前,其中的《孙子兵法》、《尉缭子》、《司马法》已经得到诸多名家的注解或评说。自《武经七书》成书之后,又有许多名家对它进行了重新注解或评说,这为后世继续研究提供了方便。王阳明所得到的版本是洪武年间由兵部刻印的,必定融合了前人对此书的理解和研究。经过长时间的研读,王阳明对《武经七书》进行了重新批注,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军事理论。

通过围棋的演练和扎实的军事理论功底,王阳明对将才的素质提出了以下四点要求。

其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孙子兵法·计篇》中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就指出作为一个将领就要具备足智多谋、赏罚有信、仁爱部下、勇敢果断、治军严明的素质和能力。就像我们对史官的要求一样,一定要具备德、才、识、学才能做好史官。史书可以被重写,但战争不可以退回去再打一次。作为一个统领千军万马的将领,只有做到了德才兼备,才能驾驭好军队,完成攻坚与守城的战斗任务。

在特别时期,总会出现唯才是举与德才兼备的争论。唯才是举就是说把实用的才学放在第一位,这样就放低了道德水准的限制。如果统御者具备统御的能力,就能将这些依照唯才是举的标准选拔的将领很好地分配和任用,让他们发挥出最大的积极功效。如果统御者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些才华出众而道德有缺陷的将才,就很容易将他们的消极影响扩大,进而影响到全局的操控。

到了如今依然有很多关于品德的讨论。一个知识分子掌握了尖端的技术,固然能为社会作出很大的贡献,然而如果这个知识分子心怀私利,将自己掌握的尖端技术运用到威胁百姓和国家的地方,那么他就不能称为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也难怪我们现在大呼:宁愿得到很多资质平庸而老老实实干活的人,也不能用那些聪明绝顶却危害社会的人。

其实所谓的德,就是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的修养是从自控开始,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信仰。作为统兵打仗的将领,怀着一颗对朝廷尽忠的心,秉承着解民于倒悬的仁慈之念,就不会为了立功而滥用民力、滥杀无辜。具备高尚道德的将领会将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将功名的取得融合在自然之中,而不是刻意去争夺。

以德为先就能成为一代儒将,必能达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境界。将战争的成本降到最低,将百姓和国家的命运放在第一位,就是儒将所共有的素质和信仰。他们不希望用战争的血腥来结束战争,而是希望用战争的不得已来化解战争的伤痛。如果都如苏秦、张仪之徒,为一己之私,将百姓的安危、国家的存亡弃之不顾,那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会更大。

其二,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作为在外统兵的将领,一旦离开朝廷,就不再受君王的直接约束。古代一场战争的人事组合是由战略家、政治家和战术家组成的,缺一不可。战略家一般由君王或者统帅担任,在战争之前,制定好战略方针,在大方向上进行科学的把握。政治家一般由相国和诸臣子担任,主要负责战争的后勤准备。在战略和后勤做足的情况下,统兵的将领才会无后顾之忧,安心地在外打仗。

南宋初期,岳飞曾经全力抗金,在取得战略优势的前提下,被宋高宗用12道金牌召回。再厉害的将领,在具体的军事行动中没有自主权,也将失去取胜的先机。将领在外统兵一定要有随机应变的权力,特别是便宜行事的权力。即使有了主动权,将领也应该有超强的心理素质。

战争是残酷的,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绝对不能主动发动战争。在具体的战争中,战况往往是瞬息万变的,如果不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很可能会动摇军心。在心理素质方面,一定要做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所谓静,就是全神贯注地观察战争中的每一个细节,在细微中洞察战争的走向,为全新的战术做准备。所谓动,就是看清战争的规律和走向之后切中要害,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气势发动攻击。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才能游刃有余地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取得最后的胜利。

其三,韬略非凡,运用得当。

作为一名将领,必然要熟读兵书,广知各种战争的案例,这样在实践中才会得心应手。统兵的将领可以不具备冲锋陷阵的本领,但一定要具备排兵布阵、临机划策的能力。张良手无缚鸡之力,也能组织刺杀秦始皇的行动;诸葛亮羽扇纶巾,也能指挥若定,杀敌于无形。

在文臣与武将严重分野之后,文臣就不再具备排兵布阵、带兵打仗的能力。大多数武将只具备匹夫之勇,并没有非凡的韬略。在战争中,莽夫只会根据自己的感性喜好来决定事情,不能理性地判断战局,往往做出一些影响成功的错事。如果只是熟读兵书,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一味地墨守成规,只能称为纸上谈兵,犹如长平之战中的赵括。即使具有马谡的韬略,只想求新立异,攫取个人私利,而忘记全局观念,也很难成为一个有韬略的将军。

一般情况下,在每个王朝的初期,都会出现勇武的战将。在王朝的中期,武备都会不同程度地松弛或者出现改革。在唐朝初期,王朝实行的是府兵制,与均田制正好配合,保障了唐初强大的军事实力。到了唐玄宗时期,均田制已经崩溃,只能实行全新的募兵制,趁此推行了节度使制度。在明朝中期,真正能打仗的将领已经所剩无几,招揽的文臣都是舞文弄墨之辈,只懂得钩心斗角,却不懂得如何治理好国家,使国富民强;武举招揽的武将大多是空有蛮力而无韬略的人,如果不能很好地运用,只能误国误民。

王阳明看到了明朝中期的很多弊端,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不甘心只做一个玩弄辞章的文臣,而是要文武兼备,做一个统领千军万马、为国建功立业的股肱之臣。

其四,搏击骑射,感同身受。

一个统兵的将领,若想服众,就得有非凡的才能。如果没有一定的本领,很难在军队中立足。一个领导,不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就不能担当起顶梁柱的责任。像战国时期的吴起,西汉时期的周亚夫、李广,都是深入兵营了解兵将的将领。他们都很了解军队中存在的问题,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军队的各种规章制度。

王阳明在少年时代就练习骑马射箭,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冲锋陷阵的先锋。出居庸关,他驱赶胡儿,正是一种跃马冲锋的行为。西汉时期的冠军侯霍去病,年纪轻轻就能封狼居胥,建功立业,留名青史。在王阳明的心中,主帅冲锋陷阵所带来的气势是任何兵阵都无法替代的。

对于将领来说,主要的作用就是鼓舞军队的士气。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突出的就是对将领这个灵魂人物的重视。一个将领缺乏勇气,胆小怕事,将会降低军队的战斗力。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虽然读书很少,却能灵活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战术,将手中的兵带得嗷嗷叫。只有将领是一头狼,才能将手下的兵带成一群狼。

王阳明心中对将领的素质进行了盘点,也身体力行,让自己变成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在古代知识分子的心中,一直放不下的就是经世致用的理念。这份为民请命、为国尽忠的信念,让他们保持着自己的一份倔强,以及一种特立独行的做事方式。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内外兼修才能让自己拥有强健的体魄和高尚的灵魂。

在灵肉分离的时代,努力将两者结合,就是最大的修身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