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时间:2023-01-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人类的共识:可持续发展历史的启示和可持续发展概念①环境与资源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①科学的生态学思维。因此要解决持续发展中的任何问题,必须有广阔的系统透视。生态学致力于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有机体在它们的环境中如何生存下去,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生态学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许多理论支持。生态系统和第一性生产量概念是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和框架。承载力是设计可持续发展的依据。
可持续发展_蔚蓝色的行星

1人类的共识:可持续发展

(1)历史的启示和可持续发展概念

①环境与资源问题的由来和发展。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劳动,不断地改造自然,索取资源,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然而,由于人类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改造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后果,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破坏。

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与资源问题,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由于用火不慎,大片草地、森林发生火灾,生物资源遭到破坏,他们不得不迁往他地以谋生存。

早期的农业生产中,刀耕火种,砍伐森林,造成了地区性的环境与资源破坏。古代经济比较发达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许多地方,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灌溉,后来成了荒芜不毛之地。中国的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那时森林茂密,土地肥沃。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可是由于滥伐了森林,水源不能涵养,水土严重流失,造成沟壑纵横,水旱灾害频繁,土地日益贫瘠。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城市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城市里人口密集,房屋毗连。炼铁、锻造、制革等各种手工业作坊与居民住房混在一起。这些作坊排出的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城镇居民排放的生活垃圾,造成了环境污染。

产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发展。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和工业区,工矿企业排出的废弃物污染环境,使污染事件不断发生。1873—1892年英国伦敦多次发生可怕的有毒烟雾事件。19世纪后期日本足尾铜矿区排出废水毁坏了一片农田。1934年5月美国发生了一次席卷半个国家的特大尘暴,在西部的加拿大边境和西部草原地区几个州的干旱土地上卷起了大量尘土,以每小时96~160km的速度向东推进,最后消失在大西洋的几百千米海面上。这次风暴刮走西部草原3亿多吨土壤。芝加哥在5月11日这一天,降下尘土1200万吨。这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尘暴过后,美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环境保护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许多工业发达国家普遍发生现代工业发展带来的范围更大、情况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甚至在荒无人烟的南、北极冰层中,监测到有害物质含量不断增加;北欧、北美地区许多地方下降酸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环境问题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到了70年代,人们又进一步认识到除了环境污染问题外,地球上人类生存环境所必需的生态条件正在日趋恶化。人口的大幅度增长,森林的过度采伐,沙漠化面积的扩大,水土流失的加剧,加上许多不可更新资源的过度消耗,都向当代社会和世界经济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当前,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困境是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中形成的。人们普遍认为,核心是人口问题,而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又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当的结果。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对过去在资源与环境方面采取的战略和措施进行认真的反思,并探索一条有效的、导致人类繁荣昌盛的道路。“持续发展”正是在总结了发展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

①科学的生态学思维。“可持续发展”是由生态学引伸出来的概念。但它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多维的概念——不但有科学维,还有经济维、政治维等。因此要解决持续发展中的任何问题,必须有广阔的系统透视。生态学致力于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有机体在它们的环境中如何生存下去,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生态学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许多理论支持。

生态系统和第一性生产量概念是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和框架。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能量的最后来源是太阳。太阳辐射被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截取,转变成有机分子中的化学能,然后转移植食动物,再由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人类通过取食植物或动物获得维持生存和生长繁殖的能量。这样,太阳能到达地球,能被人类所利用是通过生态系统进行的,生态系统起着能量的转换器和储存器作用。显而易见,生态系统(不论是森林、草地或水体)的功能继续保持对地球上生命的维持至关重要。

因此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形成的第一性生产量是地球上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生存的最终依靠,而目前地球陆地第一性生产量在不断地减少,根据国外科学家的估计,80年代中期,直接间接被人类消耗了陆地净第一性生产量的40%,而在70年前,人类只利用了净第一性生产量的约10%。如果人口和他们对第一性生产量的需求继续加倍,象在过去那样,到2050年,人类将需要80%,这一消费的速率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我们在讨论可持续发展时必须以这一总的情况作为考虑问题的基础。

承载力是设计可持续发展的依据。人类必须生活在地球的承载力之内。一般听说的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生态学家把承载力定义为:一个地区能够支持,而且在将来不减小支持,某个种的最大种群数量。承载力是面积和有机体的特征的函数。一块较大或较富裕的面积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同样,一定面积上能够支持的种群数量决定于种群对能量需求的高低:要求能量低的种群,能被支持的数量比同样营养级位上能量要求高的种群要大。例如一定面积能养活的蜥蜴(能量要求低)的数量,就比个体物质量同样大小的鸟类(能量要求高)要多,这是不难理解的。当一个地区种群超过其自然承载力时就会引起死亡率增大,出生率减小,或者迫使部分个体迁出,总之引起种群的衰退。目前全世界人口58亿,人口学估计,下一个世纪之内可能增加到150亿,这样下去,地球承载力势必超过,这是当前人类不能不考虑的严重问题,对于一个区域情况也是一样的。

多样性是建立稳定持续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从生态学的观点来说,多样性与稳定性呈正相关。生物种类成分越多,越趋稳定,各种群的生态小环境分化和食物链营养级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容量也就越大,自我调节、维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强,因此多样性增大了它的稳定。

生态的价值、生态的权利是建立生态经济新秩序的核心。生态价值是由生态使用价值和生态交换价值决定的,生态环境是一种资源,它秉赋着使用价值,从实物意义上说,一旦超过环境容量和承载力,这种崩溃了的生态环境则成为不可再生资源。生态环境的这种有限性和稀缺性表现在:生态环境不可能总是无限制地以现成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原材料形式供给人类,也不可能无限制地容纳工业代谢所带来的污染物。稀缺性赋予了生态环境的交换价值,生态环境因此而具有价格。生态环境的功能维持是通过生态价值规律的增殖过程实现的。如果生态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恰好为经济价值的补偿,这仅仅是单纯的生态价值形成过程。如果生态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临界点,那就形成了生态价值增殖。生态价值的增殖部分形成经济价值,只有不断地将这部分经济价值进行积累,才能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进入可持续发展状态。

生态权利是生态伦理学家从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中概括出的概念。生态伦理学家主张对生态应包含爱和同情,人应协调自然、爱护自然。持续发展社会平等观,不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相尊重,互相平等。不应以牺牲他人他国的利益为代价。这种平等关系也反映在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上,在保证人类生存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避免对其他生物社团的破坏和浪费。

②系统论方法论思维。

持续发展的系统观:持续发展把当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局部区域,看成是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这种系统论的观点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并为人与资源问题的分析提供了整体框架。人与资源矛盾的产生与实质,是由于人和这一复杂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关系的失调。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有赖于资源持续供给的能力;有赖于其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协调;自然资源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和社会经济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有赖于社会的宏观调控能力、部门之间的协调行为,以及民众的监督与参与意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功能的削弱或增强都会影响其他组分以及持续发展进程。因而在解决资源的战略时,需要打破部门和条件分割以及地区的界限,从全局着眼从系统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宏观调控。

复合系统体现了“共生”的思想:自然和社会复合系统的相互关系分为调节和共生。调节是指短时间和小范围内对小规模的能流和物流进行的人为控制;而人类对长时间、大范围和大规模的能流和物流没有能力调节,而只有通过共生来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平共处,即协调共生。因此,人类与地理环境共生应当是人类社会使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互相促进,不断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不应当只顾眼前利益而破坏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随着人们认识水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从自然界取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又不断与自然界一起共同创造出更适合人类生活的共生地理环境。共生就意味着“人与自然界的新的联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