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永无止境的求索
在追问“哲学究竟是什么”的思想历程中,我们逐层深入地探寻了“哲学的自我理解”、“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的生活基础”、“哲学的主要问题”、“哲学的派别冲突”和“哲学的历史演进”。至此,我们能够确有体会地说:“哲学”,这确实是一个我们既熟知而又无知的名词;对“哲学究竟是什么”的追问,是我们的也是人类的永无止境的求索。这样,我们的思想就再一次返回到“进入哲学思考”的导言中的种种追问,但这的确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仿佛向旧东西的回复”,是在“否定之否定”的意义上的回复。
哲学,它是对智慧的真挚、强烈、忘我之爱,是人类的“爱智之忱”的集中体现。这种“爱智之忱”,是探索宇宙的奥秘和洞察人生的意义的渴望,是促进历史的发展和提升人类的境界的渴望,是超越现实和向前提挑战的渴望,是悬设新的理想和创建新的生活世界的渴望,是为人类寻求“安身立命之本”和确认“最高的支撑点”的渴望。正是这种“抑制不住的渴望”,燃烧起古往今来的伟大哲人对“哲学”的永无止境的求索。“爱智之忱”和“抑制不住的渴望”是哲学的修养与创造的原动力。
哲学,它是对“无知”的自知,是对“熟知”的超越,因而是对“自明性”的反思。在追问“哲学究竟是什么”的思想历程中,我们已经发现,“存在”、“思想”、“真理”、“意义”、“价值”、“规律”等等这些“熟知”的名词,的确是我们最“无知”的。它们的哲学意蕴需要永无止境的求索。因此,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最需要的是“不以有知自炫”,“常以无知自警”,“常自疑其知”,“虚怀而不自满”。然而,在学问中的“严以律己”和“宽以待人”又是最为困难的。这是因为,“为人的谦虚宽容”与“学问的博大精深”是融为一体的。“当一个人没有足够的知识又要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时,当一个人并没有掌握真理而又以真理的化身自居时,当一个人固守陈腐的教条而拒绝历史的进步时,当一个人目空一切自作井底之蛙时,这个人必然是不宽容的”[19]。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在对哲学的永无止境的求索中,为人与为学的融为一体的过程。
哲学,它是“对假设的质疑”、“向前提的挑战”,因而它是永无止境的反思。在追问“哲学究竟是什么”的过程中,我们愈来愈亲切地体会到,哲学是思想的自我反思的维度,是思想的自我批判的维度。哲学所进行的思想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是指向思想的“前提”的反思与批判,是追究“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的反思与批判,因而它探索各种知识的根据,反思历史进步的标准,追问生活信念的前提,审讯评价真善美的尺度,防止信仰变成教条、想象变得呆滞、智慧陷入贫乏、社会陷入僵化。哲学对“前提”的反思与批判是无穷无尽的。正是这无穷无尽的对“前提”的反思与批判中,人们实现了哲学的修养与创造。
哲学,它对“智慧”的挚爱,它对“熟知”的超越,它对“前提”的批判,是同人类的存在方式———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密不可分的。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它不仅蕴含着实践主体的自然性与超自然性、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实践过程的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实践结果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矛盾,而且深层地蕴含着实践的现实性与理想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把理想变为现实、把现实变成理想的过程。因而人类是以实践的方式构成了人与世界之间的独特的否定性统一关系,即: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否定”世界的现存状态,从而把世界变成人所理想的现实。正是人类的无限的“否定”世界现存状态的实践活动,需要人类对创造性的“智慧”的强烈的挚爱,对已有的“知识”的不断的超越,对承诺的各种“前提”的永无止境的反思与批判。因此,对哲学的永无止境的求索,绝不是超然于世界之外的玄思与遐想,而是植根于生活之中的探索与追求。
哲学,它是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的问题,因此,它求索的问题是永无止境的,它对问题的回答总是具有时代性的。在追问“哲学究竟是什么”的思想历程中,我们会逐步深切地体会到,无论是对人类性的问题的求索,还是对这些问题的时代性回答,哲学都既不是“表述”某种人类的、时代的经验事实,也不是“表达”人类的或某个群体的情感和意愿。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它总是“表征”着人类对自己时代的生存意义的自我意识。“表征”,是哲学地表现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独特方式。以“表征”的方式去理解哲学和哲学史,我们就会发现,哲学理论地“表征”着人类生存方式及其意义的历史性转移。从总体上看,哲学的演化经历了塑造“神圣形象”、“消解神圣形象”到“消解非神圣形象”的过程,这理论地“表征”着人类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到“消解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再到“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过程,也是理论地“表征”着人从“依附性的存在”到“独立性的存在”再到“类主体存在”的过程。人类在自身的历史性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自身的历史性的发展,哲学也在“表征”人类生存方式及其意义的历史性转换中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在探索人类关于自身存在意义的自我意识的永无止境的求索中实现的,也就是在努力地“表征”时代的生活意义的过程中实现的。
哲学,它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时代水平的理论“表征”,也就是以理论形态所“表征”的人类对自身的生存状况、焦虑和理想的自我意识。哲学创造,就是哲学家在通晓人类自我的历史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心灵体验、独立的反思意识和独到的理论解释去表达自己时代的人类的自我意识,去建构“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为人类揭示新的理想境界和展现新的可能世界,也就是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因此,哲学创造与哲学家的自我实现是融为一体的,创造哲学的哲学家必须有炽烈而执著的主体自我意识。在谈论哲学研究的时候,黑格尔说,“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20]。哲学作为人类心灵的最深层的伟大创造,其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哲学给予人以理念和理想,从而使人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因此,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人们追求崇高的过程,也是使人们自己崇高起来的过程。
哲学,它既是人类的光辉灿烂而又迂回曲折的文明史的理论表征,它本身也是人类精神的庄严崇高而又艰苦卓绝的不尽追求的理论表现。古往今来的伟大哲人,无不具有巨大的、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执著的主体自我意识。对人类进步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的深思,对人类未来的憧憬,这是哲学家的不可或缺的“人文情怀”;对自己所从事的哲学事业的挚爱,对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自觉,对自己所进行的哲学探索的自信,这是哲学家的极为重要的心理品质;对流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进行前提的追问,对人类的哲学理念进行创造性的重构与再建,对自己所承诺的哲学理念进行前提的批判,则是哲学家的永无止境的求索。
作为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的科学和哲学,它们的深层的一致性,在于它们都是植根于人类的实践的存在方式之中的创造性活动,因此,无论是在规律层次上“构成思想”的科学,还是在历史发展中“反思思想”的哲学,它们都需要一种共同的精神,这就是对揭示宇宙、历史和人生的奥秘的“抑制不住的渴望”,以及探寻这种奥秘的“永无止境的求索”。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21]这是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座右铭,也是哲学修养与创造的座右铭。
【注释】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页。
[2]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5页。
[3]同上,第3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5]参见宾克莱:《理想的冲突》,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7页。
[6]参见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2、31页。
[7]参见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8]宾克莱:《理想的冲突》,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9页。
[9]同上,第37页。
[10]参见孙正聿、李璐玮:《现代教养》,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6—168页。
[11]参见艾耶尔主编:《哲学中的变革》,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
[12]参见贺麟:《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24页。
[1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0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0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8—689页。
[17]同上,第582页。
[18]同上,第583页。
[19]参见梁小民:《一代学人风范长存》,《读书》1998年第2期。
[20]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6页。
[2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法文本的序和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