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气与人体健康
天气是变化多端、人类难以驾驭的自然现象,它既无私地赐予人类获得身心健康的有利条件,又因反常或剧烈的变化诱发多种疾病。
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已经注意到天气与人体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在一些古典医学作品中认为,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于天气,寒性凝滞,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燥、火等等。究其原因,就是天气要素发生变化时人体不能发挥正常调节作用,产生呼吸、血压及体温的不协调,超过极限时可转化或加重疾病。由天气原因引起的人体疾病一般俗称气象病,可分为天气病和气候病。
天气病多由气压、气温、湿度和风的急剧变化引起的,如气管炎、高血压、关节炎和感冒等;气候病则是因季节性气候变化所致或季节性病菌感染引起的,如肺心病、脑溢血、哮喘以及痢疾、肠炎、流脑、麻疹等传染病,当然这两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春、秋、冬三季受频繁发生的北方冷空气南下的侵袭,常引起天气要素的急剧变化。冷锋过境气温明显降低,在寒冷的刺激下,人体血压上升,不仅高血压患者则更为明显,而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率和加重率也尤为突出。寒冷还会使胃液分泌过多,诱发胃溃疡,局部关节血液不畅造成关节炎发作。当气温和气压变化超过3℃和3百帕、相对湿度变化超过10%时,关节痛的病人就会显著增多。一次寒潮往往引起感冒、哮喘、心脑血管等疾病的爆发。
气象专家认为,季节转换时期的气候突变是触发流感的关键因子,其中气温突变起主导作用。人们经过炎热的夏季进入秋冬转换时期,天气骤然降温,人体的温热调节能力一时难以适应,加之微生物乘虚而入,引起呼吸道感染,可造成流感流行;冬季降雪日数少,空气干燥,大风天数多,将刺激上呼吸道,更会加重流感流行。
人体是准恒温的,为保持体温不变,就要不断向外界排出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热量,使皮肤温度高于外界温度。当气温接近皮肤温度时,散热就不畅,会产生不适感,这时人体会增加汗液,用蒸发散热形式释放热量。据研究认为,一般气温为30℃~32℃、相对湿度为85%或气温为38℃、相对湿度为50%或气温为40℃、相对湿度为30%左右时,人的体温调解能力就会发生困难,以致中暑。
1997年夏季,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季平均气温偏高1℃~2℃,其中华北、东北大部分以及西北东部和新疆西部的部分地区6月中旬至8月下旬的平均气温突破了1949年以来的同期最高值。据有关单位的不完全统计,仅7月10日前,北京市就有180余名交通民警中暑。高温期间,各大医院的病人急剧增加,友谊医院的急诊病人比往年同期增加1/3,重病患者增加2~3倍;儿童患感冒发烧、热伤风和肠道疾病的较多,儿童医院门诊量日最高达4500多人。酷热天气使许多人涌向游泳场所和自然水域去消暑,据8月上旬统计,北京市因游泳溺水死亡达50多人。
人体疾病的发生常与季节性气候变化有关。春季天气以多变为特征,常有倒春寒和风沙天气发生。这个时期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感冒、风疹、水痘、麻疹、流脑、猩红热等疾病时常流行,中、老年人心肌梗塞的发病率也非常高。乙型脑炎多发于夏秋季,霍乱、痢疾等肠胃病则多发于夏季。
根据研究发现,人的死亡率高低与季节变化有一定关系。深秋以后,死亡人数急剧增加;冬季为死亡人数的高峰,最冷的2月比5、6两个月多2倍。日平均气温在15℃~25℃之间死亡减少,但在炎夏的热浪袭击下,特别是在日最高气温达35℃以上时,死亡人数又骤然增加。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季节性的气候变化和剧烈的天气变化对人体的健康确实有很大影响。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们可利用有利的天气、气候条件来治疗疾病,这便是常说的气象疗法。如山岳气象疗养、海滨气象疗养、沙漠气象疗养、森林气象疗养等。患者可对症选择疗养胜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