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近代科学的特征与后果

近代科学的特征与后果

时间:2023-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近代科学的特征与后果近代科学是如何引导出了近代主客体辩证法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便首先必须理解近代科学的特征。这又须在与古代科学世界的比较中才能得到阐明。古代科学关于世界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宇宙有限论。但近代科学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首先就是对于世界的机械必然性的意识,即机械因果观念取代了目的论因果观念。

一、近代科学的特征与后果

近代科学是如何引导出了近代主客体辩证法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便首先必须理解近代科学的特征。这里所谓近代科学不是指近代科学的具体结论,而是指近代科学所据以建立的基础,即作为近代科学之前提的近代科学家心目中世界的总体构造。那么,近代科学世界有什么特征呢?这又须在与古代科学世界的比较中才能得到阐明。

在古代世界,科学与哲学并未分离,因而所谓科学世界也就是哲学家所理解的世界。希腊哲学大致上以两种方式理解世界,一种是机械论式的,一种是目的论式的。前者以原子论者为代表,以原子的组合与运动说明世界,强调机械的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后者则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为代表,以事物的目的说明世界。在中世纪,原子论由于与神学创世说根本冲突而被抛弃,而目的论则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理论。目的论的前提是把世界设想为一个受最高目的支配的有机整体,这最高目的可以是内在于世界本身的,也可以是神灵通过创造从外部加之于世界的。于是,古代科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便是目的论,即对一事物的理解便首先是找出该事物的终极因或目的因。这种解释事物方式的特点是只关注事物的最终目的,而并不考虑事物的运动或发展过程。古代科学关于世界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宇宙有限论。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代宇宙学观念认为,我们的宇宙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的、由若干日月星辰附着于其上并围绕地球旋转的同心球构成的球体。由于一个作圆周运动的物体若是无限大的,其线速度便会不可思议地是无限大的,因而宇宙必然是有限的。[1]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有限论虽然是依据其物理学理论而得出的,但也未必没有包含着对于古代等级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折射。“为了理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方法,必须置身于希腊城邦内部。无论这种方法或那种方法,它们都是作为对城邦问题的回答而存在的。”[2]显然,只有在一个有限的宇宙内,等级才有意义,才能够存在;而在一个无限的宇宙内,等级是没有意义的,因而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有限论虽然否认宇宙之外还有虚空、时间、物体的存在,并认为宇宙是永恒的而非创生的,但其宇宙有限论却为中世纪等级社会意识形态和宗教神学留下了可加以利用的空间,因而长期被奉为正统。

但近代科学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首先就是对于世界的机械必然性的意识,即机械因果观念取代了目的论因果观念。与亚里士多德及中世纪的目的论截然相反,“在笛卡儿看来,物质世界的一切,其周围都被传递冲击的微粒所包围,一切都服从机械的因果性”,“笛卡儿排斥亚里士多德的目的因,结果就把因果关系普泛化了”[3]。就此而言,两千多年来西方哲学历史的演变,亦可看做“关于原因的观念所发生的变化,这变化是从作为目的因的原因,变到作为冲击的原因”[4]。这一对目的因的拒斥,对机械因果关系普泛化的结果,便是任何对于世界的解释只能依据能够数学化的机械决定论来进行。近代科学世界的另一个变化则是对古代有限宇宙观的破除即无限宇宙观的确立。哥白尼的日心说首先突破了被基督教神学长期信奉的托勒密的地心说,布鲁诺进而把日心说推广为一种宇宙无限论,而至笛卡儿,“世界的无限性在这里得到清楚的确认”[5],他指出,“这个世界或物质实体的全部,其广袤是无有界限的”[6]。这一变化与前一个方面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数学化的机械论世界必然要求破除等级的因而是有限的宇宙,而预设匀质的无中心的因而必定是无限的宇宙观念。科学史家柯瓦雷指出,17世纪科学革命所带来的变化,可描述为,“一个有限的、封闭的和有着等级秩序的整体宇宙的消失(在这一整体中,价值的等级决定了存在的秩序和结构,从黑暗的、沉重的和不完美的地球到更高和更完美的星辰和神圣天球),取代它的是一个不定的,甚至是无限的宇宙”[7]

近代科学中关于因果观念和宇宙观念的这一转变,其意义非同小可,它意味着一种与古代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念的形成。这当中的关键性人物是伽利略。当伽利略指出,自然这本书是以数学的语言来写的,并严格区分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认为前者是绝对的、客观的、不变的和数学的,是知识的王国,而后者则是相对的、主观的、起伏不定和感觉得到的,是意见和假象的王国时,一种新的世界观便开始形成了。[8]说自然这部大书是用数学的语言写成的,这决不仅仅是一个比喻,而是宣布了一条准则,凡是能用数学这种理性的典型形式处理的事物,便是真实而客观的,是第一性质,而凡是不能以之处理的,便只能被打发到主观的、缺乏真实性的第二性质的领域中去。于是,在这一新的世界观念中,“时间的变化过程就成为严密研究的唯一对象,终极因果性也就没有任何地位了。真实世界就是处于数学连续性的一系列原子运动”[9],而这一切发展的结果,便是最终达到“笛卡儿那著名的二元论:一方面是由一部在空间中延展的巨大的数学机器构成的世界;另一方面是由没有广延的思想灵魂构成的世界”[10]

在这样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念之中,人在宇宙中有着与古代和中世纪世界中完全不同的地位。“中世纪形而上学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个有决定作用的部分,是物质和上帝之间的联系”[11],人是处于那个有限的有机整体性的世界之中的,而现在,人被视为“是在真实的、基本的王国之外的东西”,即“具有目的、情感和第二性质的人,则被推离出来作为一个不重要的旁观者,作为在这部伟大的数学戏剧之外的半真实的效应”[12]。于是,与古代人不同,在近代人看来,“这一宇宙为同一基本元素和规律所约束,位于其中的所有存在者没有高低之分。这就意味着科学思想摒弃了所有基于价值观念的考虑,如完美、和谐、意义和目的。最后,存在变得完全与价值无涉,价值世界同事实世界完全分离开来”[13]

这样一来,近代科学意识便导致了一个巨大的矛盾:一方面是有广延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它犹如一架数学机器,服从机械因果关系的支配;另一方面则是无广延的主观的精神世界,拥有意识、目的、情感,等等。在古代和中世纪那里尚还模糊的人的能动作用与超越于人的力量作用之间的紧张关系,便被明明白白地揭示了出来。现在,如果物质与精神“这两个实体中的每一个都绝对独立于另一个而存在,那么具有广延的事物的运动是如何产生没有广延的感觉的呢?没有广延的心灵的思想或范畴怎么可能对物体实体有效呢?没有广延的东西怎么能够知道一个具有广延的宇宙,又怎么在这个宇宙中达到其目的呢?”[14]如何克服这一矛盾,这是近代哲学所面临的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