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旅行常识
一、旅行看气象
(一)观天象
俗话说:“云是天气的招牌”。偏西方出现的云,若由远而近,由少变多,由高而低,由薄变厚,那就预示着天气将由晴转阴雨。在暖季早上,天空如出现底平、突顶、孤立的云块,即俗称“馒头云”(淡积云),或移速较快的白色碎积云,天气晴好。早晨若天空出现棉絮状云,天气很可能变坏,发展成雷雨天或大风大雨天。当你看到形如钩状的云从天边移来,则意味着天将下雨,即所谓的“钩钩云雨淋淋”。才出现鱼鳞状云或云层变厚、相交,日落时太阳光盘呈现出一片胭脂红,均表明即将出现风雨交作的坏天气。若清晨7点以前下雨,上午11点前有可能停止。
在阴雨天看到西北方向云层裂开,俗称“开天锁”,表明天气将变好。云盖山顶俗称“山戴帽”。云缠山腰叫“云拦腰”。前者兆阴雨,后者主晴天。例如:“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日出,西虹雨”;“霜(露、雾)重见晴天”;“人黄有病,天黄有风”;“雷轰天边,大雨连天;雷轰天顶,有雨不狠”。
(二)观动物
①看蜘蛛:晴天的下午,蜘蛛若大量的结网,在今后的一二天内将会有雨。网结得结实,风雨较大,反之,则较小。雨后结网意味天要转晴。②看蚯蚓:如果蚯蚓是在春夏季节爬出土外,常常有大雨到来。③观鱼:夏季傍晚,鱼塘中若有鱼儿乱蹦出水面的“跳水”现象,预示将有雷阵雨到来。④观青蛙:天气将转雨前,空气中湿度较大,青蛙皮肤较湿润,青蛙的叫声较小,频率也低。风雨将来临时,更听不到蛙鸣。但晴天时,青蛙叫声响亮。⑤看鸡鸭:鸡归窝早,第二天一般是晴天。反之,在天快黑时才进笼,天气将转坏。鸭与鸡的表现却相反,鸭是喜水动物,鸭进笼早,意味天气要转坏;反之翌日是晴天。
二、滑雪旅游注意事项
备齐防寒衣物:北方冬天气温大抵在0℃~-30℃,有的地方可达-30℃以上。应备羽绒衣(连帽子最好)、高领厚羊毛衣、羊毛裤、羽绒裤、手套等。若前往秦岭、长江一线以北,则必须穿高筒雪地棉鞋,穿皮鞋会冻得受不了。
注意防滑:冬季北方路多有冰雪,路面较滑,穿皮鞋易滑倒,最好穿雪地防滑棉鞋或球鞋,切记不能穿皮鞋,否则行动不便。
防止掉进雪坑:在林海雪原,原有的路大多被雪覆盖,在不清楚路况时,不可贸然前行,需找树干当杖探明深浅方前行。若不幸掉进雪坑,千万不能挣扎,因越挣扎掉得越深,应等待救援。
汽车防滑:北方许多地方路面冬季积雪结冰,轮胎易打滑,因此要备轮胎防滑链,遇路面有冰雪,需给车轮套上防滑链。
汽车防冻:北方冬季大多在0℃以下,汽车夜间熄火时,顺便要把水箱里的水放干,否则经一夜霜冻,水会结冰,或者要将水换成“不冻液”。
给照相机保暖:电子快门的照相机或摄像机,在-20℃以下时,电池易“放电”,相机“失灵”,快门不能按下。因此,在户外拍摄完后,要及时将相机放进外衣里面“保暖”,用时再拿出来。此外,一定要多备些电池。
备用药品:冬季寒冷易感冒,出门旅游要备感冒片等治疗伤风感冒的药品;北方爱吃凉菜,不习惯者易“闹肚子”,需备小檗碱等止渴药品;北方干燥口干,需备夏桑菊、黄老吉等清热冲剂。
防雪盲:北方冬季大多下雪积雪,雪的反光较大,出门需戴太阳镜,以保护眼睛。
其他用的备保暖瓶、润肤霜、润唇膏。野外探险旅游者还需备手电筒、羽绒睡袋等野外活动装备。
三、雪地着装
完整的雪地装备与选择适合的雪地装备对雪地攀登者而言,是非常重要,选择错误装备或是少了任何一项,则会对雪地中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严重的话可能会失去一条宝贵的生命,基本的雪地装备分为雪地服装与雪地攀登装备。
风雪衣裤:雪地活动必备是最外层的服装,具抗风防雪的功能,最佳的材质为GORE-TEX,无论买何种型式上衣须附有帽子以保护头部,吊带式雪裤是最能防范跌倒时与冰雪从裤腰跑入裤子内层。
御寒外套:羽毛大衣或Pile材质外套为佳。
里层:衬衫或毛线衣,毛线衣以宽松高领为佳且适合晚上睡觉穿着。
最内层:内衣裤以P.P.材质较为保暖。
换洗衣服:以两至三套衣物具行动及备用衣服,衣服不需带太多。若长时间穿着,衣服内层会残留皮肤脱落的角质层而失去保暖作用。
袜子:穿着两双,以短而厚为宜。
鞋垫:晚上睡觉可将湿鞋垫置入睡袋或羽毛衣内烘干避免隔天早上穿上湿的鞋垫,避免攀登期间冻伤脚趾。
登山鞋:鞋底须选择较厚的底层,鞋子不穿时须置入防潮的袋子并放进帐篷内,以避免潮湿,此外,长时间的海外远征,鞋子最好换新,因为长时间不穿鞋面容易氧化造成危险,雪地最好使用双重靴。
绑腿:先穿绑腿再穿上风雪外裤,不仅可提高约5℃的保温效果。在行动时也可避免鞋套被树枝勾到,并防上雪掉绑腿内。
帽子:帽子穿着有三层,里层为头罩,保护皮肤用,中间层为保暖,最外层为GORE-TEX材质,具防风雪功能,一般俗称“高手帽”。
御寒手套:手套基本有两种,一种为并指(两指式)的羊毛手套,内层保温,外层可抗风风雪较方便活动,另一种为P.P.手套,轻薄方便并兼具保温效果,此种手套属消耗品,因此建议多带几双备用,此两种同时穿着是最保暖的方法。
风镜或墨镜:如果要去的地方雪况并不是很好,用有色镜片的墨镜即可;如若去一些雪景胜地,则须使用风镜才行。墨镜镜片应该为深色,如墨绿色,较能防止紫外线,风镜镜片颜色较淡,能防风,但应防止镜片因结冰而破碎。雪盲通常8小时后产生而雪盲时间长短视紫外线强弱程度而定。
头灯:头灯的种类相当多,最好使用灯罩兼具开关,此种使用方便且轻巧易携带,备份的电池及灯泡须多带。
四、严寒气候中的危险
(一)体温过低
体温过低是指人体内部产生的热量小于身体散发的热量,导致体温降到正常值以下。常在风中、雨中及低温中产生。也有体乏脱力,穿衣过少,住所条件差,食物摄入不足,对于低温缺乏知识和准备等原因。
尽管体温过低在任何低温环境中都会产生,但易于导致体温过低的地方多为极地区域。在猛烈的寒潮袭击下,这几乎是常见病,特别对那些贫困体弱的老人。体温过低常会致人死亡,一旦发现,应积极对待。
在条件恶劣的环境中注意预防,搭建遮护棚,保持干燥,防止过度劳累。如遇难人数较多,使用“搭伴制”,彼此间观察以尽早察觉症状。如人群中发现了此病,就不能排除其他人也可能已经患病。所以,要逐一检查。
迹象与症状:行为烦躁,一阵好动后接着嗜睡,反应迟钝,对于一些问题和知道不能应付,突然出现难以抑制的战栗,行动不协调,走路跌跌绊绊几致摔倒,头痛,视觉模糊,腹痛,瘫倒,昏迷,失去知觉。
病情加重的因素有:衣服浸湿又伴有大风,低温环境伴有大风。身体损伤不能运动,损伤引起身体产热能力降低,心情焦急不定,压力大,身体瘦弱。
疗法:防止身体热量进一步散发,置身室内,避风;脱去潮湿的衣服(不能脱光),每次脱一件外套,换上干衣。不要让病人躺于地上,采取保暖措施,如用身体或温热岩石暖和病人。病人清醒时,让其饮用热饮料,食用含糖食品。
体温过低加重时,身体就无力再次自我加热,因此须从身体内部加热。如进行体外快速加热会促使冰冷的血液流入体内,进一步加重病情。可将热体放在以下部位:腰背部、胃窝、腋窝、后颈、腕部、裆部,这些部位血流接近体表,可以携带热量进入体内。
不要服用酒精,这会使体表血管张开,体内的热量就会散失更快。当病人体温恢复正常时,并不表明已经治愈,身体内部储热必需加强直到体内已恢复自身供热的能力。一条铝箔毛毯在摄氏零度以下也会反射热量,有助于病人恢复。
(二)冻伤
当气温降到零下1℃时,皮肤与肌肉就会发生冻伤,在体表裸露部位和远离心脏的区域都可能发生冻伤(远离心脏的区域受血液循环的影响最小),例如手、脚、鼻、耳、脸,相对裸露的部位,都极可能发生冻伤。皮肤冻伤时,首先感到刺痛,接着皮肤出现苍白的斑点,感到麻木———进一步就出现卵石般的硬块,伴有疼痛、肿胀、发红、起疱,最后减弱,消失。留心自己和身边同伴的冻伤迹象,脸色出现苍白斑点时应采取措施,做些脸部运动如装扮怪相可抵御冻伤。
初步冻伤∶仅伤及皮肤,将受冻部位放到温暖处,如将手夹在腋窝部,将脚抵住同伴的胃部(不要与同伴呆时间过久),解冻的时候会产生疼感。
深度冻伤∶深度冻伤不是一个小问题,要防止冻伤部位进一步恶化,不要用雪揉擦或放在火上烘烤。最好的方法是将冻伤部位放在约28℃左右的温水中缓慢解冻———这一温度可用肘部试一试,肘部可以承受这一温度,如果水温过热要凉下来,然后将伤处放入。
严重冻伤∶可能引起水疱,易收到感染也容易转为溃疡,冻伤部位的肌体组织将变灰、变黑、死去,最终剥落。不要挑破水疱,也不可摩擦伤处,伤处受热过快就会产生剧痛。
(三)雪盲
雪盲是一种视力短暂消失的形式。由于太阳光线强度过高,过于集中而引起(通常是经过地面冰雪反射或经过云层上的冰晶反射)。在太阳高度角最大时最容易发生,不过无直接的太阳光线时也能发生———如高山、极地区域明亮的时段内。
症状∶首先在瞪眼时,眼睛相当敏感,接着不住眨眼,开始发生斜视,然后视线呈现出粉红色,变得更红,似乎眼中存有沙子。
疗法∶到黑暗地方,蒙住双眼,高温会加剧疼痛,放条冰凉的湿布在前额冰镇。良好的环境会及时治愈雪盲,戴上眼罩防止眼睛外露。
五、海滨度假注意事项
夏日度假的最好休闲方式,也许莫过于约上几个朋友到海边去,享受阳光、空气和沙滩之“天人合一”的情趣。然而,人在海滨不知不觉、长时间地将身体暴露在阳光下,强烈的紫外线绝对是肌肤、秀发的“大敌”。而且,沙滩和海面上反光程度大,光线犀利。所以,海边度假千万别忘了带齐帽子、衣物、伞等工具,尤其是涂抹防晒产品。
据悉,紫外线根据波长可分A波(UVA)和B波(UVB)。B波作用于皮肤的表层,短时间内令肌肤发红,对皮肤细胞造成损害。在户外运动、海滨休假和游泳时,经常会被紫外线的B波照射。A波则作用于皮肤的深层,35%~50%透过表皮达到真皮,引起肌肤黑化,肌肤失去弹性。同时,A波具有相当于15倍B波的量,可透过玻璃窗、窗帘,甚至阴天、雨天都能射到人的肌肤。
同时,人的肌肤不仅吸收周围环境的光线,连地面的反向光也一并吸收,如沙滩为25%,海水或绿池水为5%,草地为3%。如果没有选用适当的防晒用具、用品,即使在太阳伞下依然会有晒伤的机会。其实,生活在沙漠上的阿拉伯民族妇女,之所以要将全身包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眼睛,也不全是出于“封建”,还与阳光及反射光影响女性美容和健康有关。
专家指出,人的皮肤衰老80%是由阳光中的紫外线引起的。如色斑、皮肤失去弹性、引起皱纹、导致皮肤癌。若能掌握一些防晒知识和要领,涂一些防晒品等,就会给骄阳下的肌肤罩一把保护伞。夏季游泳后的防晒要领是:①每隔2~3小时涂些防晒品,使你的皮肤减少损害;②仅用防晒品还不够,出门时最好戴上太阳眼镜;③应在洁肤、抹爽肤水和日霜后,再涂防晒品及化妆;④防晒品的保质期为一般2年,但经开封使用后成分会有所改变。每年应更换新的防晒品,平时应放在荫凉处保存。
此外,无论男女秀发也“拒吻”阳光。阳光的热灼会让发色变淡,让头发失去光泽和水分。令头发变形、发毛,难于梳理,还令头皮的油脂分泌增多。尤其是经过海水和阳光的共同洗礼,头发受的损害更大,变得更加干涩、易断。此时,要选择使用含有硅酮成分的滋养护发产品,它可在头发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挡紫外线的侵害,并防止头发内部的水分流失。海边度假前,更务必要对头发进行一次深层焗油护理,给头发深层注入水分,表层加一层反射保护膜,赋予秀发有效抵御紫外线伤害的能力。
在欧美社会,沙滩消费已经司空见惯了。即游客到海边度假,从不吝啬购买沙滩服、沙滩鞋、太阳镜、防水表、防晒油、躺椅等海滩度假必备的物品。其原因之一,就是随着大气层破坏的日益严重,海边让人享受大自然风情、浪漫的同时,还有让肌肤留下炙伤印记、甚至脱皮的危险。因此,人们在夏日与大海的约会,防晒措施要做足,以免让您的皮肤灼伤、秀发失色。
六、夏季行车防暑
(一)“开锅”对策
汽车开锅:汽车“开锅”是指汽车的水箱温度达到沸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车子水箱里的水煮成了开水”,这可以从汽车水温表的指示读数看出,一般要求不能超过95℃,当水温超过100℃时车就绝对不能再开了。
预防开锅:平时经常检查散热系统,保持风扇、散热器等部件的机件灵敏。每天出车前检查一下水箱是不是缺水。如果缺水应及时加满。也可以在后备箱里放一桶水,以备不时之需;长途行驶或者长时间行驶时注意水温,如果水温过高,最好停车休息;堵车时可以把空调关掉,降低水温上升的速度。
开锅对策:应在荫凉处停车降温,让发动机怠速运转,并掀开发动机罩以利散热,当温度降低后,便给水箱加满足够的水。
开锅两忌:一忌开锅后立即熄火;二忌开锅时立即开盖加水。
(二)爆胎对策
汽车爆胎:爆胎是指轮胎因质量问题、外力作用、气压标准等问题而引起的轮胎爆裂。
预防爆胎:行车途中休息时,要及时检查轮胎的温度和压力。夏季车轮胎内的气压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很容易产生爆胎事故。因此,出车前应适当降低车胎气压。若行车中胎温过高,要及时将车停于荫凉处休息降温,而超速和超载也都可能导致轮胎爆炸。
爆胎两忌:第一,若行车中出现轮胎温度过高现象,应及时将车停于荫凉处休息降温,切勿采用泼冷水的办法降温,如果在轮胎温度很高时泼凉水降温,势必造成轮胎内部结构由于骤冷而变化,导致轮胎体内部各层帘布之间的变形不一,使轮胎早期损坏,甚至帘布剥离。第二,如果出现轮胎气压过高,也不要采用放气的方法降压,否则轮胎的气压还会继续上升,最后导致轮胎爆裂。
(三)火灾对策
汽车火灾:夏日汽车也会发生火灾,轻则使车辆报废,重则伤人,所以车主在行车过程中一定要警惕汽车火灾。
预防火灾:出车前,要经常查看低、高压电路是否短路、漏电、松动;检查化油器是否回火、油路是否漏油、排气管是否放炮,如有问题,应立即检修;由于天气干燥、气温偏高,车上一定不要带易燃、易爆物品,不要在车内抽烟。同时车内要配备有效的灭火器械。
火灾急救:如果真的发生了汽车失火,司机应马上停车熄火切断油源,关闭油箱开关和百叶窗,并立即离开车厢。如果车厢门无法打开,可以从挡风玻璃处脱离。若着火范围较小,可用车上现有的物品进行覆盖;如果着火面积大,又无灭火器材,火情危及车上货物时,应在扑救的同时,迅速把货物从车上卸下。但无论何种情况,都必须做好油箱防火防爆工作,在灭火的同时,必须驶至安全区域。
(四)瞌睡对策
预防瞌睡:夏季气温高,驾驶员睡眠不足,行车中容易疲劳瞌睡。因此,出车前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利用早晚时间行车,避开习惯睡眠的时间行车。当行车中出现疲劳、打哈欠、手足无力等疲劳征兆时,应立即停车休息,有条件的,中午要安排午休。也可用冷水淋洗头面,活动四肢,待精力恢复、头脑清醒后再行车。
简单解困:如果在行车中非常想睡觉而又没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可以在行车前到药店购买一些清凉油来提神。使用清凉油很方便,只要将油膏取少量涂在眼睛附近或者太阳穴就好,但是切忌用太多,否则就会出现流泪的情况,影响驾驶行车。
七、户外活动的安全保障
在野外活动中,会经常遇到陡峭的冰雪坡、岩壁、湍急的河流、冰雪、岩石裂缝等难以越过的地形。如何才能确保安全通过?这就需要活动者掌握自我保护及相互保护的技术和方法。
在野外活动必备品中,每个人都需有一根直径8毫米以上的尼龙绳,这条绳索是自己和同伴越过困难地段的保障。别小看这条绳索,它不但可以救自己的命,也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挽救同伴的生命。
保护,首先是保护者自己要确保安全。要利用地形、地物,用绳索使自己和固定物(如树木、岩石等)或固定点连接在一起。
一般保护分为上方保护和下方保护两种方式。上方保护指保护绳索通过被保护者上方的固定物或固定点,保护者在下方进行保护;或保护者在被保护者的上方(如岩顶、冰雪坡的上部)直接进行保护。下方保护指保护绳索通过被保护者下方固定物或固定点进行的保护。
另外,在野外登山、探险活动中经常采用结组保护。一般一个结组为3~4人,通过一条40~50米长的保护绳索连接在一起,在通过困难、危险地段时相互保护通过。一个结组必须要有两个以上有攀登和保护经验的人。如果全是没有经验的初学者,结组保护有时不但不能起到保护作用,反而会造成更大的事故损失。
在进行岩壁攀登时,有经验的攀登者可采取下方保护方式,即攀登者自己将保护绳索在向上攀登过程中,挂扣在保护支点上,保护者在下方进行保护。对没有经验的攀登者,尽量采用上方保护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