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内丹学的兴起
汉末,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继承《周易》《老子》《内经》的优良传统,迷信色彩极少,学术水准远高于同时代的道教经典《太平青领经》,成为后来道教丹鼎派的开山之祖。
活动于公元2世纪的魏伯阳,与于(一作干)吉、张道陵为同时代人,出身名门,学识渊博,贯通百家。平日无世俗剧务之缠,性好道术,精研《易》理。游历四方,求师访道,曾经高人指点,得悟古传《龙虎经》的精髓,并躬身实践,证成大道。此后,他融会经典、师传、体悟,运用人类发展到那个时代所取得的文化成就和手段,以高深的造诣,撰写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鸿篇巨制——《周易参同契》,向世人揭示了一幅罕见而神奇的图景,其中的太极图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后汉桓帝(147—167)时期,此书在少数人中开始秘密传授(47)。
《道藏》
作为道教内丹思想的第一部巨著,《周易参同契》问世后便独擅宗风,成为《易》外别传之学、道家别传之学,历代学者视此书为丹经圣典。
东晋时期,著名道教学者葛洪曾经批评过儒者的曲解,指出《周易参同契》一书,“其说似解《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而儒者不知神仙之意,反作阴阳注之,殊失其大旨也”(48)。尽管葛洪为道教中人,但在《周易参同契》这部博大精深的巨著面前,也迷失了方向。他以炉火烧炼、外丹之说解魏书秘义,仅得其皮肉,远未探清其中的精髓。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
江西三清山
北宋张伯端在《悟真篇》说:“叔通受学魏伯阳,留为万古丹经王。”南宋陈显微指出:“东汉魏真人准《易》作《参同契》三篇,独尽玄秘,述至道之血脉,叙大丹之骨髓……是书可谓丹经之祖矣。其论至备而密隐天机,其旨至微而显陈法象。”(49)
葛洪衣冠冢
张伯端
安徽天柱山
元代陈致虚说:“……丹书多不可信,得真诀者,要必以《参同契》为主。”(50)
明代杨慎《古文参同契序》载:“《参同契》为丹经之祖。”
清代徐立纯下断语,谓:“万卷丹经,《参同》第一。”
可见,自汉以降,《周易参同契》有口皆碑。此书在《旧居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补后汉书·艺文志》等书中均有著录。南宋以前,注解《周易参同契》的著作即达二十余种。迄今为止,注解者有百数十家之多,并且还在继续增加。历代学者考镜源流,发微探赜,穷思精研,成果斐然。宋明理学、道教南北等各大流派无一不是从中汲取营养。犹如智慧之井,《周易参同契》滋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园囿。
古代中国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是《周易参同契》一书的思想土壤。从总体上看,《周易参同契》理论的思想渊源主要有《周易》学说、黄老之学、神仙思想、炼丹方术、传统医学等方面。
入汉之后,随着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周易》被列为群经之首。两汉《易》学传自田何,此后,施、孟、梁丘、费直、京房等诸家《易》学崛起,而以京氏易流传最广。这几家的见解、学说保存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等文献中,但多为断章残简,只言片语,难窥全貌。今天所能了解到的、比较成系统的汉易,只剩下东汉郑玄、荀爽、虞翻三家。
两汉易学与当时的天文历法紧密结合,同时受到占星术与天人感应论的影响,运用《周易》原有的思想构架,将阴阳五行、日月星辰、四季物候的变化冶于一炉,通加考察,创立了互体、旁通、卦气、爻辰的象数模式体例,形成了《周易》象数学的哲学体系,魏伯阳借助这一切,形象地描述了生命能量场运动轨迹及其节律。
古代印度将人体能量场称为“善瑞那”,即万有能量场,中国古代《内经》中则称之为“气”。二者都认为世上所有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都是由这种能量场或“气”组成的。世界上各种动物、生物的身体构成都脱离不了大自然的各种元素,而每一种元素的原子都带有正负电子荷。这些元素不但在生物体内不断地进行化学变化,原子核内还在进行着无休止的转换,即改变原子核里质子和中子的数目,使一种元素转变为另一种元素,即把过剩元素转换成所需元素。而这种转变必须消耗巨大的能量,这就是生物体自身所具有的功能。科学家们将之视为生物体内的核反应,认为生命的细胞质就是原子核“反应堆”,提出了生命的原子转换的理论。生物体内存在核反应的各种科学实验,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生物体内确实有一种维持生命的能量场,这种能量场就是生物体内原子核转变所需能量的来源(51)。
魏伯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了“道之形象,真一难图”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一点,在“参同契”三字前面,才赫然冠以“周易”两字。
我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征都在《内经》一书中得到了总结。《内经》把阴阳相互对立统一以及五行生克的学说成功地运用于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各个方面,从而深化了阴阳五行学说。此外,此书强调人与宇宙、自然的密切关系、强调生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等观念均为《周易参同契》所吸收。《内经》一书提出的诸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等结论,直接成为《周易参同契》的出发点。
《黄帝内经》
《周易参同契》一书主要不讲外丹,而只是借用人们熟悉的诸如鼎炉、火候、药物、烹炼等一系列外丹黄白术语,来形象、准确地描述生命能量场运动的过程、现象和规律。
此外,《周易参同契》的作者还广泛考察了截至东汉时期几乎所有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其方法,吸收了许许多多有益的思想,用来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正是因为这一体系包容天人,才使魏伯阳将学术视野拓展到哲学、医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仿生学、历法学、音律学等极为广阔的领域。
由于种种原因,使得魏伯阳在表述其研究成果时,采用“露见枝条,隐藏根本”的作法。千百年来,多少人皓首穷经而不得索解。古往今来,随着人们对《周易参同契》体系的不同猜测和分析,开创出许许多多新的学术领域,形成了截然有异的学术流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