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诚”和“主静”说
周敦颐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太极图说”中起点是“无极而太极”的宇宙本体论,其终点则是“主静立人极”的伦理道德观。
周敦颐的哲学伦理观念,主要表现在立诚和主静学说上。他继承和发挥了《中庸》的“诚”的思想,在《通书》中具体阐发了“诚”的哲学。他认为,“诚”包括宇宙本体和人的本性两重意义。他说: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10]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11]寂然不动者,诚也。[12]
周敦颐这里讲的“诚”,是“太极”本体的代名词,在人性上则是“纯粹至善”的本性。“诚”是从阳气中来的,是绝对至善的,是一切道德的根源。他认为,人和万物一样,都从乾中获得自己的本性,在它们发展“元(开始)、亨(发展)、利(成熟)、贞(结束)”的过程中,每个阶段和环节都由“诚”贯彻于始终,叫作“立诚”。“诚”是周敦颐哲学的主体,他“以诚为本”而建立起其哲学和伦理学思想体系。黄宗羲曾说:
周子之学,以诚为本。从寂然不动处握诚之本,故曰主静立极。本立而道生,千变万化皆从此出。[13]
周敦颐认为,“诚”是圣人的根本,万物的性命里都蕴藏着“诚”。
“诚”又是“纯粹至善”的,“诚”为“五常之体,百行之源”,即为仁、义、礼、智、信的基础和一切德行的根源。在周敦颐看来,人们如果能体现“诚”的本性,其行为就会合乎仁、义、礼、智、信的标准,而仁、义、礼、智、信则是“诚”的表现。他说:
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14]
“诚”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绝对服从,而这种服从是人的本性的自然体现,也是人的最高道德境界。所谓“无为”,就是“无思”、“无欲”。所以说:
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彼,诚动于此。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15]
“圣人”是“无思而无不通”的;而常人是要“思”的,因为“无思”是通过“思”而达到的,“不思则不能通微……通微生于思。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16]。周敦颐把“无思”视为“静虚”——“诚”之体,是最高和最后的归宿;把“思通”视为“动直”——“诚”之用,是达到“无思”的过程和手段。所以说“无思”是“诚”的重要内容。
周敦颐依据儒家“中庸”、道家“清静”、佛家“寂静”的思想,提出了“主静”、“无欲”的修养方法。他认为,人生头等重要的大事是学习做圣人。他说:“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17]他以伊尹、颜渊为大贤,“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二过,三月不违仁”。因此,君子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18]。做到了这些就是大贤,超过了这个标准就是圣人,达不到这个要求也不失为名士。“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个理想境界,就要进行道德修养。所以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周敦颐对“主静”的解释是:“无欲故静。”[19]由此看来,做圣人的功夫是内省反观自身,而省察的内容是“无欲”。他说: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20]
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是圣贤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养心之善有大焉如此,存乎其人而已。[21]
要成圣,就要养心,而养心,就要无欲。只有无欲,才能诚立、明通,从而入贤、成圣。在周敦颐看来,“无欲”、“诚心”,是人们道德修养的最高要求。人们“无欲”、“诚心”,就可以消除不善的念头,而使天下大治了。因此,他“以诚为本”而建立他的伦理哲学。
周敦颐在“诚”和“主静”的思想基础上,引申了孟子、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论证了封建中央专制集权统治制度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他说:
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道岂远乎我!术岂多乎哉![22]
这是说,万物的生成是阴阳二气的自然作用。“天道行而万物顺”,阴阳之道自然顺行,万物就顺利生成。圣人以仁义教化万民,亦是符合天道的,“圣德修而万民化”,圣人效法天道来教化万民,“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顺应这种变化之道,就是“顺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所谓“天下之众,本在一人”,说的是封建君主统治的合理性。
周敦颐还以阴阳理论说明了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他认为,宇宙秩序是依据阴阳学说安排的,人的伦理道德关系亦是如此,所以宇宙秩序具有封建道德属性,封建统治秩序则是自然的、必然的。他说:
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23]
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伦理关系,都是合乎阴阳之理的,只有各得其理,而后则能和。周敦颐还以阴阳学说,论证了封建国家政治统治、刑法制度也是合理的。他说:
天以春生万物,止之以秋。物之生也,既成矣,不止则过焉,故得秋以成。圣人之法天,以政养万民,肃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不止则灭无伦焉。故得刑以治。[24]
就是说,封建社会的政治暴力、法治制度,是依据“天道”原则而施行的,是“圣人之法天”以治民的措施,因而是合乎天意的。封建的政治措施,法治制度,实行得好,也会感动上天的。所以周敦颐说:
乐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故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心,建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太和焉。天地和,则万物顺,故神祇格,鸟兽驯。[25]
封建皇权统治是奉天之意、合乎天道的;统治者按照天意办事,顺从天意治民,天就会降祥瑞以奖励。周敦颐以天人合一论,论证了封建政治统治的合理性,其实这些思想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的宋代版。
【注释】
[1]《宋史》卷四二七《周敦颐传》。
[2]《宋史》卷四二七《周敦颐传》。
[3]度正:《周敦颐年谱》。
[4]《宋史》卷四二七《周敦颐传》。
[5]《周敦颐墓志铭》。
[6]《再定太极通书后序》。
[7]《宋元学案》卷十一《濂溪学案上》。
[8]《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一《记濂溪传》。
[9]《通书·动静》。
[10]《通书·诚上》。
[11]《通书·诚下》。
[12]《通书·圣》。
[13]《宋元学案》卷十二《濂溪学案下·附录》。
[14]《通书·诚几德》
[15]《通书·思》。
[16]《通书·思》。
[17]《通书·志学》。
[18]《通书·志学》。
[19]《太极图说》自注。
[20]《通书·圣学》。
[21]《杂著·养心亭说》。
[22]《通书·顺化》。
[23]《通书·礼乐》。
[24]《通书·刑》。
[25]《通书·乐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