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舒畅情志,修炼心性

舒畅情志,修炼心性

时间:2023-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十 舒畅情志,修炼心性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阐释孔子学识渊博,爱好广泛,精通六艺,并热心向学生传授。古人怡养情志的养生之道迄今仍值得我们借鉴。国内外学者对长寿老人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绝大多数长寿老人的性格都具有心胸豁达、性格开朗、情绪乐观的特点。

二十 舒畅情志,修炼心性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够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

阐释

孔子学识渊博,爱好广泛,精通六艺,并热心向学生传授。他会弹琴,善吟唱。

《论语·子罕》中有:“子曰:‘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述而》中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孔子精于欣赏音乐,善用音乐陶冶性情。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他也能保持良好心境。

img50

在陈蔡被围之时,七日不火食,弟子皆面有饥色。而孔子仍弦歌不衰,精神矍铄。

孔子曾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概括他一生几个阶段的特点。足见其养性到家。

特别是六十岁以后,好话、坏话都听得进了;七十岁后,怎么想就怎么做,不会越矩了——这已把心性修炼到高境界了。

《论语·述而》中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说,吃粗饭,喝凉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就如浮云一样。这是多么的超脱。

养生之道

孔子非常重视养生,不但注重养生,而且注重养性。我国传统养生学继承了这一点。

《万寿丹书·安养篇》中有:“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烦,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俗事累意,不临时俗之仪,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道。”恬澹虚无,与世无争,精神内守,则气血调和,邪无所容,百病不生,所以能健康长寿。

img51

古人舒畅情志的方法,以静坐第一,观书第二,看山水花木第三,与良朋讲论第四,教子弟第五。认为人生的十大乐事为谈义理字,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古人怡养情志的养生之道迄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国内外学者对长寿老人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绝大多数长寿老人的性格都具有心胸豁达、性格开朗、情绪乐观的特点。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心理状态一直处于泰然自若的最佳水平者,神经内分泌对机体各器官的调节也保持在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有助于健康长寿,所以古人强调“养生重在养性”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精神养生像戒烟一样,是最容易做,又最不容易做到的养生方法。说其最容易做是因为精神养生完全可以由自己主观意识所支配;说其最不容易做到是指一个人很难把握客观条件对自己主观意识的干扰。

在当今的生活中,人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非常紧张而忙碌,很难有古人那种遍游名山大川、临渊观鱼、披林听鸟的机会。但在日常生活中,如能努力做到闹中取静,忙里偷闲,淡泊名利,摆脱世俗事务的烦恼,对健康长寿是十分有利的。

养生典范

著名美学家、书法家、北京大学教授杨辛,虽然已是耄耋老人,可他越活越年轻,继续讲课,几个小时也不休息。他的思维还是那么敏捷,神采飞扬,年轻人都自愧不如。

谈起养生之道,杨先生笑着说:“养生贵在养心。”

“养心之道,贵在保持心境平和。”杨先生说,“如何保持心境平和,一是顺其自然,二是积极看待生活中的挫折。”

杨先生的一生经历,可谓多灾多难。他12岁父母双亡。年轻时做过学徒、卖过报纸,“文革”时下放劳动,当过锅炉工、管工、木工,什么粗活重活都干过。但他心态乐观,笑对人生,总是以平和、宽容、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保持饱满、愉快的精神,战胜挫折,终于迎来生命的春天。

退休以后,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书法研究和练习,以写字保持自己的安静,忘掉衰老和烦恼,得以养生。

“养心贵在愉悦。”这是杨先生的第二个秘诀。他的书法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可他的作品大多赠送了朋友,分文不取。他说,没有友谊的人,就像一片荒漠,而友谊的滋润能使人快乐增加一倍,烦恼减少一半。抗洪抢险、抗击非典、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他都写出最好的字,赠送。他说,每写一个字,都会使自己的心情无比快乐。

“养心贵在充实。”这是杨先生的又一个体会。他虽然从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的生活和研究工作却更加充实了。近20年来,他从事泰山美学的研究,他曾先后40次登上泰山,其中,20多次是他70岁以后登上去的。除了3次是坐缆车,其余都是徒步上去的。他说,泰山的美景,丰富了自己的学术宝库,也充实了自己的人生体验。他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一样,每天都把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充实的人生,让他身心愉悦。

img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