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遵循规律,看淡死亡

遵循规律,看淡死亡

时间:2023-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十八 遵循规律,看淡死亡原文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思考死亡的问题,认为应该先把生弄明白了再去思考死是怎么一回事。毫无疑问,孔子主张对人生积极进取,不必去考虑那些非现实的虚无缥缈的事。养生之道孔子如此见解,同解颇多。而忧愁惧死的患者,则精神崩溃,气血耗散,病情加速恶化。行年八十五,提前立遗嘱,死后做尸检,火化不留骨。

二十八 遵循规律,看淡死亡

原文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译文

孔子说:“生的道理我还没有弄明白,怎么懂得什么是死呢?”

阐释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老师,请问死是怎么一回事?”

img72

孔子回答说:“生的道理我还没有弄明白,怎么懂得什么是死呢?”

孔子思考死亡的问题,认为应该先把生弄明白了再去思考死是怎么一回事。

孔子还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就可以死去。

毫无疑问,孔子主张对人生积极进取,不必去考虑那些非现实的虚无缥缈的事。

孔子的话,让笔者想起《伊索寓言》中的一则有趣的故事:

有一个老人上山砍柴,他在把柴扛在肩上走了很远的路,又累又渴,把柴撂在路边歇脚时说:“还不如死了的好。”死神一听连忙跑过来问他需不需要自己的帮助,老人并没有要求死神把他带走,反而说:“请你把那捆柴放到我的肩上!”

寓言中老人的变化,很有人情味,也很有人生道理。正如哲人所说:“我们得到生命的时候带有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应该勇敢地保护它到最后一秒。”

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孔子及其弟子有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子夏说:“死生由命,富贵在天。”死生由命运主宰,富贵由上天安排。

有生就会有死,这是自然的规律。

每一个人都渴望生存,但自古以来,从三皇五帝到平民百姓,从白发老翁到黄毛孺子,又有谁能够逃脱死亡呢?

贪生怕死而整日酒肉滋味、饱暖温厚、服食药饵,并不是珍惜生命,而是生活在死亡的威胁里。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则更显得渺小而不值得。

人生何其短,屈指一算,也就短短几十年,好好珍惜短暂的生命,在有生之年有所成就,才能使生命富有意义。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是告诉我们:死是不可避免的,它体现的正是新旧交替、永恒发展的规律,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关注何时死去,而在于如何珍惜现在,让自己面对死亡时无怨无悔!这也正是健康长寿者应有的良好心态。

养生之道

孔子如此见解,同解颇多。

img73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死与我们活着的人毫无关系。因为当我们活着时,死并不存在;而当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

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认为:“死亡不是生命中的事件,我们不会活着体验死亡。”

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说:“我没有让死亡的恐惧支配我的生命,我的报酬是:我没有白活。”

我国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对死理解得非常透彻,在他近一百多首诗中几乎三分之一谈到死,每次提到死时态度是那么平静。他说那些一听说死就面如土色的人,其实是不明白自然之理,生死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

毋庸置疑,贪生而怕死,要求健康长寿,乃人之常情。

但韩愈说:“生而不淑,孰谓其寿?死而不朽,孰谓之夭?”生存着却不贤淑,谁又能说其长寿呢?死亡了却永垂不朽,谁又能说其死了呢?

我国著名的中医名家裘沛然有诗云:“养生奥指莫贪生,生死夷然意自平;千古伟人尽黄土,死生小事不需惊。”诗句明白如话,通达晓畅。“奥指”是指养生的奥秘和指向,“夷然”是坦然平易的意思,是相对危险而言,诗的意境在于,道理浅显而做到不易,揭示客观规律又符合辩证思维。贪生和畏死似乎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心理,也是养生的动因和目的,但是死生的考验是谁也不能逾越的障碍。祈望长生不老最终还是一抔黄土。因此,养生的前提是不贪生,是“生死夷然”,是“死生小事”。这里既有朴素的道理,又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医学工作者在长期临床中观察到,有不少危重病人或身患绝症者,凡能坦然自若、乐观开朗地面对病情,积极配合医生诊疗的,大多心宽体泰,抗病力增强,元气逐渐恢复,病情稳定。而忧愁惧死的患者,则精神崩溃,气血耗散,病情加速恶化。中医学认为,病人的精神状态是本,医生的治疗措施是标,医生的治疗措施通过病人的“神机”(抗病能力)才能发挥治疗效应,如果病人精神已经崩溃,那么再好的治疗措施也无济于事,即所谓“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对待生死的态度,也即是对待人生的态度。

事实上,我们不必刻意追求健康长寿,重要的是珍惜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容、淡定、坦然地面对生活,品味人生,乐天知命,以审美的眼光打量这色彩缤纷的世界,诗意地活在真实的生命感受之中。如此,自然而然也就健康长寿了。

养生典范

2001年10月31日,一位91岁的老人特邀北京晚报记者,希望通过在北京发行量最大的北京晚报,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遗嘱。这个遗嘱上写道:“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我已91岁,生命即将到尽头,后事必须从简……倘如发现不治之症,不必积极治疗,尽量减少痛苦,让我自然归去……死后做病理解剖,与病历对照,有教学作用的标本由病理科保存……不保留骨灰,不化妆,不举行告别仪式,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存在我办公室内外的个人纪念品和资料,我希望安贞医院保存……”——遗嘱人就是著名医学专家吴英恺院士。

不久之后,他把另一首诗交到记者手里,诙谐地说:“把一首打油诗写给你们,这诗也许能代表我的心迹。”

行年八十五,

提前立遗嘱,

死后做尸检,

火化不留骨。

我死心平静,

亲友莫悲伤,

人生都有死,

活时当自强。

其实,吴老现在的身体非常健康,每天在协和医院宿舍的院里要走几千步,食欲很好,体重仅比70岁时少了十公斤。吴老常说,活要活得有质量。吴老回首自己一生的健康说:“肺结核、肝炎、心衰我都得过,这个百岁工程让我活得很好。”吴老幽默地说:“我这岁数也够终身了,好事做了,再办坏事也办不了了。”

img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