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与康德的“自由游戏”
“游戏”一词,德语为Spiel,英语有play和game两个词。play是无规则的,game是有规则的。一般用free play来表示自由的、无规则的游戏。在日常语言的意义上,游戏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儿童的玩耍,如儿童对成人活动的模仿;另一层含义指的是玩世不恭的处世行为,如playboy的生活态度。从哲学和美学的意义上讲,“游戏”有着特定的规定性,是一个较为复杂而抽象的概念。
在古希腊,可以从赫拉克利特残篇的第51节见到对游戏的谈论。赫拉克利特认为,存在的命运就是一个游戏的儿童,他正在下棋,这个儿童就是Arche。他所说的存在指的是comos,即整体的宇宙,游戏就是comos的游戏。按亚里士多德的思路,Arche本身就是游戏,它是自身建立自身,这也意味着游戏的根据就是游戏本身。
在中世纪,上帝被视为一个游戏者。游戏是上帝的游戏,上帝的游戏活动具体表现为创世活动。这就意味着我们既不能追问上帝为何要创世,也不能追问上帝存在的原因,因为上帝存在本身就已经是世界的根据了,作为根据他是不可以被追问的。上帝的存在只是一个事实,不需要理由,没有根据,甚至也不能去假设。如果硬要假设上帝有一个根据,就会陷入进一个无穷的循环系列,上帝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在近代,游戏指的是人性的游戏,它体现了人的自由的本质。由于自由成为近代思想的主题,与自由密切相关的游戏问题也逐步凸现出来,尤其是在康德美学中得到了强调。康德关于游戏的深刻见解,成为后来美学上各种“游戏说”的重要理论基础。当代关于游戏与审美、游戏与艺术的关系等问题,学者们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但就其基本的观点而言仍是根源于康德。
西方古典美学自苏格拉底、柏拉图直到伏尔泰、狄德罗,都是把美和效用联系在一起,把艺术当做认识和道德教育的手段。与此不同,康德首次提出“审美不涉利害”的命题,并把它置于审美鉴赏“第一契机”的位置上,以此作为他的美学体系的基石。康德认为,审美是一种无利害的快感,是“无目的的目的”。而审美的这种无利害性、无目的性的特征恰恰是和游戏的本质相吻合的。
康德进一步指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5]“如果说一个对象是美的,以此来证明我有鉴赏力,关键是系于我自己心里从这个表象看出什么来,而不是系于这事物的存在。每个人必须承认,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6]康德在这里明确阐明了他的审美态度,即只有当人以无功利的态度去观赏审美对象时,才能得到审美的愉快。如果有某些利害感掺杂进美的判断,就势必会引发出偏见,就不可能产生纯粹的审美欣赏。康德进一步把美感与其他快感,把审美判断与其他判断做了明确区分。美感指的是通过直观对象在主体里产生的纯粹的、无利害关系的快感。其他的各种快感则是以人的功利欲望为根据,并且同审美对象的利益兴趣相联结的。正因为美感与功利无关,所以主体在感到快感时,才感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束缚或牵连。总之,对美的鉴赏带来的快感是惟一无利害关系的自由的快感。由此,康德引出了他的“自由游戏”说。
康德认为,游戏具有无功利性的特征,因而游戏是自由自在的。在游戏中可以产生自由的快感,在游戏中产生的自由快感与艺术和审美中产生的自由快感是完全一致的。“人们把艺术看做是一种游戏,这是本身就愉快的一种事情。”[7]在康德看来,审美活动能够合目的的成功,就是事物的形式符合人的认识功能引起想像力和知解力和谐的自由游戏。艺术的本性在于自由,自由是游戏的灵魂。我们完全可以说,自由是游戏与艺术相互联结的纽带,游戏和艺术都标志着活动的自由和生命力的.通,并且自由活动从其本义上讲,也就是“自由游戏”。“自由”、“.通”的前提就是去掉功利因素。正是在自由和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些特点上,美的艺术是和游戏相类似的。自古希腊以来,摹仿说一直占统治地位,把艺术混同于认识。康德则是从对美的本质认识出发,把艺术视为人的基于理性的自由创造物,是人依靠想像力创造的可以自由支配的另一世界,因此,艺术的本质是自由,艺术与游戏相互贯通。
康德认为,游戏概念不但体现于艺术创造,也体现于艺术欣赏。当欣赏者处于艺术欣赏活动状态下,其想像力和知解力达到了一种自由和谐运动,从而产生一种快适感和满足感,使身心各方面都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他还用游戏概念来说明一些艺术形式,在艺术分类中,他把诗比喻为“想像力的自由游戏”,把音乐和绘画比喻为“感觉游戏的艺术”。康德的“审美不涉利害”以及“自由游戏”的思想,对近现代的美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并没有建立像康德那样系统的游戏学说,但是庄子的“逍遥游”中包含着类似的游戏思想,并在审美态度上,与康德的“不涉利害”以及“自由游戏”说是一致的。庄子的“游”是人生的自由境界,同时也是艺术和审美的境界。要达到这一自由境界,必须摆脱功利性目的。那种世俗的以追求物的功利性为目的的满足是渺小的,惟有超越了功利性的愉快才是真正的自由美感。庄子的“游”是一场人生游戏,是人的精神自由展开的过程。“游”需要一系列虚无化的否定,为的是排除掉各种功利欲望,以自然无为的心态静观万物,也只有在此状态下,万物才能构成审美观照的对象。因此,只有在“游”的状态下,才能有“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的体验,“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刻意》)的美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