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当代人生的启示
人格一词来自拉丁语的persona,有面具的意思,对外显露自己。显示人格就是显示自我,包括外在的自我和内在的自我,具体的人格是通过一系列稳定的行为模式表现出来的。庄子的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今天对于我们建构当代的理想人格,仍具有重要意义。
1.社会批判的精神
庄子不仅对社会和人生有着深刻和细微的洞察,而且对现实进行了无情而尖锐地批判。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道家不但反对儒家,也同样反对封建制度。”[12]庄子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在先秦诸子中尤为突出,他的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的本质及其对人性的压抑,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难能可贵的是,庄子的社会批判总是同人类的生存和人民的苦难密切相连,是站在整个人类的立场,而不是从个人或某个集团、阶层、派别的利益出发进行思考和批判,因而具有深厚的道德基础和普遍的价值意义。庄子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展开他的社会批判:其一是指出作为封建专制核心的等级制度,是造成社会动乱和人民生活苦难的根本原因;其二是揭露和声讨儒墨仁义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是剥夺人性和镇压人民的工具;其三是对传统的价值体系进行重新评判。庄子的批判精神既富有智慧,又充满着激情,成为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展开社会批判,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武器。
受庄子批判精神的影响,阮籍的《大人先生传》、《达庄论》,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释私论》、《管蔡论》等都是充满着反抗意义和批判精神的重要的散文名著。嵇康曾明确表示要以老庄为师,“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抗心希古,任其所尚。诧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幽愤诗》)他的作品处处体现了不与统治者为伍的弃世逍遥气节,对儒家的名教和当时虚伪的政治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阮籍不但对“礼法之士”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而且还提出了“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的无君论思想,认为“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儒家的礼法不过是“天下贱贼、乱危、死亡之术耳”(以上均见《大人先生传》)。陶渊明、李白、苏轼的诗词中也都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对封建权贵的蔑视,对个性解放的自由追求。曹雪芹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红楼梦》中有多处引用了庄文。在这部文学名著中,曹雪芹发扬了庄子社会批判及反人性异化的传统,对封建社会展开了全方位的批判和无情的扫荡,使《红楼梦》成为不朽的现实主义杰作。正可谓:杰著红楼遗千古,影映封建贼王侯。鲁迅极为欣赏庄子的社会批判精神,他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对社会弊端的揭露,对丑恶人性的鞭挞,无情且辛辣,笔锋极为犀利、尖苛。
当代世界,各种流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观念相互碰撞,对我国思想、道德、文化诸方面都有重大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在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难以协调一致,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如何建构适应时代潮流的现代人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潮起潮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迅速滋长;封建迷信活动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屡禁不止;文化市场亟待整治;腐败现象仍在蔓延,等等。对社会的各种弊端和丑恶现象,进行思考和批判,这是庄子的人格意识,也同样是我们现代人应具备的人格精神。
2.独立人格的意识
庄子的独立人格意识,是对人自身的关注,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重视,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庄子对文明抱有特殊的警觉,提醒世人不要在文明的发展中,日益丧失人的自然本性和纯真品格。儒家提倡个体要服从社会整体的需要,这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片面强调社会整体性,就必然要求个体对整体的绝对服从,这就难免压制个体的自由,限制个体的发展。庄子则提倡“任其性命之情”,(《骈拇》)主张发挥每一个人自然天放的个性和富于创造的才能,这是对个体价值和独立人格的充分肯定。当然,庄子主张个体的解放,并不是让人恣意妄为,随心所欲,而是要顺应自然之道,把顺道与顺性自然结合在一起,做到“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在宥》)庄子倡导返璞归真,“使天下无失其朴”,只有“朴”才能“真”。“法天贵真,不拘于俗”,他极力反对用人为的世俗规范限制人的本性,这对于人性的异化显然是有着一定的抑制作用。庄子把真实朴素、自然天成视为美,这一审美追求已深深渗透进中国人的血液中。人格之美在于朴素、自然、真实,如果失去了这些因素,就等于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庄子所处的时代,虽物质文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大规模的剥削和掠夺,社会充满着物欲诱惑,道德日益败坏,个体湮灭于物欲之中,根本没有独立的人格和自尊。庄子反复告诫人们“不以物易性”,“不以物挫志”,不要扭曲本真的人格。耐人寻味的是,庄子所描述的人格的扭曲、人性的变形现象,今天仍依然存在着,拜金主义、见利忘义、贪污腐败等现象还较为普遍。因此,我们更感到了保持人格和自尊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物质文明是必要的,但必须像老子和庄子那样,始终对文明保持高度的警觉,不能以牺牲人性作为代价,不能让人异化为物的奴隶。早在20世纪初,鲁迅先生就针对文明所带来的弊端向世人敲起警钟:
递夫十九世纪后叶,而其弊益昭,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趣,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重其外,放其内,取其质,遗其神,林林众生,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不秉之以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黑暗矣。(《文化偏至论》)
一个社会如果盲目地发展物质文明,就必然会导致道德的沦丧;一个人如果过度地追求名利,则必然要失去性灵之光。今天,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其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重视实用价值,很容易让个体热衷于功利的角逐,而忽略了人文精神的追求,淡化了独立人格的意识。
3.审美超越的境界
庄子的人格思想具有超越的精神,这种超越精神是以绝对自由的境界为最高目的,这也是庄子人生哲学和美学的灵魂。“逍遥游”的领域是一个纯粹天然的境界,它是庄子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之外,开辟出来的一个自由的精神天地。在这片天地中,人们可以从现实的各种束缚中解脱出来,人的自然本性得以自由地张扬,获得一种物欲之外的精神满足,达到一种无待逍遥的美感状态。庄子人格的超越精神,不仅要超越世俗、名利、物欲,而且要完成对自我的超越。庄子所塑造的一系列人格模式,都具有这种超越的品格,他们都远离人间,淡泊名利,有着独立自由的人格,与天地融为一体,显现出自然人性的光辉。虽然这些人物在现实中不存在,但他们的品质是来源于现实的真实,来源于道的真实。所以通过这些虚构的形象,我们仍会得到有价值的人格启示,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庄子美好人格的内在力量。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有句千载流传的名言:人要认识自己。而认识自己的过程亦即超越的过程。庄子认为,摆脱外物并非难事,但超越自己则需要很高的功夫和境界。为此他提出“心斋”、“坐忘”的心灵净化方式,塑造了以“圣人”、“真人”、“至人”等为代表的理想人格模式,描绘了“逍遥游”的理想境界,这都是为了让人们走向超越之路,去体验理想中的审美人生。尽管我们已经步入了现代社会,但庄子的超越精神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的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庄子有关理想人格的思想中也含有一些消极的因素,有些观点也在历史上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庄子有明显的怀古、崇古意识。《庄子》书中多处表达了对所谓“至德之世”的向往,正像老子追求小国寡民,儒家言必称三代,庄子也对上古社会、古之圣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对中华民族的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因循守旧、厚古薄今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又如,庄子的人格思想中还带有一些宿命论的阴影。由于过分地强调了“安命”、“顺命”,受其影响,中华民族看重天意,把许多结果看做是命中注定,缺少积极抗争进取的激情。尤其是当代社会,任何消极等待都会在瞬间导致落后,建立市场经济体系是前所未有的事业,需要打破常规,面向未来,充分发挥人的自由意志,不断地开拓和创造。
现代社会需要具备现代的人格素质,我们应该在现代思想的维度上,对庄子的人格思想做出新的阐释,吸收积极的因素,扬弃消极的成分,构建和完善现代的人格理论体系。在新的世纪里,让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人生更逍遥。
【注释】
[1]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91页。
[2]北京大学哲学系编:《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42页。
[3]转引自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06~307页。
[4]《存在主义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57页。
[5]雅思贝尔斯:《悲剧的超越》,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78页。
[6]《存在主义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61页。
[7]萨特:《存在与虚无》,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683页。
[8]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10页。
[9]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10页。
[10]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14~315页。
[1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15页。
[12]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2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