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欲”的释义
在中国文字的长河中,“德”不是原初的样态,它是从衍变而来的。《说文解字》对和“德”,都有解释,两者发音相同;就而言,《说文解字》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这就是中国习惯的“德”、“得”相通在辞书里见到的较早的解释法。就“德”而言,《说文解字》释为“升”,是升迁的意思。在字形上由上下两个部分构成,上面的部分是“直”,下面的部分是“心”;“直”是笔直地生长的意思,因为,“直”与“植”的词语同源性给人们从生长的层面加以解释提供了可能性;心表示思考和认知的意思,含有人的意志性。“德”可以想象有三个部分组成,左边的“彳”部分的意思是行;右边的由上下两个部分构成,上面的部分应该是“直”,下面的部分是“心”;“德”作为具体展开的过程,如何展开等具体的方面无疑要受心的因素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右边部分具有导航的意义。显然,“德”的具体展开,与人的认知存在密切的关系;“德”展开的最终的图画,则代表着德的行为主体的自我反观所实现的升迁水准。不过,在德的展开过程中,人始终是主角,作为主角的人,是有血有肉的存在体,不仅具有心智,而且具有欲望。就欲望而言,在词义上,“欲”是形声词,从欠,谷声。“欠”的意思是有所不足,故产生欲望;本义是欲望、嗜欲。实际上,德的展开的实践,也就是人的主观欲望与外在环境如何实现对接的过程,这种对接在儒家这里,更多地体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方面。
因此,要使德的展开在合乎宇宙规则的轨道上实现,就有个有道生活的问题。这里实际上引出了“德”与“道”的关系的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德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从两者关系最早的辩证演绎的轨迹而言,有充分理由推定在道家老子,但老子《道德经》里,道、德的关系,一般把它解释成整体与个体、抽象与具体、形上与形下的关系;在体用的层面,道是体,德是用;完整地说,德是道之用,老子对此有非常精妙的说明。不过,这只是一个方面的情况。另一方面,德还存在与道相同的性质和功能,道、德仅是称谓的不同,所指完全相同;在这样的境遇里,德显然也承担着整体的、形上的、体的职能;基于这种复杂性,可以说,德在多数情况下代表整体的一个方面,是区分整体的中介,但有时又在动态的过程中彰显着逾越整体和个体之间界限的能力,弥合着整体和个体分隔的痕迹。所以,它既是与整体相区分的个体,又是整合个体的规则。
德作为人类有道生活的形下样态,是人类人文能力的一种标志。人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体,欲望是人的基本因子,没有欲望自然没有人,在平衡欲望与外界环境的过程中,德是在操作过程中取得的一种秩序,一种规则,一种样态。在个人的层面,德是自己行为的规则,是文明整体推进过程中的微观具象;在整体的层面,德充满生活,包含百物,是整合个体的准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