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礼仪的基点

礼仪的基点

时间:2023-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礼仪的基点制定或确定礼仪依据的基点是什么?道家的思维也是向后的,不过是以人类的原始素朴时代为摹本;相异于道家,儒家在向后的思维轨道上,则以周代为具体的摹本。儒家礼仪的基点在古代,并想以此来论证现实社会制度的合理性;道家则以原始素朴时代为标本,从而论证现实社会的失衡性;两者的具体思路虽然不同,但都是以过去为参照系,兼容于同一思维框架,而且都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

2.礼仪的基点

制定或确定礼仪依据的基点是什么?这是首先必须究明的问题。郭沫若的“‘敬德’是周人独有的属性,它不仅包含着主观方面的修养,而且包含着客观方面的规范——后人所谓的‘礼’。‘礼’作为后起字,在周初彝铭中没有这个字,因此,礼是由德的客观方面的节文所蜕化下来的。古代有德者的正当行为的方式汇集下来便成为后来的礼”(《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第335~336页)[6]的认识,可以帮助大家深化这一问题的认识;实际上,“圣立而将之敬曰礼,礼以体长幼曰德”(《礼记·乡饮酒义》,第1683页上),又在不同的视角对郭沫若的总结形成反证,在这个基础之上,就没有必要再加以说明了。

中国思想家在对未来憧憬时,往往以既往的历史时代为具体的摹本,这大概是人思维的局限,直接或间接经历过的事情往往容易在脑海里留下痕迹,这种痕迹也会自然地沉积成思维模式的内置定式。道家的思维也是向后的,不过是以人类的原始素朴时代为摹本;相异于道家,儒家在向后的思维轨道上,则以周代为具体的摹本。在礼仪问题上,自然也是这样。对孔子而言,夏礼、殷礼,尽管因为文献不足无法佐证,但他都“能言之”(《论语·八佾》,第26页);不过,他最为推重的则是在夏、殷二代的基础上形成的周代的礼仪制度,其礼乐文章是最完美的,所以应该遵从周代的礼仪制度,而周公就是他遵从的楷模,即“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第28页)。在价值方向上,也是向后的。而对待具体礼仪使用的工具上,他虽然有从众的一面,但在礼仪施行的方法上,他赞成的又是古代既成的样态,而反对精简的式样,这就是“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论语·子罕》,第87页)昭示我们的信息。

儒家礼仪的基点在古代,并想以此来论证现实社会制度的合理性;道家则以原始素朴时代为标本,从而论证现实社会的失衡性;两者的具体思路虽然不同,但都是以过去为参照系,兼容于同一思维框架,而且都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这是值得重视的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