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居仁由义”的大人人格

“居仁由义”的大人人格

时间:2023-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居仁由义”的大人人格大人是儒家普遍重视的一个人格,需要指出的是,大人虽然在孔子那里也有使用,不过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来把握的,“畏大人”只是作为君子“三畏”的内容之一而提到,并未对“大人”本身作具体的内涵讨论。因此,大人人格的思想是孔子以后的其他思想家的贡献。

3.“居仁由义”的大人人格

大人是儒家普遍重视的一个人格,需要指出的是,大人虽然在孔子那里也有使用,不过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来把握的,“畏大人”(《论语·季氏》,第177页)只是作为君子“三畏”的内容之一而提到,并未对“大人”本身作具体的内涵讨论。因此,大人人格的思想是孔子以后的其他思想家的贡献。其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礼义为行为之方

能够依据礼义来行为的话,就基本上具备了大人的品格。大人从不行“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孟子·离娄下》,第2726页中),一切以礼义为依归;在这个前提下,“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孟子·离娄下》,第2726页下)也是允许的行为选择,礼义这个符号的存在成了人言行的唯一标准,信实和功效只在词典的大厦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是儒家的一贯主张,在孔子那里的“言必信,行必果”也只是小人的行为;其原因就在儒家所推重的行为标准局限在道德的一维上,所以,“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第2769页中)。

(2)社会责任的考量

大人也是从自己开始的,“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第2723页上)、“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尽心上》,第2766页上)。大人“能格君心之非”,其资本在于他自身能立得正,是“正己而物正者”,用自己来影响他人。大人之所以能正自己,在于他自身“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理矣。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睪睪广广,孰知其德?涫涫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荀子·解蔽》,第397页);大人了知万物的具体情况,能够依据社会治乱的实际情况来变通具体的度则,依据天地的规律来治理万物,依归理则来待处宇宙。显然,大人具有相当的睿智。在与他者的关系里,大人始终体现出对群体的责任感即“大人否亨,不乱群也”(《周易·象传上·否·六二》,第281页),不仅如此,而且“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周易·象传上·离》,第369页)。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大人是道儒共有的一个人格类型,就大人的“不失其赤子之心”(《孟子·离娄下》,第2726页下)来看,似乎可以说,大人的原型在道家,《老子》也有“赤子”的用语,即“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55章,第145页)。众所周知,尽管在老子那里没有出现“大人”的概念,但《黄帝四经》中有“凡人好用雄节,是谓妨生。大人则毁,小人则亡”(《黄帝四经·十大经·雌雄节》,第514页)的记载,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人格思想,不过后来的道家庄子则对大人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形成了完整的人格形象,诸如“故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是故生无爵,死无谥,实不聚,名不立,此之谓大人。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而况为大乎!夫为大不足以为大,而况为德乎!夫大备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备矣!知大备者,无求,无失,无弃,不以物易己也。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诚”(《庄子·徐无鬼》,第852页),就是证明。

关于大人是道儒共有的一个人格,在《易传》的文献里也可得到证明,有两点需要指出。

一是与天地合德。大人简直就是天地自然的化身,“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周易·文言·乾》,第217页)大人的行为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保持一致,决不违背自然规律。

二是行正。一方面,“利见大人,尚中正也”(《周易·彖传上·讼》,第249页),利益在大人那里得到表现,主要昭示崇尚中正的重要,大人是中正的体得者。另一方面,大人始终依归正当的行为轨道,即“大人之吉,位正当也”(《周易·象传上·否·九五》,第282页),具体的行为采取因顺和“刚中而应”的方法,与万物处在和谐的境遇里,万物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本性来尽情运作,对大人没有任何顾忌;所以,尽管大人本身具有高尚的品行,但从来不炫耀自己,德行施展影响的范围不断广大,即“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周易·文言·乾》,第214页)。

显然,《易传》的这些思想,明显地融合了道家的运思,这也是不能忽视的。虽然,在“正”的基点上,与孟子的“正己”存在连接点,但“正己”强调的是律己的方面,而“中正”是规则尺度;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因此,在孟子那里,如何实现“正己”完全是个人的事情,两者的差异不仅明显,而且致命。

总之,儒家为了道德可以牺牲诚信和功效,这实际上开了容忍不诚信和虚无的大门,因此,中国社会虽然自古以来一直在讲诚信,但是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儒家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的设置,又为现实中不诚信的行为得到宽容创造了绝好的借口。可以说,一个诚信的社会不是没有不诚信的行为,但是不诚信的行为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这才是一个社会可能形成诚信的关键,这大概是我们今天学习儒家大人人格时必须得到的启发和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