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于“心性之学”名称的说明
佛家禅宗有“明悟本心,彻见本性”(简称明心见性)之说,孟子有“尽心知性”和“存心养性”之说,这话中的心就是性,性就是心,本心就是本性,明心就是见性,尽心就是知性,存心就是养性。这里的心性就是指人的原生态无污染的心灵。有别的说法是将心与性视为不同的两个事物的,心归心,性归性,心与性不相同,那个心和性与这里所说的心性是不相同的两个概念。别的说法不去管它,这里只认心就是性这样一个概念。儒家学问、道家学问和佛家学问的宗旨,就在于要开发出人的这个心性,所以,这样的学问就可以叫做心性之学。古人将儒道佛三家学问直接称为心性之学的不多,可是在近现代的一些学者中,将儒道佛三家学问称为心性之学的有很多人。下面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程朱理学作为心性之学,如此突出心的绝对性与无限性,这也充分表现了它与道家和佛教同样的作为心性之学的一致性。
(冯达文:《回归自然》)
今人如能了解此心性之学,乃中国文化之神髓所在……此心性之学,乃通于人之生活之内与外及人与天之枢纽所在……
(唐君毅:《中国文化与世界》)
中国心性之学,乃至宋明而后大盛……但在先秦之儒家道家思想中,实已早以其对心性之认识为其思想之核心。
(同上)
但佛家心性之学,不同于中国儒家心性之学。佛家之言心性,亦特有其由观照冥会而来之详密之义。
(同上)
儒家论心性之学,原非所尚,纪晓岚论之甚力,宋代理学,统由禅宗蜕变而来。
(南怀瑾:《禅海蠡测》)
老子讲为道的方法很多,但撮其究竟实法,乃在于致虚、守静的心性学功夫。……老庄哲学的践行功夫,基本是走存心明性的心性学路子,通过致虚、守静、心斋、坐忘的修行方法与道相合。
(龚隽:《觉悟与迷情》)
儒道佛学问有许多专门称谓,心性之学(或心性学)的称谓只是其中之一。本书主要将儒道佛三家学问总称为心性之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