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特殊的知识

特殊的知识

时间:2023-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特殊的知识人的心思向外去认识事物,可以获取知识。可是,特殊的知识也是知识,对于为道的要求来说,是要彻底地排除所有的知识,因此,这特殊的知识也在被排除之列,最终也是要被排除掉的。关于这种排除特殊知识的道理,佛家禅宗这样说:放下,连放下也放下。对于排除特殊知识的做法,庄子称之为“得意忘言” 。对于为道来说,所有表示知识的思想、语言最终都是多余的。

二、特殊的知识

人的心思向外去认识事物,可以获取知识。在人所能获得的所有知识之中,有一种知识非常特殊。其特殊之处在于:这种知识所讲的道理,是如何设法去排除人头脑中的知识。因此说,这是一种用来排除知识的知识。人们都知道,人需要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 。通常大家都讲求如何去获得知识,可是,这种特殊的知识却要求人们去放弃知识、去排除知识。那么,这种特殊的知识是怎样的一种知识呢?人又有什么必要去获取这种知识呢?对此,老子有这样的见解: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

益,指增加知识;为学日益,是说学习可以不断增加知识。损,指减去知识;为道,指人向天学习,效法于天,就是天人合一;为道日损,是说为道必须不断地排除知识。无为,意思是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想可以排除知识,要想排除知识就要什么也不想。无不为,是指人在排除了知识、什么也不想之后,可以得到一种特殊的心态、特殊的精神境界(如知、仁、勇等就是) ,可以正确地对待任何事物。为道的目的就在于这个“无不为” 。为道属于人去符合于天、符合于道的实践事业。排除知识,就是调整心态。要想符合于道,就不需要带有知识的心态。为道对于排除知识的要求,是“损之又损” ,即排除再排除,排除得越彻底越好,要一直排除到无为无不为的程度。

这种讲关于排除知识的知识,也就是讲如何为道的知识,它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可是,特殊的知识也是知识,对于为道的要求来说,是要彻底地排除所有的知识,因此,这特殊的知识也在被排除之列,最终也是要被排除掉的。关于这种排除特殊知识的道理,佛家禅宗这样说:

放下,连放下也放下。

第一个放下,意为放弃知识;第二个放下,指关于放弃知识的知识。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放弃知识,连讲放弃知识的知识也要放弃。总之,为道要排除所有的知识,连那种特殊的知识也不例外。对于排除特殊知识的做法,庄子称之为“得意忘言” 。对于得意忘言,庄子这样比喻道: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庄子·外物》)

对于得意忘言的道理,佛陀这样比喻道: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这就是“过河舍筏”的说法的来源。意,指关于为道的实践体验(即天人合一) ;言,指关于为道的特殊知识(包括语言文字及承载语言文字的相关典籍)。要想得到天人合一的实践体验,就要忘掉这个特殊的知识,假如不能忘掉,就不能做到彻底的天人合一。筌是捕鱼的器具,蹄是捕兔的器具,筏是过河的器具,都是用来比喻言、比喻为道的知识的。鱼、兔和过河,都是用来比喻为道的实践体验。这些比喻的意思是:既然已经到了实践体验的程度,就要完全抛弃相关知识,以使实践体验更深入地进行下去。为道的知识,是用来排除知识的,在一定时间内会有用处,但是,最终却是要放弃的,不要使为道的知识成为为道的障碍。比如,乘筏是为了过河,过河是为了赶路到目的地去,如果过了河之后还不肯放弃筏,硬要扛着筏上路,那么,这个曾经有用处的筏就会变成有害的累赘之物。为此,如果要为道,不仅需要乘筏过河,而且还需要过河而舍筏。可见,如何做到过河舍筏,也是为道事业中的一个大问题。据禅宗典籍记载,历史上有一些和尚,或呵佛骂祖,或撕毁佛经,或用木雕佛像来烧火,甚至故意将佛经文字写到裤裆底下,等等,这些怪异行为,就是对于“过河不舍筏”做法的一种回应。其目的是要告诉别人,应该正确地对待“筏” ,不要使这些相关的东西(佛的名号、形象、佛典、经文等)成为障碍而影响“赶路”(即心思向内、什么也不想而至于天人合一)。

对于为道来说,所有表示知识的思想、语言最终都是多余的。因此,儒道佛各家对于这个道理有如下说法:

大慧复白佛言: “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 ”

(《楞伽经》卷三)

佛告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 ”

(《五灯会元·世尊章》)

若谓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金刚经》)

予欲无言。

(《论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庄子》)

上面这些话中所说的“言” ,指的是关于为道的知识。这些话的意思,是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这种知识。因为为道的实质是要呈现一种具有人的本质(清净、混沌、圆满、永恒)的心态,对于这种心态来说,任何知识都是多余的。因而,任何言语也都是多余的。

各种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如何去排除呢?方法很简单,就是不去想它,忘掉它。人向内用功,看住自己的心思时,就不进行思想活动而处于无思想状态了。这时,心中没有了回忆、联想和想象,也不进行推理思辨,甚至也不对外界的影响作任何相应的反应,这样,就等于排除了自己头脑中所储存的任何知识了,那么,特殊的知识自然也同时被排除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