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解读《中庸》

解读《中庸》

时间:2023-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解读《中庸》《中庸》一书,为子思所作。《中庸》第一章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重申《大学》所说的道理;补充《大学》中所没有的内容。接下来逐句解释《中庸》第一章中的内容:天命之谓性。修道的实质在于维护天道、弘扬天道。以上内容所表达的道理,与《大学》的相同之处是,都揭示了儒家学问的要领。接下来选取《中庸》第二章到第三十三章中的一些内容来进一步说明此书的主旨。

二、解读《中庸》

《中庸》一书,为子思所作。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是曾参的学生。关于《大学》与《中庸》的关系,情况是这样的:

孔子之道,曾子得之而为《大学》;曾子之旨,子思子述之而为《中庸》。

曾子嫡圣人之传,述圣言以作《大学》;子思绍曾子之学,阐圣道而作《中庸》。

(《曾子子思全书》原序)

可知,《大学》和《中庸》的关系,是儒家思想传承的载体之间的关系。

《中庸》一书的结构是这样的:第一章是子思本人的话,这是全书的纲要;第一章以外的内容,主要是记载了孔子的一些话,其次也有子思自己的一些话,子思就用第一章之后的这些话来说明第一章所说的道理。对此朱熹这样说道: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中庸集注》)

《中庸》共三十三章,其所载的是孔子和子思二人的话。

《中庸》第一章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重申《大学》所说的道理;补充《大学》中所没有的内容。

接下来逐句解释《中庸》第一章中的内容:

天命之谓性。

上天赋予人以性(人性,人的心性、天性,即人在没有任何想法时的原始心态,亦即《大学》中所说的明德)。命,意为赋予。

率性之谓道。

引领人性的是天之道。率,意为引领、牵领。

修道之谓教。

弘扬(或崇尚)天道的办法就在于仿效。修道,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修道成仙”的修道。修道的实质在于维护天道、弘扬天道。教,意为仿效。所谓维护天道、弘扬天道,具体做法就在于仿效天的样子。那么,天是什么样子的呢?总的来说,天是无为的。人假如要仿效天,就应该做到无为。所谓无为,就是什么也不想,修道的实质就是什么也不想,无论道家、佛家或是儒家,都是同样的,都应该做到什么也不想。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上天的作用力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离开人的,人和万物都处在上天的掌控之中。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所以,人们应该敬畏天、重视天。不睹、不闻,指天的形而上的存在方式;戒慎、恐惧,是指人对于天所应有的敬畏、注重的态度。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没有比上天的存在更明显的了。隐、微,也是指形而上的天;见(现)、显,指人能显著地感知到上天的存在。

故君子慎其独也。

所以,人应该保持一种不想任何事物的自我独知、他人不知,自我独对、 “与物无对”的无为的心态。这种心态可以感知到天的存在。与物无对,意为不以任何事物为思考对象。在《大学》一书中,也有这样的一句话,是“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没有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的心态,叫做中。这也就是人在慎其独时无污染的心态,也就是《大学》中说的没有忿懥、恐惧、好乐、忧患时的心态。这种心态就是能够凸显出天命之性时的原始心态。在《庄子》中有“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的说法,这喜怒哀乐四字泛指不符合人性、违背天道的心态。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运用中的心态,就能准确合理地对待相关事物,这样对待的结果就是和(和谐)。这个“发” ,不是说要将喜怒哀乐发出去。而是要将没有喜怒哀乐的中的心态发挥表达出来。中节,意为有分寸,合理(礼)、适宜(义)、有人性(仁) ,通常所说的人的道德表现的仁、义、礼,其来源就在于中的心态。中就是明德。因此说,将明明德之事推广开去,就能逐步做到家齐、国治、天下平。否则,要想中节、和谐,则是不可能的。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中,就是天命之性的性,它是人的根本,是世上最宝贵的东西。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实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类最应该做到的事。达道,指正确的途径。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假如做到了中和,那么,天下就太平了,一切都是很美好的了。

以上内容所表达的道理,与《大学》的相同之处是,都揭示了儒家学问的要领。这要领就是:要运用没有任何想法、情绪、感情的本然心态去对待所有的事物。而与《大学》不同之处是:《中庸》揭示了人与天的关系,指出了人实行无为法(自我独对,没有任何想法)的意义。这意义就是修道,也就是仿效于天,符合于天。这些与《大学》所说的同与不同的两方面的道理,结合起来,就是《中庸》的主旨。

接下来选取《中庸》第二章到第三十三章中的一些内容来进一步说明此书的主旨。

子曰: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不可掩如此夫! ”

(第十六章)

这是说天的形而上的本质状态。鬼神,指天;德,本质;体物不可遗,意为包容一切;格思,来临,指天的存在;度思,想象,是说天的作用是无法想象的,矧可,怎可,射思,厌怠,是说对于天怎可厌怠不敬;微之显,是说天的作用很明显的。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第二十六章)

这是说天的本质和能力。天地,指形而上的上天。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彰) ,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第二十六章)

诚,由诚意正心修身而来的心态。最诚的心态符合于天的本质,因而可以具有很大的效用。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差等) ,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第二十章)

这段话的意思是:为政需要精神境界(身)高的人,人要想提高精神境界就须修身,修身就须向天学习(修道) ,修道了就会凸显出人的心性,于是也就有了伦理道德(仁、义)和道德准则(礼)。人精神境界的高低,完全可以从事亲上看出来。要想实行伦理道德,就应了解人性是怎么样的,要想了解人性,就应该知道上天的作用。这段话说到了上天与人两者之间的关系。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第十三章)

忠恕也是伦理道德,是实行无为方法的结果,是中的产物,因此说是违道不远。道兼指天之道和人之道。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

(第二十章)

人主要的人际关系(伦理)有上述五种;人的道德(人性)表现有知、仁和勇三种方式(用道德表现于各种人际关系上,就叫伦理道德)。其实质只是一个,即用人性化的心态去对待任何人(“所以行之者一也”)。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第二十章)

诚,意诚心正身修的诚,由于这是人的原生态的心灵,是上天的恩赐,所以说,这(诚者)是天之道。可是,要想保持这种心态,则应该有意识地去努力争取之,所以说,这努力争取(诚之者)是属于人之道。诚这种心态,是在不勉不思的情况下凸显出来的(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它符合于天的本质(从容中道) ,有这种诚的心态的人就是圣人。做圣人,是人的努力修道(择善而固执之)的结果。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第二十一章)

明,指对宇宙人生有深刻的理解,相当于《大学》中“知止”与“格物致知”的“知” ;诚,指自我独对时有清晰的自我意识时的心态。由于有这种心态(诚)之后而有了这个理解(明) ,这是人的心性(中、天命之性)的功能。由于有了这个理解(明)之后而有了这种心态(诚) ,这是修道(教,即仿效天,排除思想、情绪、感情)的作用。人的明和诚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这里的明,就是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大学》的知止和格物致知所指的其实就是明心见性。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二章)

这段话的意思与第一章“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意思差不多。参,三。与天地参,意思是人顶天立地,与天地并存为三。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第二十七章)

假如不能做到至诚(至德) ,就不能算是完全实行了人之道(至道)。凸显人的天性(尊德性)之事是要通过先获得相关知识(道问学)的途径来实行;要做到包容一切,大(广大)小(精微)都不遗漏;要通过中的作用(中庸)来达到符合于天的本质(高明)的境界。

本书以“中庸”为名,从第二章到第十一章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孔子的话来阐释中庸的相关道理。中庸,意为中之用,指的是没有喜怒哀乐的中的作用。中有什么作用呢?就是能发而皆中节,也就是能和。为什么将中发出去就能中节、和呢?那是因为,有了中的心态,就能自发地妥善对待各种不同关系的人,也就是说,就能在人间实行伦理道德。从《大学》一书的角度看,说中之用,就相当于说明德之用。明德有什么用呢?就是能做到家齐、国治、天下平。而所谓家齐、国治、天下平,其实质也正是指各种人际关系上的和谐。

总的来看,《中庸》是接着《大学》的道理而说的,《中庸》主要讲“致中和”的作用和方法,《大学》主要讲“明明德”的作用和方法,两书的说法不同,可是,道理却是一样的。与《大学》的内容不同的是,《中庸》中增加了上天与人的关系这样的一层内容。增加了这样内容的意义在于:说明了人实行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是一种完全出于本然心性、回归天然(返璞归真)的做法,这样,人的行为就与形而上的天的作用相联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