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的一个心理特点
人的心理有许多特点,其中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凡是内心境界相对较高一级的人都希望自己所关心的而境界又是较低一级的人能像自己一样,进入自己所处的境界之中,古人所谓的“肖”与“不肖”的说法,就有要求相关之人“像自己一样”的意思。处于天地境界之人能关心所有的人,因此,他们要希望人人都“脱离苦海” ,希望“明明德于天下” 。希望大家都能进入天地境界,这是他们的事业目标,之所以有这样的目标,也正是上述这个心理特点发生作用的缘故。
我们常人都是处于功利境界的人,常人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亲人。对于功利境界的人来说,自然境界是相对较低一级的境界,根据上述这个心理特点来看,我们常人都希望自己所关心的人都能尽快改变“无知”的自然境界状态而进入功利境界。功利境界的人不像道家那样,他们并不看好自然境界的无知状态。同时,由于不理解之故,功利境界的人也不看好天地境界的人。他们会将天地境界与自然境界等同视之,并且,他们对道德境界是持敬而远之的态度的。
小孩子的心态,属于自然境界的无知状态,因此,小孩子就叫做童蒙,改变小孩子的无知状态就叫启蒙。学校教授知识,初级的学校教育就叫启蒙教育。从教育理论上说,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要将在无知的自然境界的学生引导到道德境界之中去,可是,实际的效果并非如此。学校教育的结果只能将学生引入功利境界而已。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常人都是功利境界中之人,比如家长、老师等关心小孩子的人都是这样的,他们的真实愿望就是要孩子脱离无知状态而进入功利境界,为此,所采用的手段也是功利式的(如应试教育模式就是)。由于众人都处于功利境界,无法“以己之昏昏而使人之昭昭” ,不可能将学生引领入道德境界,所以,教育的弊病也就无法得到解决了。
下面是一个关于教育小孩子的故事:
昔有老宿,畜一童子,并不知轨则,有一行脚僧到,乃教童子礼仪。晚间, (童子)见老宿外归,遂去问讯。老宿怪讶,遂问童子曰: “阿谁教你? ”童曰: “堂上某上座。 ”老宿唤其僧来,问: “上座傍家行脚,是甚么心行?这童子养来二三年了,幸自可怜生,谁教上座教坏伊?快束装起去! ”黄昏雨淋淋地,被趁(赶)出。
(《五灯会元》)
老宿看重自然境界,因而不教童子礼仪,而行脚僧看重功利境界,因而要教童子以礼仪。实行礼仪,也是功利心理的表现。老宿与行脚僧的不同行为,是由于他们的境界不同。老宿的行为是从天地境界看自然境界的结果,行脚僧的行为,是处于常人心理的表现,可知他也是功利境界中之人。不过,对于常人来说,老宿的做法很古怪,很难于理解。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知道儒道佛三家的救世思想,是由于“希望较低精神境界之人进入自己的较高的精神境界之中”的心理特点而产生的。换言之,儒道佛三家本身在天地境界,所以也希望世人都能超越现有的功利境界而进入更高的境界。这种希望就表现为儒道佛的救世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