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统的又一次断流

道统的又一次断流

时间:2023-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道统的又一次断流孔孟之学的传承系统,在孟子之后曾一度断流了一千余年,到宋代周(敦颐)、张(载)、程、朱(熹)才又重新兴盛起来,到明代,由于王阳明学说的影响,道学又继续兴盛了一个时期,因此,人们习惯将宋明两代兴盛的心性之学称为宋明道学。现在根据梁漱溟所说,王阳明的后学之中,有一些人是能够坚持实行心性之学的学问精神的。

三、道统的又一次断流

孔孟之学(即道学、儒家心性之学)的传承系统,在孟子之后曾一度断流了一千余年,到宋代周(敦颐)、张(载)、程(程颢、程颐)、朱(熹)才又重新兴盛起来,到明代,由于王阳明学说的影响,道学又继续兴盛了一个时期,因此,人们习惯将宋明两代兴盛的心性之学称为宋明道学。王阳明去世之后不久,心性之学就开始衰落了。王阳明的后学未能坚持阳明学问的阵地,心性之学终于被非心性之学所排挤。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心性之学没有急功近利式的实用效果,远水难救近火,无法满足于急切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需求。对于当时这方面的情况,龚隽这样说道:

明末清初之黄宗羲、顾炎武有感于晚明王(阳明)学之流弊,针对束书不读、无根浮淡的空疏学问,拨乱反正,主张学者必先穷经,乃以致用。

(《觉悟与迷情·从经学到佛学》)

穷经就是道问学,搞理论研究,积累知识;致用就是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光是道问学,而不讲求尊德性(明心见性、存心养性) ,置心思向内用功(求放心)之事于不顾,这样的做法,就与心性之学无缘了。由于黄、顾的主张得到了实行,于是,道统又再一次中断了。这中断原因与孟子之后的中断原因是一样的,也都是远水难救近火之故。先秦战国时的情况是这样,明末清初的情况也是这样。就这样,宋明时期的道学事业经过几百年的酝酿、发展、兴盛之后,最终偃旗息鼓、销声匿迹了。

道学的实行,是用来救世的,而有关人士的反对提倡道学(如反对王阳明的学说)的主张也是为了救世。这种情况好像医病,心性之学可比一些中医中药的方法,讲求整体调整;非心性之学可比一些西医西药的方法,讲求局部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前者见效迟但能最终解决问题(从理论上讲) ,后者有时见效快但肯定无法最终解决问题。为此之故,心性之学在冷落一阵子(一千余年)之后,又会重新被记起,被运用。但是在被运用一阵子(比如宋明两代的几百年间)之后,又要被抛弃。孟子有一句这样的话: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心性之学能使人善,好法能为仁政,只有善与法两者结合得好,才可以真正做到救世,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自王阳明之后,儒家心性之学即道学是第二次衰落了。不过,销声匿迹不是绝迹,冬眠不等于死亡,心性之学的生命迹象并未完全丧失。下面就说一说王阳明之后及现代的一些有关道学流传情况。

现在根据梁漱溟所说,王阳明的后学之中,有一些人是能够坚持实行心性之学的学问精神的。梁说:

宋明学者虽都想求孔子的人生,亦各有所得,唯晚明泰州王氏夫子心斋东崖先生最合我意……心斋先生以乐为教,而做事出处甚有圣人样子,皆可注意处也。

(《东西学术分途》)

据说,梁漱溟早期曾经是学佛的,后来由于受到王心斋学说思想的影响转而弃佛归儒,由此可知王心斋的道学思想的影响力是很强的,使梁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以上内容是从侧面说明王阳明以后道学思想的流传情况。

至于此后的关于道统道学的情况,比如整个清代,由于学术环境(提倡穷经致用、学术救国)和政治环境(如清代的文字狱等)的缘故,道学是很不发达的。不过,梁潄溟提到了他的一位老师,似乎是得到了儒家道学的真传者。那是近现代的事。对于此事,梁这样说:

往世为此学者,吾不及见之,吾所及见,广东番禺伍庸伯先生(观淇)是能为此学而得其真者。我既面聆先生解说《大学》之词而编录之,又撰为《伍氏学说综述》一文,读者取而参看,可补这里阐说此之所不足。

(《儒者孔门之学》)

至于伍庸伯论著的具体内容如何,现在也无法“取而参看” ,因此也同样不得而知,好在我们可以从梁漱溟本人的学说内容里间接了解伍庸伯乃至王心斋的学问情况。通过对这些情况的了解,可以让我们看到儒家道统绵延不断地传承着的一点余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