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伦及其他关系
儒家要强调伦理道德,而道、佛两家则不强调伦理道德。伦理的伦,是类的意思;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所具有的各种关系;道德,就是人性、即人的心性、本质,亦即前面所说的深层自我;伦理道德,意思是运用道德(人性、心性)来正确对待人际间的各种关系。人际间的关系有许多种,其中最根本的关系有五种,这五种最根本的关系可分为两类。下面具体分析这五种两类的最根本关系。
这最根本的五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类是先天的关系,一类是后天的关系。先天的关系叫天伦,后天的关系叫人伦。这五种最根本的人际关系分别是: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总称五伦。在五伦中,父子关系(包括父女、母子、母女)和兄弟关系(包括兄妹、姐妹、姐弟) ,是属于先天形成的,有血缘关系,叫天伦;五伦中的夫妻、君臣、朋友三种关系,是属于后天形成的,没有血缘关系,叫人伦。父子、兄弟两种关系,再加上夫妻关系,这三种关系属于家庭关系,君臣和朋友两种关系则是家庭以外的关系。正确地对待这五伦关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对于这个道理,《中庸》是这样说的: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天下之达道,意思是天下古今共同遵循的道理。怎样才能正确地对待这五种最根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就是实行伦理道德,即用道德、人性来对待之。因此,伦理道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东西,实行伦理道德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在上述五伦关系中,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四种关系的含义,古今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有君臣关系的含义,古今的变化比较大。在古代的封建专制社会里,君臣关系是指最高政治独裁者与属下臣民之间的关系,那时,君是主体,而臣民只是作为政治附属物存在着的。古书讲: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话就是这个意思。现代的社会中,已经基本上没有古时的那种君臣关系了。古代君臣关系的特点是人身隶属。古代有人身隶属特点的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关系,也可看做是君臣关系。假如除去人身隶属这层内容来看现代社会,也可把现代的雇佣关系看成是君臣关系,如老板与雇员、厂长与职工,就属于这种关系。
五伦中的朋友关系中的朋友,是与自己志趣相投,交往密切,并且对整个人生有较大正面影响的人。人的社会活动过程会形成各种人际关系,如同学、同事、同志、战友、难友、网友、谈友、玩友、酒友、赌友等等,这些关系之中的人,如果志趣相投、交往密切,而且正面影响较大,就可算做是五伦之中的朋友。
除五伦这五种最根本的人际关系之外,人的比较重要的关系有宗室和外戚两种。这两种关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两种关系是家庭血缘关系的承接和延伸,是家庭关系的附属存在。在古代,由于是家族制社会,因而家一词的范围比现在要来得大。而宗室的重要性也比现在的要来得大。除了宗室和外戚两种比较重要的关系之外,有的人可能还有一种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这就是古时候的师生关系,现代的师生关系一般不那么复杂。复杂的师生关系,可以有好几层情况并存:一、学生是出钱的,老师是出力的,这是雇佣之间的关系;二、师生之间如有深厚的感情了,就有点像是朋友之间的关系;三、老师如果对学生有大帮助、大作用,这是有恩于学生,就可以被称为恩师,俗话云: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这种师生关系就有点父子关系的意味了。可以说,这样的师生关系也是人际间的一种比较重要的关系。关于人际关系,古代有“三纲六纪”的说法,具体内容如下:
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谓舅、师长、朋友也。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又曰:敬诸父兄,六纪道行。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
(见汉班固撰《白虎通义》)
上述的这些人际间的最根本和比较重要的关系,有一个特点,就是都具有相当大的固定性。从关系的牢固程度上讲,父子、兄弟之间的血缘关系是牢不可破、终生不变的,这是天伦关系的特点。至于人伦中的几种关系,即夫妻、君臣、朋友,一般来说是基本不变的,但是有时也难免有变的可能,比如夫妻离异、君臣决裂、朋友断交等。政治集团是一个利益结合体,夫妻、朋友也是一个利益结合体,这利益可以理解为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利益。精神方面的利益,可以被认为是高尚的情感、志趣等。总之,这三种关系的维系物是利益,利益在则关系存,利益无则关系绝。这就是人伦关系的特点。
在古时候,政治活动是以消灭对方生命为主要的最后的解决人际关系纠纷的手段。因此,古时候的君臣关系如到了不能维持的地步,就往往以杀戮而告终,较多的情况是君杀臣,但有时也有臣杀君的情况发生。杀戮属于程度严重的事,假如君臣关系的紧张程度还不到绝对严重时,那就可能会有强有力者赶走无力者,或者是无力者逃离的情况发生。赶走也叫放逐,逃离也叫叛逃。历史上就有很多君臣之间放逐和叛逃的事发生过。现在的老板与职工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结合比较松散,离合比较频繁,其脱离方式,如果是老板主动的,叫做炒鱿鱼,如果是职工主动的,叫跳槽。伦理道德是古人提倡的,而正确地对待人际关系却是古人今人的共同愿望。古时,由于权力者的意愿,把君臣关系摆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现代,原来的君臣关系已经消失了,但是新的君臣关系仍然是人际关系中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在这里将五伦中的君臣关系着重地说明一下。
至于宗室和外戚关系的牢固程度,一般来说,是随着血缘关系的向前发展而渐行渐远的。
总的来看,五伦关系之中非血缘关系———夫妻、君臣、朋友,其结合程度是比较稳定牢固的。除了五伦关系之外,人与人之间还有暂时性的交往,暂时性的交往就产生了暂时性的关系。这暂时性三字内容很广,所指时间的久暂各不相同。比较长久的可以有若干年,如同事、同学、战友等之间的相处时间。其次有几个月、几天时间之内的交往。比较短暂的,如同车、同舟关系的交往,最短暂的有如一次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买卖行为结束了,双方的关系也就结束了。人际间的关系,五伦之内与五伦之外,有时候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其中尤其是朋友关系,朋友与非朋友之间是不能截然分隔开的。其次是老板与雇员之间的关系,也是难于明确认定的,比如临时雇主、临时雇员,就很难说得上属于新的君臣关系。总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样性的。但是,无论何种关系,都要用正确的方式来对待之。
人际间除了有交往关系之外,就是没有交往,没有关系。没有交往关系的情况,有如老子所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那样。对于没有交往、没有关系的人,也同样有一个正确对待的问题存在着。上面说的人伦关系及暂时性的交往关系,这种关系是相对而言的。假如从绝对意义来讲,人与人之间,无论是否属于五伦,无论是否有所交往,都有着某种关系,即使从未谋面、素不相识、天各一方的各种人之间,也都毫不例外。比如同乡关系、同县关系、同省关系乃至同国关系,就算是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之间,也有着一个同类的关系。以上是说人之间的事,假如从人与所处的大环境的角度来看,人不但与任何人有一定关系,而且与任何物有着某种关系。由于这样的认识,儒家对于任何人乃至任何物都有着一个正确的对待方式,这就是仁爱。仁爱存在于人的心性之中,为此,儒家主张要用心性(道德)来对待所有的人乃至所有的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