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气功与导引的实质
气功,有两种,一种是指可以表演的武术式的气功,一种是指可以用来治病保健乃至养生长寿的气功。可以表演的武术式的气功,有人称为硬气功,这似乎是一种抗击打的能力或功夫。这种气功的气,好像是指力气而言。头很硬,不怕人家击打,这气功就叫金钟罩或铁布衫等等,诸如此类的功夫,内容名目非常多。这类气功,不怕别人打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打别人也很能见效。这抗击打和出击能有力量的原因是肌肉收缩力强,能屏住气,爆发力强且动作敏捷。这硬气功属于武术、武功一类。除了硬气功之外,还有一种气功,这种气功的气,则是指神气、精气的气。这气,属于人的精神状态方面的事,同时,这气又是指呼吸的气。下面要说的就是这后一类气功的一些情况。至于硬气功,则不在下面的述说范围之内。
为了说明这种关于精气、神气和呼吸之气的气功的一些情况,现在先引述一段庄子的相关论述: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庄子·刻意》)
道引,也叫导引,意为引导,指的是以意识来引导呼吸之气。吹呴呼吸,吐故纳新:指呼吸之事,口鼻呼吸都包括在内。故,指碳酸气;新,指新鲜空气。古人对“新鲜空气”的理解可能要复杂一点,比如,所谓“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 ,也应包含在这“新”之中。熊经鸟申:经,直;申,同伸,意思是像熊那样伸腰直立行走,像鸟那样伸脖、伸翅、伸腿;目的是通过对动物动作姿态的模仿,来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养形就是养生,就是保养身体,保持健康。彭祖,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长寿者,并被视为长寿者的代表人物。这里所说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就是指气而言,这样的功夫,就是气功,不过,在庄子那时,就叫做道引(导引)。
有意识地引导(支配)呼吸,这样的事,可以是坐着或站着做,这是静态的;也可以是“熊经鸟申” ,这是动态的。无论动态静态,由于都与意识支配呼吸有关,因而都可以称为导引。无论动态的导引还是静态的导引,其目的就是为了养形,都要以长寿的彭祖为光辉榜样。可是,对于为了长寿而实行导引这件事,庄子却并不“看好” ,为此,他说: “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长寿罢了(为寿而已矣)。 ”言外之意,做导引应该还要有更重大的追求才对。
“熊经鸟申”式的导引,其动作是仿照熊和鸟的姿态。后来有人创制了一种类似于“熊经鸟申”动作的功法,叫“八段锦” 。八段锦所仿照的是八种动物的姿态和动作,这八种动物有虎、猴、蛇、鹤,等等。练习八段锦的功用也就是为了活动身体,增强体质。在练功时,动作要和呼吸作很好的配合。这是熊经鸟申的特点,也是八段锦的特点,只有具备了这个特点,才可算是导引。
据说太极拳也是讲求动作与呼吸相配合的。但是太极拳属于武术一类,其除了有活动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之外,还讲求对抗出击,因此打拳时肌肉是很紧张的。只有肌肉很紧张,才具有爆发力,才可出击。而导引是要求肌肉放松的,所以说,太极拳与“熊经鸟申”不同,不能算是导引之类。
从熊经鸟申到八段锦,可说都是为了身体的健康长寿。实行这些功法,自然要讲求呼吸和动作相配合。因此,注意的重点并不能全在呼吸上,因为必须兼顾动作。假如从注意力是否全部集中于呼吸上这一角度来看,熊经鸟申之类的功法算不上纯粹的导引,只有坐着不动,将全部注意力集中于呼吸之上,才可算是纯粹的导引。
导引,就是气功。古时称为导引,现在称气功。导引的特点就是,用意识支配引导呼吸,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用意识来引导呼吸,这是导引的实质。那么,这样做是否真的可以养形、长生、治病保健呢?是否有什么原理可以作为依据呢?回答是: “意到气到,气到血到。 ”下面且看一个小实验:大冷天,伸双手,不动,放松,用心去想其中的一只手,至于另一只手,一点也不要去想它。这样,经过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后,这只被不停地想着的手就会比较暖和一些,而另一只没有被想的手,就会比较冰冷一些。为什么这只被想的手比未被想的手要来得暖和一些呢?这原因就是所谓的“意到气到,气到血到” 。血由于想就能比较多地运行到所想的身体部位,血液比较流畅一点,自然就会比较暖和一点了。
古人认为,鼻或嘴“吹呴呼吸”的气,含有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导引所要做的事就是用意识把这个气输送到身体内的某个部位储存起来。从生理知识的角度讲,这样的输送是不可能的事。我们都知道呼吸的气只能到达肺部为止,不能直接去体内的任何其他部位。可是,古人不知道这一情况,连庄子也不知道。为此,他才会说:
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庄子·大宗师》)
呼气的气,无论如何都是不能到达脚后跟(踵)的,呼吸的气只能慢慢地被吸到肺中,再慢慢地呼到肺外,与脚后跟无关,与身上的其他部位也无关。说“意到气到” ,以为气能跟随意识去到体内肺以外的某个部位,那只是一种错觉。前面说到,意识可以支配呼吸,意识可以到达脚后跟,并且也可以到达体内其他很多地方。呼吸是配合意识的,意识在身体上活动着,就会觉得好像呼吸的气也随着意识在活动着。其实,这是触觉器官的一种感觉而已。说“意到气到” ,意识到了,呼吸的气也好像到了,可是实际上却没有到。不过,虽然气没有到,但是有另外一样东西却是随着意识而到了,这就是身体部位上的感觉,也可说是触觉神经上的感觉。因此可知意到气到的真实情况是,意识到了,感觉也随之到了。
这个身体部位上的感觉,是指身体触觉神经的功能作用;意识,是大脑神经的功能作用。说意到气到,其实质是:以心思去注意身体神经系统中某个部位上的感觉。假如能够不断地注意这种感觉,就相当于不断地刺激体内的某些身体神经,这个刺激就相当于抚摸按摩。大冷天搓手,手会暖和一点,这是血液流动加快之故(另外还有磨擦加热之故) ,这种用意识对身体触觉神经的刺激(抚摸按摩) ,就有点像搓手的作用。上面说到想一只手,这只手就会暖和起来,原因就在这里,而“意到气到,气到血到”的实质也就是这样。
不过,若照上面所说, “意到气到,气到血到”实际上只有意识与身体触觉神经及血液流通之事,那么,与呼吸之气又有什么相干呢?导引又为什么要强调突出呼吸的作用和地位(如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呢?其实,导引时所呼吸的气,与常人平时所呼吸的气,都是同样的空气,由于呼吸很重要,说这气是灵气是精华这是可以的,又由于呼吸之事很平常,对于这气,不说它是灵气是精华,也是可以的,这呼吸与天地日月并无特别的关系。那么,既然如此,这呼吸对导引又有什么作用呢?回答是,作用非常大。作用就是:呼吸,在实行导引时,能伴随和推动意识去刺激身体触觉神经。并且,意识随着呼吸的节律在身体的有关部位和线路上“感觉”着,这呼吸就起着调整节律和造成宁静气氛的作用。由于导引时的节奏是悠长缓慢的,气氛是宁静的,因而导引时的呼吸也应是深长细慢,不绝如缕的。假如导引时不用呼吸来伴随推动,这个意识就会“心猿意马” ,就会开小差。意识由呼吸伴随推动,可以与“感觉”更好地配合。这样做法的实质就是心思向内用功所依照的“以一念代万念”的方式。有呼吸的运用,就可更好地做到“一念” 。古人强调“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对养形长生的作用,固然是由于误解了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作用,但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呼吸确实在导引过程中能够起到相当大的“伴随和推动”的作用。
古人认为,实行导引,可以达到“养形寿考”的目的。上面说到,导引的实质就是用意识刺激触觉神经而使血流更畅快,如想手就能使手暖和起来。可是,这种“使手暖和起来”的事,与养形寿考又有什么相干呢?为什么彭祖们喜欢导引呢?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导引有什么作用的问题。导引有什么用呢?我们可以设想,臆想一只手,使这只手的血液流畅起来,使手暖和起来,作用不大,意义也不大,但是,假如能够使身体上任何某一个部位的血液也都能流畅起来,甚至能够使身体上某个部位的病灶的血液也流畅起来,这个作用就大了,意义也就大了。依照中医理论讲,人之所以有病,正是因为气血不通,假如气血通了,又何病之有?导引之所以能够具有养形寿考的作用,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以上道理,就是“意到气到,气到血到”一语的实质含义。
在修导引(炼气功)中,意识所想的部位和线路是很有讲究的。这部位和线路的确定是有所依据的。这依据的道理,大概与中医针灸学说中穴位脉络理论所依据的道理有相似之处。中医所说的穴位,就相当于导引所臆想的身上的部位,中医所说的脉络就相当于导引所意想的气的运行线路。对于导引之类所依据的有关于人体部位线路之事,庄子有这样的话: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里的督,是指人后背脊椎边上的督脉,这督脉既是人体医学所认定的脉络,也是修炼所利用的线路。督脉,就是人脊椎神经所在之处,脊椎神经联系着身上许多脏器和四肢的活动神经,这是人身上很重要的地方。 “缘督以为经” ,意思是,意识要依照着督脉这条线路来回移动。这样一来,脊椎神经就受到了不停的刺激,因而,其功能也就得到了增强,于是就“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心) ,可以尽年”了。中医针灸学所依据的原理,也是刺激身上某些部位的神经,使之增强功能作用。所不同的是,中医使用针灸来刺激,而导引是用意识(加上想象中的气)来刺激。
导引、气功(实际就是禅修的一种)对各种类型的神经的作用来说,其实质是:限制思维器官和感觉器官的神经(大脑中枢神经)的活动、限制肢体神经的活动,限制生殖系统神经的活动,总之是限制思维的神经与各路可由意识支配的神经的活动,企图通过这样的限制来加强脊椎神经(督脉)和各相关的植物性神经的功能作用。在禅修时,通过这样的限制,人的意识神经的功能可以有两个出路:一是努力去与某个植物性神经发生联系,使之逐渐转变为可由意识支配的神经。如可以有意识地控制心脏的跳动速度之类的超常身体功能的情况就是。这是“导引之士,养形之人”所要干的事,也是道教内丹派在体内烧炼金丹之人所要干的事。人的可由意识支配的神经的另一个出路就是,与自己的意识重合,这就是以自己的心思想自己的心思,也就是自己看住自己的本质、心性。这就叫明心见性、存心养性、尽心知性,也叫想无可想、凝神。这是实行最上乘禅之人所要干的事。使人身上的某些植物性神经转变为意识神经,这就是修命功的实质,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养形长寿是从这个功夫来的,神通也是从这个功夫来的。再者,禅修之人假如能做到心思重合,想自己的深层自我意识,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开端。待到完全地天人合一之后,就能获得特殊的感情、智慧和勇气。这样的诉求,就叫修性功。由于诉求的不同,导引气功的实行者只看好养形长寿或神通,而明心见性的修炼只看好天人合一而不看好养形长寿与神通。
实行禅修,主要是针对意识神经而言的,不但要抑制思想活动,而且要限制意识神经(自主神经)的活动。实行禅修之人,不想问题少说话,避免社会活动,甚至还要脱离男女之爱,彻底严格地限制生殖系统中意识神经的活动。修行的和尚道人之所以不娶妻室离家聚居,其真正的原因就在这里。
至于导引与内丹派的关系,是这样的:在宋朝发展起来的道教内丹家是承接着古代“导引之士,养形之人”的养生之路走过来的,这条路子就是意守身上的部位,以此来求得长生。
修炼导引或烧炼内丹的实质是,用意识刺激人身上某些部位上的触觉神经,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产生两个作用:一是心思向内,入静;另一是增强相关的触觉神经的功能作用。由于前一个作用诉求,可将这样的做法看做是禅修的一个分支;又由于后一个作用的诉求,这样的功法是为了修命功,而修命功的做法,对于心性之学的要求来说,是不够标准的。佛也是不看好这种功法的,《金刚经》这样说:
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而导引气功,内丹烧炼这样的做法,就属于住触布施、住触生心,是通过对触觉的感受所起的作用,来实行心思向内,可是这样的心思向内,是不够彻底的。为此,佛家并不认可这样的功法。
以上所说的修命的功法,只是禅修之中较低级的一种功法,高级的禅修功夫是注重于自己的心思。这样的高级禅,佛家称之为如来禅或最上乘禅。对于高级禅,庄子这样说: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故曰: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庄子·刻意》)
无不忘,意为什么都不想;无不有,意为与天地合为一个整体,能包容万物。淡然无极,指无不忘;众美从之,指无不有。由于庄子推崇的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 ,看重“不道引而寿”那样的做法,所以他不看重为了追求养形寿考目标的导引事业,所以他要说,导引之人只不过是“为寿而已矣”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