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练功具体方法的论述
下面摘录一些关于练功的具体方法的论述,以供参考。
(一)古印度马鸣菩萨所著《大乘起信论》中所提到的“止观”方法: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忽尔而起。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悯。作此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
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唯除坐时,事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
(《大乘起信论》)
(二)近代佛学家刘复礼介绍的佛法修炼方法:
修此法时分二:一、跏趺坐,二、观心。说明如下:
一、跏趺坐:择清净处,结跏趺坐。身体端正,不动不摇,手结定印,合眼断光,闭口合齿,舌抵上腭,鼻对肚脐,背脊笔直,两肩平齐,不偏不倚,如是而坐。
二、观心:观心之法先要休心息念。须将六尘万缘,一概放下;善事恶事,都不思量;过去未来,一概不想。直观当下念头,憧憧往来,其灭不停;勿执着他,勿随逐他,勿断除他,只管细细静看。妄念起时,一看不知去向;旋又复起,仍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着,久久纯熟,看到一念不生,即与般若相应……观无明心即是观真如心,观心性即是观无明心。何以故?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故,观而得定,即是真如三昧,为三昧之王,故名上定。
事忙人,每日必须坐一次,每次至少半小时。若能坐二、三次,每次一、二时者方妙。愈多愈久则愈妙。坐时须要宽衣松带,从容安详,不宜当风,不宜饱腹。坐毕缓动其身,徐开口眼,两手搓热,抚摩面目腰腹腿足,休息片时,然后下坐。
这是“观心性”的修炼方法,其实质是“用自己的心思想自己的心思” 。这种方法是“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的修炼,属于最上乘禅的修炼方法。
(三)调心三法:
一曰集中(系缘止) :意守景物、字句,乃至身上穴位。日常生活中可分二阶段:一、应事接物要专心,思想不可开小差,常令元神主宰于中,事毕即摄心归无,存神于丹田。二、无论做任何事,都微微存神于丹田,但要轻松自然,勿忘勿助,以不影响做事为度,久练自然纯熟。
二曰分散(体真止) :使意守逐渐增加,由一穴一处扩充到数穴数处,然后意念范围超出形体,系念于周围空间,并逐渐扩大,最后,使意念不着边际,进入无念状态。不是放任自然的散乱,也非蒙昧无知的昏沉,而是清醒静定的状态,即古人所谓之坐忘。日常生活中行意念分散,主要在行动态时,如乘坐舟、车,对周围干扰置之不理,一切任其自然,不觉舟、车动,亦不觉身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形成身与万物浑然同体之感。
三曰放下(制心止) :可作上二法之辅助手段,即在行上二法时,如有其他杂念起,即发挥元神之主宰作用,将杂念放下,不去理会,更不要随其活动。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练到一定阶段,放下也可作单独修炼的主要手段。日常生活中,行意念放下,主要在休息状态时,如等候舟车,排队购物,影剧映演前片刻,此时既不用脑,也不用力,默然无事,立将一切意念放下,随起随放,再起再放。同时,要在前念放下,后念未起之间隙,要分明地观照是何光景,必须切实地把握这一间隙,尽可能保持较长的时间,若经常如是,可使练功迅进。
以上三者,相互联系:集中是意守一处,是练;分散是任其自然,是养。集中是有意,勿忘;分散是无意,勿助。实际应用时运用,在集中的基础上分散,在分散的意境中集中,目的即在于以元神控制识神。
元神,是指心思向内什么也不想时的自我意识;识神,是指心思向外想事物想问题的自我意识。
(四)下面引述南怀瑾所介绍的“修定和参禅法要”(即练功的方法)。
兹略述坐法———毗卢遮那佛七支坐法。
一、双足跏趺(俗名双盘) ,不能者或金刚坐(右脚放在左腿上) ,或如意坐(左脚放右腿上)。二、两手结三昧印(右手掌仰放左手掌上,两大拇指相拄)。三、背脊直立如串铜钱(身体不健康者,初任其自然,定久自直)。四、肩平(不可斜塌拖压)。五、头正颚收(后脑略向后收,下颚收压左右两大动脉)。六、舌抵上颚(使舌轻接于上龈唾腺中心点)。七、两目半敛(即半开半闭状,或开而易定则开,但不可全开,稍带敛意,或闭而易定则闭,但不可昏睡)。
(《禅海蠡测》)
附注事项: 1 .坐时裤带等束身之物,一并放松,使身体松弛,完全休息。2 .气候凉冷时,必使两膝及后颈包裹暖和,否则,风寒侵入,非药可治,须特别注意。 3 .初习定者,空气光线应须调节,不可使光线太强或太暗;因光强易散乱,光暗易昏沉。座前三尺,空气务使对流。 4 .过饱不可即坐,昏睡过甚不可强坐,待睡足再坐,方易于静定。 5 .无论初习或久习,臀部必须稍垫高二三寸。初习者,两腿生硬,可垫高四五寸,渐熟渐低(臀部不垫,身体重心必至后仰,气脉壅塞,劳而无功)。 6 .下座时,两手搓揉面部及两脚,使其气血活动,然后离座,且当作适度运动。 7 .坐时面带微笑,使面部神经松弛,慈容可掬,不可枯槁,免使面容趋于峻冷矣。 8 .初习坐时,时间少坐,以适为度,次数多坐,以勤为用。如初练时,强之久坐,必生烦厌。
(同上)
初修禅定入门方法:
今欲依禅定之力,而返还性真,亦当如世俗成事,而有藉于工具。修定工具,不待外求,即吾人六根是也。无论眼耳鼻舌身意,任取何种,系心一缘,熟练渐纯,即可得初止境。但每一根尘,可产生若干差别法门,分析难尽。
(禅海蠡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