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意识场与人类自性

意识场与人类自性

时间:2023-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篇 意识场与人类自性氢原子模型的建立者玻尔,支持生物学与心理学的协同研究,并探索量子力学与生命系统的关系,以及量子力学在意识状态中的应用。事实上,关于意识与物质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唯识论中早已论及。故本文先从唯识论探索意识场的结构与功能,从而探索人脑大智。

第六篇 意识场与人类自性

(在中国人体科学研讨会上的报告修订稿,1992年4月)

氢原子模型的建立者玻尔,支持生物学与心理学的协同研究,并探索量子力学与生命系统的关系,以及量子力学在意识状态中的应用。建立原子内的电子分布原理的泡利,认为物理学不能脱离对意识场的研究。量子波动方程的建立者薛定锷,研究东西方哲学,完成了生命是什么及自由意志的论著;认为主观与客观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研究;并指出:我们这个世界是通过智能而被认识的。波粒二象性的建立者德布罗意,提出了意识在物理世界的作用;认为科学只不过是人的智力对客观世界的洞察。测不准原理的提出者海森伯格,认为科学中的哲学原理可以用于伦理学与社会学,以推动生命科学研究。爱因斯坦经常注意到科学与哲学之间的结合。研究核能量的威格涅指出:意识应纳入物理学的研究之中,微观世界不能排除意识的作用。发现光量子的普郎克指出:我们从外部世界形成的一切思想,只不过是我们自己感知的反应;在逻辑上,我们不能违反我们自己的思想,去建立一个脱离我们自由意志的自然世界。

根据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

一、如果不考虑意识的作用,物理学的理论是不全面的;意识是建立真正实体的主动因素。

二、量子力学的方法,可以用来探索意识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意识影响微观物理系统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

四、意识场的结构与功能,只有发展量子力学的理论来研究。

以上论点正在发展,这预示着物理世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将要改观。近几年来,超导理论的创建人,英国剑桥大学的D.J.约瑟福逊一直在考虑意识与物理学的关系,美国空间科学教授G.L.罗伯特,开始研究意识波(Waves of Consciousness)在物理学中的作用。他认为意识是一种信息能量波,可以发展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来研究意识场。

事实上,关于意识与物质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唯识论中早已论及。印度古代的无著、世亲、护法、戒贤等大师,都精研唯识论。玄奘法师到印度,就学于戒贤,历时17年,学成归国,弘扬大道;有窥基、慧沼、智周相继研习唯识宗。其论著宏深,要旨则为“五位百法”,就是把意识作用与有关事物划分为五个部位,包括一百项内容。也就是以五为纲,以百为目。

“色位”十一法——因有质碍,故名色法。

“心位”八法——八识各自为主,不依赖它识而自起作用,总称为心王。

“心所位”五十一法——都从第八识种子所生,依心而起,又辗转相互作用。

“不相应位”二十四法——借假设性,其名无体,既不与心法相应,亦不与色法相应,如时间、空间、数列、因果等等。

“无为位”六法——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择灭就是由真智之拣择力所得到的寂灭法。

五位百法实际上是从有为法过渡到无为法,从心法与色法相互作用,转向心色两法双忘,返回自性真空。所以唯识论的宗旨在于离却“依它、偏计所执”二性,而悟证“圆成实性”,所谓“唯识中道”。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意识在物理世界的作用,离不开唯识论中的心法与色法。故本文先从唯识论探索意识场的结构与功能,从而探索人脑大智。

(一)关于意识场的探索

众所周知:脑神经系统的脉冲波,是由于人体内外的各种信号对脑细胞的激发而引起的。这些脉冲波涉及到感觉、思维等各种意识活动。G.J.罗伯特认为意识活动是载有信息的一种精细能量波,从而引出意识场(Field of Consciousness)的概念。因为从物理学来说,波是场的体现。

有些物理学家认为:观察者在测量原子内的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轨道时,观察者的意识波可能干扰了电子的轨道,以致不能同时测准电子的速度与位置。从而认为: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意识场可能与四种力场统一。

有些数学家已经研究出:脑神经细胞的脉冲波与心肌细胞的脉冲都是孤立波(solitary wave),从而可以设想:意识场或许具有这种波型,但它的随机性是很大的。

神经细胞系统的功能是长期演化的产物;由此可以推知:意识场的模式也是长期演化的结果。意识的内容是非常广泛而复杂的;尽管它的随机性很大,但它能为当事人所自知。人们能自控所思考的问题:“能控制”本身就是一种意识活动;思考问题的过程则是另一种思维活动。因此,意识活动的内容是有序的;在不同的层次上,也都是有序的。这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信息。

当人脑特别冷静时,思路是很清晰的;这说明在有序化的状态下,产生的信息就较多。所以从事形象思维或逻辑思维的人,他们的心气必须非常平静。所谓专心致志,就有可能感到源头活水,从而创作引人入胜的文学艺术,或发现划时代的科学规律。

近几年来,有些科学家开始研究真空理论,发现真空本身就在波动;这是真空的自然属性,不是外因的作用。这种研究引出“真空能”的概念,认识到真空能也是一个实体。我们知道:原子内部空间与宇宙星际空间,都是真空态。由此可以推知:脑细胞系统内,也潜藏着一个真空系统。当脑细胞系统接受外界声、光、化、电的各种波动信号时,可以设想:脑内的真空系统也会随之波动。结果这个系统就有可能逐渐演化成人脑意识场的基地。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上面的看法只不过是一种设想,新的脑科学将会研究这一系列的难题。

根据量子场论,意识场可以扩展到无穷大,也可以缩小到零。这就是《中庸》上所说的:“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华严经》也称道:“一微尘里转大法轮,一毫端现十方刹土。”此外,意识场可以达到无意识的纯净状态,或处于混合状态。纯态意味《中庸》上所说的:“博厚高明”与“悠久无疆”。《唯识论》也讲过:“灵明洞彻”与“湛寂常恒”。混态就是我们通常念生念灭的意识思维活动。

以上的科学设想,在不同程度上符合《唯识学》的看法;那就是正报与依报或心法与色法,相当于意识场与环境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意识场的基态(纯态)可以说是脑细胞系统里的真空态;这个态在无环境或现行作用时,就是自性空明,借用量子力学的语言免强称之为“纯态”。

脑细胞内的真空态,由于环境的干扰,产生意识种子;此种子又影响环境,这就是种子生现行。另一方面,环境又激发意识场的种子,产生很多的叠加波,形成意识场的“混态”,这就是现行薰种子。在现行薰种子的漫长过程中,意识场的纯态逐渐生长了映照功能,其外层的混态是一切意识活动的种子。这里的纯态可能与第八识的净分有关,混态也许就是第八识的染分。

借用量子场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认为意识场具有以下特点:

一、一致性原理——意识场浸没在环境中,二者通过各种能量波,各能收发有关信息。人脑意识场的基态,本来都是一样的(例如纯态),没有什么区别。如果能停止意识场的各种波动,即各部分的个性放弃之后,那么整体性功能可以更好地显示出来。从《唯识学》来说,一致性原理实际上涉及到意识场的纯态或第八识净分的功能。

二、相斥性原理——意识场具有方向性,那就是接收与发出信息。意识场收发信息遵守各自的方向,即对环境发出信息或从环境接收信息是分开进行的,这就是说意识场的各种作用,不能同时按一个方向进行。又如思维活动,也都是依次进行的。所有这些情况类似于呼与吸的交替,右足与左足的先后起步。从《唯识学》来说,相斥性原理涉及到“念生念灭”的循回。

三、对应性原理——这个原理设想:当意识场的抽象范围等于或大于此意识场所认知的事物时,意识场在“空间”范围内,能完全控制所认识的对象。反之,当前者小于后者时,意识场就不能控制,而处于被动状态。从智能方面来说,这在《唯识学》中就是真如之心与虚妄之心的对应;前者的范围广阔无限,后者则局限于一隅。

四、互补性原理——测量电子绕原子核运动时,测准了电子的位置,就测不准它的速度;反之亦然。玻尔把这个测不准原理,推广到一般情况,称为“互补原理”。他认为在意识系统之内,就存在这个原理,例如推理与直觉,分析与综合,结构与功能,随机性与必然性,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都涉及到互补性。互补原理推广到《唯识学》中,就是整体性智能与局部性智能;此二者具有最大的互补性。

(二)意识场的结构

结构与功能是不能分开的,因为二者相互作用。但为了使问题明确,不妨分开讨论;下面先讨论结构。

《唯识论》指出:意识系统的层次是由表及里,由显到隐,由局部到整体,在结构上共有八种状态。前五识属于表层,深层的是第六识,更深层的是第七识,最深层的是第八识。前五识通过脑神经解剖,已有所认识;第六识已开始被研究,尚无结论;第七、八两识则未被研究。《唯识论》从直觉上认为第六识有四种状态,对于研究意识场的结构,会有所启发,例如:

一、同缘意识——与某一识共同而起,直接触及其境,而生出感性思维活动。

二、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同时俱起,连通十八界,产生复合的感性认识。

三、独头意识——不伴随前五识而独立自起,纯系意识用事,不直接触及外境,涉及逻辑推理。

四、五后意识——生于五俱意识之后,缘前念之五境及一切法,而辗转生出有关意识。

第七识原音为“末那”,有全面计量、执著之义;就是思量、计较自己利益,即以“意”为主,不像前六识那样,以“识”为主。意与识不同:意着重于思量,识在于了别。第六识产生所依的外因是一切法,其内因则为第七识。由于第七识的周详计量,全面控制,所以遇到一些法(信息)后,就执著不放,激发第六识反复识别、分辨,派生一系列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活动。因此近几年来,有些神经生理学家,如克里克等人,认为人脑为什么会思考问题,必然有一个全面的控制中心。按唯识论分析:第七识是伴随前五识长期演化的结果,不过处于抽象状态。因此,它可能不属于神经细胞传播的线路结构,也许是人们未知的“真空量子控制系统”。

第八识原名“阿赖耶”,意义是执持可受用之一切事物的印象而不没失,因而含藏一切意念的种子。实际上,一切事物的最根本的种子是真空态的各种波动。脑细胞在形成的过程中,其内部的真空态随着脑细胞受外界信号而激发,可能要储存信息。为了使信息种子能贮存而进行世代遗传,所以逐渐演化成“信息库”以及控制系统。这也许就是第八、七两识相应而生的机理。

第八识含藏了万法种子,也可以看作是前六识的内因。当前六识接受信息时,在第七识控制下,第八识中的有为法种子立即响应,故显得特别灵活。人其所以称为万物之灵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第八识又名为心,心有“集藏”与“集起”二义。阿赖耶既能贮藏诸法种子,又能生起诸法,故称为心。此识又名本识或根本识,是一切有为法与无为法的根本,能生有漏与无漏诸法。根据前面的讨论,有为、有漏诸法的种子,可以看作是真空态外层叠加波的混态;具有映照功能的纯态是无为、无漏法的根本。纯态意味着以无漏为依,体性无垢,故第八识的纯态又名无垢识。

第八识与如来藏有一定的关系。如者,真如;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故称为如来。什么是真如?《唯识论》指出:真谓真实,而非虚妄;如谓如常,而无变易。《探玄记》说:“不坏曰真,无异曰如。”这实际上概括了今天物理学中的真空不变性的内涵。至于藏则有三义:

一、能藏——真如在因地时,能藏果地功德,即如来藏具足无量、无边、清净、无漏诸德。果地功德虽能藏于如来藏中,但于现行功德尚未兴起,故不名法身。《起信论》曰:“隐时能潜藏如来,故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则名为“法身”。

二、所藏——真如包含“和合”与“非和合”二道:“和合”之道生一切染法;“非和合”之道生一切净法。故染净诸法在因地时,都被藏于如来藏中。《楞伽经》指出:“如来藏是善因与不善因;凡圣本来一体,都为如来藏所摄。但大智能破除所藏,使真如出障碍,成为法身”。

三、执藏——真如为障碍所执持,为无明所隐覆,以致如来之性德不能显现,谓之如来藏。《般若理趣论》指出:“一切有情皆属如来藏,但如来性德为障碍所覆,因无大智,惜不能见。”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意识场的最深层结构是第八识,它可能是一个信息库,涉及自性,与基因库相类似。从科学角度来说,它是世代遗传与演化的结果,为第七识所控制。看来,人类的生命可能主要依托在这两识。

(三)意识场的功能

意识场的结构是由表及里,由粗到精,所以各层次的功能各不相同;在同一层次上,各个场的功能也不相同。

动物偏重于感官功能,智能很低,甚至没有智能。

一般人都是八识并用,都有第八识方面的良知良能,例如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其中大多数人的第七识作用都很强,故我执、法执的观念很深;少数人开发了第六识方面的智能,善于劳动,善于思维,故创造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文化。

人类意识场的功能,主要是智能。要开发高层次的智能,必须加强仁德的修持。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之大德曰生,人若修其天德,就能聪明睿智。故将人的功德与天德相比。中国儒家根据德智齐备的功能级次分为至圣、亚圣、贤人。儒家虽然着重世间法,但希望个人与社会能达到至善的境界,这与佛学是相通的。佛学更强调修持,按修证的智能,则有人格化的诸佛、菩萨、缘觉、声闻,以及天人。

古代很多行者一面修持天德,一面研习禅定,结果依靠德行与定力,开发潜在的超常视力、听力与智力。例如唐代的僧一行,能分辨天上的六等星,智力过人,故被比喻为天人。

有些人勤修天德与禅定,精进不懈,达到初禅状态时,停止了鼻舌二识,只用后六识。达到二、三、四禅状态时,停止了前五识,只用后三识。此时第七、八识控制第六识作用。

在第四禅定的基础上,有些行者进一步修持,依次达到下面四种状态:

一、前五识均断,特别是身识已断,第六识开始转化,故进入“空无边状态”。

二、意念不生,思维平息;即前六识均断,特别是意识已断,故进入“识无边状态”,只有后二识。

三、既无我执,亦无法执;即前七识均断,能观、所观都一无所有,故进入“无所有处状态”,只有第八识。

四、万缘已尽,而又未尽;即第八识似有似无。此识是种子,根深蒂固,很难转化,故进入“非想、非非想状态”。此时见、思二惑藕断丝连,仍有无明障碍,见性之功亦不稳定。

(四)转八识成大智所体现的境界

有些行者为了断尽见思二惑,故在修德、修禅的同时,直接闻佛之声教,了悟四谛之真理;至此八识完全转化,智证无常,称为声闻乘。

又有缘觉,感花飞叶落之外境,觉十二因缘之理趣,以证辟支佛智慧。《法华经譬喻品》云:“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解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

声闻缘觉两乘断尽见思二惑,智慧更高,所谓有慧眼能照见诸法皆空,既不执有为法,亦不执无为法。《智度论》云:“为实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象外,灭尽一、异相;舍离诸着,不受一切法,智慧亦自内灭,是名为慧眼。”声闻缘觉只是独善其身,不去利人利物,故属于小乘。

更有菩萨勤修六度,智慧更高,又用化他;即以六度为乘,利人利物,故为大乘。《净名疏》云:“菩提为无上道,萨埵名至大心。”故发此至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是名菩萨。菩萨除有天眼、慧眼的大智外,尚有法眼,能了见诸法本空之相,观照“缘生差别”之法;并得“四无碍智”,即法无碍(诸法圆融),义无碍(义理无滞),辞无碍(言辞通达),说无碍(辩说自在)。

最终是佛乘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具体说来,则为二智:

一、如理智或根本智——知真谛之理体,能见众生自性清净而本无碍,是为如理智或根本智,又称为无分别智或实智。

二、如量智或后得智——知俗谛之事用,能见有为诸法变化而无障碍,是为如量智或后得智,又称为有分别智或偏智。

此外,上述二智或分为一切理智(达于一切法之实性理体)与一切种智(通于一切法之功用事相)。声闻缘觉只有一切理智,诸佛菩萨则具有一切理智与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之用,名为“见”,一切理智之体,名为“知”;二者合一称为“佛之知见”。见之用在于眼,故诸佛除有四眼之外,又独具佛眼,照彻实相本体,平等如一,故说法传世,广利人、天,可令大众开佛知见,增长智慧。

根据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五眼的功用实际上是不同层次的智能体现。古代哲人对此有深刻的体验,所谓:“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惟观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五眼的概念来自《金刚经》。如来提出五眼,实际上有深刻的意义。主要是将实相般若本体,从五种不同的认知水平,逐步揭示出来。如来既有肉眼,众生也有肉眼,则诸佛、众生本来一体。如来既有天眼,天人也有天眼,则诸佛天人本来一体。如来与小乘同具慧眼,意味大小平等。如来与菩萨同具法眼,是名因果平等;这是由于菩萨在因位,如来在果位,而有区别。

(五)问题讨论

一、威格涅、罗伯特、约瑟福逊等人,研究意识在物理世界的作用,认为意识是一个终极实体。他们所谓的实体,可能是限于第六识的结构与功能。从唯识论来看,意识场的结构与功能远远超过第六识。就有为法而论,这个实体是第八识的染分,可以比作脑内真空态的叠加波;从无为法来说,这个实体是第八识的净分,也就是实相般若或人的自性。不管怎样,今天有远见的科学家能认为意识是一个实体,并开始设法研究,这对于21世纪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自性的探索是有深远意义的。

二、通过禅定,意识场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前五识的功能可以逐渐停止,而只保留第六、七、八三识,或者转化八识而返回自性状态。那么我们这个宇宙当初是否有这种类型的智能生命。关于这方面的设想,对于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智能的诞生、遗传密码的机理等等,是有参考价值的。近几年来,飞登月球的密歇尔以及康拉德等人,开始研究灵智科学及宇宙文化,日本的学者已研究心灵文化,苏联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阿姆巴、米楚杨等人,主张用《拟人的特征》去探索外星文明。这就有可能引导人类,去探索是否有一个与自心有关的寂光世界。

三、一切有形有相的事物,都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形形色色,变化无常,故始有而终无。与此相反,按真空理论与唯识论,应该有超越时空、体现真实性的、不生不灭的无为法。根据前面的讨论,可以设想:有为法的物质结构种子,是人脑外的真空态因叠加波动而演化成的粒子;由于因缘作用,最终形成了有为法的依报。其意识结构的种子(第八识的染分),是人脑内的真空状态叠加波(混态);也是由于因缘作用,形成有为法的正报。有为法的正报与依报从真空态产生后,原来的真空并不减少;它们湮灭后,此真空也不增多。从《唯识论》的观点来看,人脑内外不卷入有为法的真空态是纯态,是否可以看作无为法的正报与依报的种子,值得讨论。

四、既有有为法,就必有无为法,自然法则是对立统一的。有为就有生灭,无为则无生灭。有生灭就不能称为实体,只有无生灭才能称为实体。要验证这个实体,用科学方法是不行的,只有用哲学方法;那就是从人性修持入手。关键是随时随地观察一切有为法都是无性缘生,本体为空。久之,心中妄念自然减少,易于入定。终至见思二惑断尽,第八识染分种子转化,即入大定。那时能照见五蕴皆空,就是大慧,也就进入无为法的实相境界。

中印古代很多大德依此实际方法而修持,终究体验了这个实体,这并非虚妄。这种实践方法,也是探索真理的一个途径,值得重新认识。看来验证无为法,必须从修持有为法起步。若只承认有为,而忽视无为;或只追求无为,而离弃有为,都不符合今天物理学要求的互补原则。中印古代哲学真理的重要性也就在于此。

根据上面的讨论,《唯识论》似乎介于唯心论与唯物论之间。简单说来,心属于主体,是识别者;物属于客体,是被识别的对象;识是识别过程。唯识论认为识有本识与意识,大多数人在不同的程度上是意识掩盖了本识。

就无为法来说,本识是人脑进化的映照功能,不假思索,没有思量过程;例如观照、寂照、顿悟、清净识、第八识净分、第九识等等。借用科学语言来说,它们是人脑细胞系统内的固有真空态,或纯态所起的作用。

意识属于有为法:“意”为主体,以第七识为它的根,去控制法尘而能识,又有第八识之染分为种子而响应;法尘为识别的对象,为所识或被识之客体;“识”即第六识,就是识别、认识等过程,介于“意”与“法”之间。借用科学语言来说,第八识的染分种子、意根(第七识)、法尘、第六识四者组成一个认知、识别、思维、推理系统;细胞核里的真空态可能要反复波动而叠加成意识波。意识波的叠加意味识别过程与思路,在高度有序化的状态下,客观对象(法尘)可能就被识别或理解了。由此可以设想:自性也是一个抽象的系统,它的结构是脑里的固有真空态,它的功能是此态映照所表现的大智,不执法尘,属于无为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