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实相般若、未来科学与人类自性
(第一次中日哲学与科学研讨会论文修订稿,1988年3月)
中国哲学的终极问题涉及实相般若。什么是般若?《智度论》说:“般若者,一切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法华义疏》说:“无境不照,名为般若。”什么是实相?按佛学一般说法,就是无相、无不相的中道:无相,则平等清净;无不相,则寂光常照。这就涉及到人的自性。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未来科学。显然,未来科学的内容是很难说清楚的。但是根据今天科学发展的趋势推测,在相当遥远的未来,科学家可能认识宇宙与生命起源,及其有关的奥秘问题。认识的理论依据,也许离不开真空。这就涉及到实相般若,所以本文把这两个问题合并在一起探讨,对于研究人类自性与科学发展,可能有些启发。
(一)对实相般若的体验
古代大乘佛学实践者长期修持,当定力很深时,能直接认识到宇宙与生命的本体为真空。例如慧能等禅学大师,悟证到本来无一物。他们为什么有这样高的智慧?原因当然很复杂;然而按照今天的脑科学分析,可能是大脑神经系统在定力长期护持下,不受干扰,开发了潜在的脑功能。以后很多佛学大德都悟证到:在宇宙与生命未生之前,既没有微尘,也没有时空,只是一派无限自然真空。他们认为真空并非顽空,可以演化出微尘,从而产生了“邻虚尘”。所谓邻虚尘,可以看作是尺寸趋近于零的微粒,由此微粒产生了宇宙与生命。这一系列理论,也可以用来说明意识活动演化的过程。意识的起点可能是由外界物质信息激发脑内真空态所产生的第一念,是意识活动的“邻虚尘”;由此逐渐增加、放大,相互作用,最后形成一个八识系统。
大乘佛学实践者,除了悟证到八识同宇宙都与真空有关外,又体验到:就在这无限的自然真空里,还有一个自性空明的“寂光境界”。所谓寂是心体之寂静,所谓光是智慧之光照。《大日经》说:“而时行人为此寂光所照,无量智慧自然开发。”《楞严经》也说:“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这表示: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真空意味寂,妙有意味照。由此他们悟证到实相般若与人类自性。
(二)对未来科学的展望
科学是从客观现实出发的,这种现实,也只不过是从真空中产生出来的各种色相。这些色相有些是微观的,有些是宏观的;有些是有生命的,有些是无生命的;有些是有意识的,有些是无意识的;有些是可见光的,有些是不可见光的;有些是人工制造的,有些是自然生长的;以及其他等等。归根结底,都离不开粒子的波动。在所有这些情况中,不可见光的世界,与刹那万念的意念场是最复杂的。所以这里对于未来科学的展望,只谈电脑与光学仪器,这涉及到对人脑智能的模拟以及射电天文的研究。
近几年来,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斯拜雷认为:意识是人脑内最高层次的运动,可以返回来作用于较低的层次;这种较低层次属于人脑的感观系统,看来意识可能是由某种精细能量所承载的信息密集度;既有承载工具,就有波形,这种场就可以在脑内外传播;能传播就有可能为某些仪器所接收。目前西方有些科学及哲学家,已经提出这个问题,认为未来的科学会研究远距离的思维通信。
如果远距离的思维通信可以实现,那么意识场的基态是否可以模拟出来的问题,值得研究。波动力学的创始人薛定谔认为:生命有机体是一个纯粹的原子系统,人只不过是按照自然定律控制“原子运动”的人。这个控制者又是谁?他认为是印度《吠陀奥义书》中所说的,梵我同一的大我。他又说:“这个大我,等于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永恒自我。这一点不是渎神的,而是代表对世界上事物最深刻的洞察。”这就涉及到人类自性问题。
意识是进化的产物,是人脑功能的反应。西方的科学家,如美国韦斯利等人认为:未来的机器可以代替人脑的信息加工,那就是电脑代替人的思维活动。今天的电脑已发展得很精密,在四分之一平方英寸的平板上,能装十万个晶体管。人脑约有一千亿个神经元,一个神经元相当于一个晶体管。未来的电脑也许能装到备一千亿个晶体管,那时的电脑,也许能模拟人脑的一些功能。不管最终能否达到这么高的水平,电脑模拟人脑的功能,肯定是未来科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虽然如此,有两个问题值得研究;未来的电脑功能总是有限的,人脑可以同时进行几种功能,人脑的功能有共同的模式,但还有不同的性能。未来的电脑可以模拟人脑的共性功能,至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无法模拟的。创造是无尽的,创造之外还有创造;人在创作的过程中,自己也不知道他的意识场下一步派生出什么新的内容。看来人脑潜在的功能,无论科学如何发达,都是无法完全模拟的,因为科学毕竟是有边的产物,科学的性质决定了自己的局限性。
与意识场有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不可见光的世界。目前的光学仪器,视觉系统功能很强的人,或定力很深的人,可以探视不可见的紫外光、X射线、宇宙射线,以及不可见的红外光、雷达波、电视波、无线电波。至于短波10-24与长波109,今天的光学仪器则无能为力。相信未来的光学会突破一些难关,发现新奇的世界。但不能完全突破,因为对于寂光世界,科学仪器是无法测到的,只有靠人脑的真空纯态来悟证。
(三)从实相般若与未来科学探索人类自性
根据上面的讨论,实相与科学虽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科学真理已向实相般若架起一座桥梁,那就是真空。当然科学上所谓的真空,是物理真空,所产生的粒子是有生灭的,实相上所谓的真空是自性真空,是无生灭的。有生灭位于无生灭之中,故科学离不开实相的框架;这也就涉及到今天科学家提出的“终极实体”。
未来科学肯定要继续深入到微观世界,探索宇宙与生命的奥秘。探索宇宙离不开粒子结构与物理真空;研究生命离不开意识结构与自性真空。粒子的波动与意识的活动可能都是真空起伏的产物。相对论发表后,有人设想,将来会有超相对论问世。到那时人可以坐超光速的火箭飞行,能看到宇宙,以及生命与意识在漫长演化过程中的一系列光波信号。
这种设想很难成为事实,未来的科学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根据进化规律,我们地球人这个生命的结构,看来已经定型,不可能适应超光速火箭的飞行。那么是否可以设计操纵超光速火箭的机器人,代替我们这样的人。这与能否制造出超光速的火箭是等同的。根据目前的宇宙生态物理学的知识可以设想:在未来在地球上或其他星球上,不可能找到耐超光速的材料与技术。故超光速的火箭及机器人,不可能制造出来。是否如此,当然可以讨论。
在近光速的系统中,其时空标度与地球上不同。这一理论在狭义相对论中已经证实,然而,人这个机体并不能乘坐近光速的火箭。所以相对论的时空理论,对于生命系统在技术要求上是无法实现的。
那么过去的时空事件,能否借用定力功深者的脑功能进行探测?定力功深者的意识场达到自性真空状态时,是否不受时空框架的约束?所有这些问题是值得今后的科学从理论上进行模拟论证的。今天的真空理论,初步可以模比实相般若的客观性,也许未来的科学真理,能进一步触及这一问题。
最后再讨论一下我们宇宙与人类生命的归宿问题。根据今天的科学研究可以推论到:我们的太阳终将变为红巨星,直径将为现在的250倍,那时我们的地球将被太阳吞食,整个太阳系会变成弥漫的星云;然后又开始一轮新的天体演化,再诞生新的生命。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指出:“我们将是遇难船只中的旅客,将要走向深渊;即使在临死的时刻,我们也应保持人类的尊严;那时也可能存在一些局部的安全小岛。”
当然,太阳变成红巨星是在遥远的未来,我们不必为此担忧。问题是我们为什么不像发展科学那样,来开展实相般若的研究;把意识场转化成一个“自性真空场”,去探测“寂光世界”是否也被红巨星吞食。
进化赋予我们每个人大约有一千亿个脑神经细胞,相当于我们银河系的星体数目,它的巨大能量在进化的道路上,只用了一点来发展了科学技术;这些派生物反过来在不同的程度上,却又禁闭了这股巨大的能量。在遥远的未来,这个巨系统将随遇难的船只一道沉沦;这也是进化的使命。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为什么不解除这个巨系统的禁闭,去探测安全的寂光世界而反回自性呢?
爱因斯坦有一段话:“常听人说,科学家是蹩脚的哲学家,对于物理学家来说,让哲学家去作哲学推理,又有什么不对呢?……在寻求新的基础时,物理学家必须在自己的思想上,尽力弄清楚他们使用的概念,究竟有多少根据,有多大的必要性。”
维纳是美国著名的数学家,想到机械电气系统可以自己调节,能够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因而建立了控制论。由此他又想到生命系统的自我调节问题,于是研究生物控制论。他关心人类社会的正向发展,生命优质化的问题。他相信无限宇宙中的“安全小岛”;即使在未来,我们的地球被吞没,人类的尊严应该保持下来。试想人类的真正尊严是什么?从终极实体来看,可能是自性。
人类飞登月球,与控制论的利用密切相关。古代很多养生家及开悟的大德,在修持过程中,可能也是自觉不自觉地符合量子生物控制论的原理,逐渐调节自己的意识场,终究达到识浪平息的稳定状态,悟证了实相般若,从而展现了自己的本性。意识场能自我调节的理论,涉及到未来科学,实相般若的悟证是对古人实践的检验;二者结合有利于研究人类自性开显。由此可以推测,今天科学家提出的终极实体,实际上涉及到人类自性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