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篇 光明定真空观
(在第二次全国密宗与生命科学讨论会上书面发言,1991年9月)
密宗光明定是悟证心物本源的重要功法,它的理论基础是真空观;真空理论也为今天的物理学所研究,只是为了探测宇宙与粒子的来源。尽管密宗与物理学的出发点不同,研究的方法也不一样,但却都以真空理论为基础,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大问题。本文只借用真空观来说明光明定的功法与意义。
(一)真空观
真空观为华严三观之首。什么是真空?粗浅地讲,真空就是非空之空,今天的物理学也指出,真空并非一无所有。不过华严三观早已将心物二者统一起来,研究它们的共性,物理学只开始借用真空理论,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真空观认为:宇宙万有,形形色色,不论是事物变化或是意识波动,都无自性,而是以空为性,皆属平等。另一方面,从光明定来说,在修定中所体验的自性光明,也是空而不空的实证;不过这与物理学中的真空波或真空能在性质上完全不同。修光明定,首先须从理论上认识到:定中光明来自真心,非从外得。所谓真心就是真实不妄之心,换句话说就是一种纯净光明之心,现以宇宙自然真空模比如下。
(1)真空无边无际,真心无碍无系。既是宇宙自然真空,那就旷达无边;无边则无外,无外也就无外物所依。同样真心无罣无碍,无外无内,坦坦荡荡,超越时空。通常我们为什么体验不到这种境界呢?因为长期以来不断的意识波浪,一层一层地把它覆盖起来。近几年来,意识状态已为一些西方科学家所重视,开始进行研究,认为意识可能是脑细胞系统内的真空态受激发所反应的一种信息波。如果长期实践光明定,排除一切干扰,则脑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意识波浪平息,可以体验到真心是一种超然的无限状态。
(2)真空清澈无物,真心纯净无念。既是真空,它本身就不含任何微尘,彻底清净。虽然宇宙自然真空,有很多星系、物质充塞其中,但它并未改变原来的性质。同样,识浪的波动虽然掩盖了真心,但真心并未改变本来面目。通常我们在入定过程中,心境不能平静,那是意识的波动,可以看作妄心,不是真心。当定力很深时,识浪平息,就会感受到真心纯净。
(3)真空光明无限,真心寂照无边。宇宙万有未生之前的世界可能是广阔无限的真空。既然无限无边,那就永远敞开而不封闭。这就象征寂光恒照,也就是“自性光明”的体现。同样真心灵明洞彻,湛寂常恒,无质无碍,无垢无漏。这种常寂“光能”是寂照同时,空明双运;长期修光明定的行者常觉心光朗耀,就是真心寂照的实证。
(4)真空创造万有,真心统摄万法。现代科学指出:一切物质世界,包括人体在内,都由精细粒子组成。最终也许会认识到:这些粒子都来自真空。由此可以推论到:宇宙与生命都来自真空。但万有形成之后,真空并不减少;万有毁灭之后,真空也不增多。同样真心既是寂而能照,则无空不照,无时不照,无物不照。例如很多古德平时精诚内省,到时心华灿发,包罗万象,从而说法无碍,立论宏深。
上面借用物理学中的真空理论,对宇宙自然真空与自我真心的属性,作了一些探索。前两条是从内涵无物,外延无边来说明它们的空性;后两条是从自性光明,寂照万象来说明它们的不空性。“空而不空”意味着“寂而恒照”;“有而不有”意味着“照而恒寂”。故真空观为光明定提供了理论根据与修证方法。反过来,在光明定中又能悟证到空而不空、有而不有的实相。
(二)光明定
要真正认知真心是自性光明,必须从实践上猛下工夫。这方面的功法很多,本文只讨论光明定。无数经验证明:如能平息识浪,久之就能自感心光朗耀,智能增长。为此,提出以下看法。
首先要有正见。了解到本无一法,亦无胜谛;光明定是无法之法、无径之径。深信自性具有光明,而不追求光明;真心本来清净,只因妄心污染。认识到能空则能明,能明则能照;这不是思辨,而是悟性;也就是大智的开发,自性的体现。
其次认真修持三业。在行住坐卧中,始终让身心轻松坦荡,减少思量,淡化语言;关键在于创造条件让识浪自息,不是刻意去遏制杂念。对于当下一念是守非守,不即不离,不为外物所迁,不为内景所系。一旦念起,勿忘勿助;清醒寂照,令其自息。
第三注意内心三种感受。当识浪平息后,久之可以自觉源头活水,内心愉悦;心光朗耀,日丽中天;以及无思,无念,无影,无踪等状态。对于这些情况都不执著。若执愉悦,则易流于欲界;若执心光,则易流于色界;若执无念,则易流于无色界。古人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也可以看作是这三种感受被执著的一种反应。
《唯识论》指出:三界之内以识为主,三界之外以智为主。这里的智,意味着不生不灭的空明境界;这里的识,表示生灭无常的无明状态。因此,古往今来很多大德从真空观,修光明定,既不执著愉悦与烦恼,也不存想心光与无念,结果转识成智。下面从光明定来谈转八识成四智,与前面不同,但终极目标一样。
首先将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第六识主要是对自然、社会、生命三大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推理、论证,找出一些变化规律、构成科学技术;同时对这些现象,产生一些形象思维,构成文学艺术。但这两种思维只能对三大现象进行推理与描绘,不能直接悟证到现象的本体为空。当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时,可以直接悟证到宇宙万物来源于“无”。这与天体物理学家今天开始认为宇宙来源于真空的理论,有些相似之处。这就体现了“自性真空的洞察性”。
其次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生命机体在形成的过程中,需要从外界生态环境不断吸取物质、能量、信息,因而产生了我执与物执,形成了第七识。见到与己有关的外物,总得设法据为己有;以致人我之间逐渐失去平等关系,由竞争而侵略,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多问题。修持光明定,会觉悟到人我本来平等,人性本无差别;其所以有差别,是由于物欲、识浪所造成。从而可将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对人、对物,都是一视同仁。这就体现了“自性真空的平等性”。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平等性智显得特别重要。
第三,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生命机体在逐渐演化的过程中,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相继形成,并集中构成信息种子库,称为第八识。这个种子库随着基因世代遗传,延续了生命。当某一识浪兴起时,第八识中的染分种子立即响应。意识种子虽为进化产物,但它本性为空。修习光明定到功深阶段,不仅前面的七识转化,而且种子也会转化。识浪的种子既都转化,那就更显光明,像大圆镜一样,照见一切,这就是真正的大智,体现了“自性真空的圆明性”。
第四,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在上面三识转成三智的过程中,前五识也在随之而转,成为无碍五识,能照见人空、法空,但尚未达到应用自如、利人利物的大用阶段。如果继续用功,则无碍五识可以转为成人、成物、成全一切的大智,这就是成所作智,体现了“自性真空的全能性”。
(三)问题讨论
真空观是很多实践者不断修持、共同悟证的结果,其中关于空而不空的理论已开始为今天的物理学家所认识。科学将向前发展,如果继续探索生命与宇宙的起源问题,研究唯识论中的有关理论,是有现实意义的。这就联想到著名的物理学家海森柏格的论点:科学真理本身偏重物质性,不能代替人伦哲学;人类既要发展科学,也要讲求伦理,开发悟性。
人类自诞生以来,为了生存,开发了一些智能,创造了文化;但由于第七识的作用,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问题。为了提高人口素质,研习光明定可能是有益的。因为实践光明定,首先要求修持六度,从而转识成智,达到崇高境界。
探索真理的方法,不能专靠科学仪器;物理学上的测不准问题,到今天仍未解决,就是例子。21世纪是新的生命科学时代,意识问题将会提上研究的日程。为了探索这一根本问题,在开发新的科学技术的同时,研习光明定,开发悟性,弥补科学方法的一些局限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根据以上的讨论可知:研习光明定是见性的有效方法,因为定中光明就是自性体现。人在现实生活中,必须与外界交换能量,沟通信息,以致杂念重重,心境不定,这是很自然的。古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适当安排生活;虽然六尘映入六根,但不住于六识。在入定之前,反省日用中的过失;反省类似于控制论的反馈。反馈可使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呈现最佳功能;反省有利于心态平衡,呈现自性光明。事实证明:能定则能空,能空则能明。所以定中光明,既非虚妄,亦非幻觉。我们通常入定,由于意识场潜在有惯性作用,以致期望之心超越安详,竞躁之情胜过闲静,故长期入定,亦不感自性光明。显然,这是未达真空理体之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