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字学方面的考察

文字学方面的考察

时间:2023-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2.4 文字学方面的考察六朝以讫晚唐五代,是汉字俗体泛滥的高峰。但“隟”在东晋、南朝译经中未检索到。在互为异译的南、北本《大般涅槃经》中,北本用“隟”处,南本代之以“隙”。[1]若临终时,或值荒乱,刀兵竞起,帝王暴虐,怨家雠隟,之所侵逼。我们不敢妄断“隟”就是在北方应用的俗字,但将文字学的成果引入失译语料的鉴别,却是有必要深入的。

5.2.4 文字学方面的考察

六朝以讫晚唐五代,是汉字俗体泛滥的高峰(28)。汉魏六朝时期的译经,俗字比较多。每一个汉字都有它自己产生、演变或消亡的历史踪迹,俗字亦不例外,有它的时代性。张涌泉先生认为俗字的这种时代特征可以给我们提供敦煌写本书写年代方面的许多重要信息,如甦(蘇)、覔(覓)等都是北朝产生的俗字(29),如果敦煌写本中有这类俗字,那么其书写年代很有可能在北朝以后(30)

相对正字而言,俗字(31)的主要应用范围是在民间,又有一定的区域性。如果一俗字只见于此经而不见于它经,又不存在版本异文,这些俗字是可以提取出来作为区别性语料来考证佛典翻译地点的。如“隟”,为“隙”之俗字。《龙龛手镜·阜部》:“隟,隙之俗字也。”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十七《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音义“无隙”条:“下,卿逆反……论文作隟,俗字也。”(T54no2128p747a11)。“隟”可能是在北方三秦译经始见,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二十五:“问曰:云何观诸法实相?答曰:观知诸法,无有瑕隟,不可破不可坏是为实相。”(T25no1509 p170b16-18)又元魏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二十五:“若人持于七种之戒,不缺戒,不穿戒,不隟戒,坚固持戒,不可讥嫌。”(T17no721p143c13-14)

但“隟”在东晋、南朝译经中未检索到。在互为异译的南、北本《大般涅槃经》中,北本用“隟”处,南本代之以“隙”。

[1]若临终时,或值荒乱,刀兵竞起,帝王暴虐,怨家雠隟,之所侵逼。(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六,T12no374p399a27-28)

[2]或值荒乱,刀兵竞起,帝王暴虐,怨家雠隙,之所侵逼。(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六,T12no375p639c12-13)

我们不敢妄断“隟”就是在北方应用的俗字,但将文字学的成果引入失译语料的鉴别,却是有必要深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