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研究的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的方法
鉴于上述的研究问题和研究设想,本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四种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研究法。为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幸福思想,尤其是儒、道、佛三家的幸福思想有一个较为全面、翔实、深入的了解,本文对相关原著进行细致的研读与比照,力求以一种客观的视角,审视各家典籍,以幸福学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新的梳理,尝试找到新的研究点与脉络。
第二,定量分析法。鉴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博大精深,为了从博大深奥的理论中提炼出其精髓和精华,以便更集中地展示传统文化的幸福思想,本研究仅关注儒、道、佛三家主流思想,并分别以其经典著作《论语》《道德经》《心经》为理论基础,重点探析其中蕴含的幸福思想。
第三,抽象具象法。由于传统文化意蕴本身的深奥,加之先哲时杰对于《论语》《道德经》《心经》文本的译注亦是层出不穷,为了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出经典本身的意蕴,本研究基于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取众家之长,以幸福学为理论依据和契机,具体分析其中的幸福意蕴,探索其中的幸福思想,并从幸福学的角度给予一定的叙述、解释。
第四,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法。为了考察与验证传统文化幸福思想的价值与意义,本研究一方面回顾中国古代人的生活方式,试图验证在传统文化幸福思想指导下人们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结合新世纪、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揭示传统文化在其中所具有的幸福指南作用。
(二)创新之处
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从目前对于幸福问题和传统文化幸福思想的研究现状来看,学者们多从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进行解读,而未能从幸福学的角度进行阐释,故而未能真正揭示其真正的幸福内涵。本书另辟蹊径从幸福学角度,以幸福学理论为基础,深入探析其中的幸福理念,包括幸福取向和获取幸福的路径。
第二,研究内容的创新。就当前国内外对于传统文化幸福思想的研究状况来看,虽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来说较为丰厚,但学者们多侧重于宏观、整体的研究,或是从中观上研究某一流派的幸福思想,而对于某一流派经典著作的研究较为少见,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的经典著作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佛家的《心经》幸福思想的研究几乎为空白。鉴于此,本研究尝试以三本著作为文本或理论基础,深入剖析其中的幸福思想。
第三,观点的创新。21世纪,人类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心灵之间的不和谐状态或困境。从幸福学的角度看,当前人类面临的困境或危机,其实质是人类的幸福困境或幸福危机,或者说直接间接根源于幸福问题,更具体地说,就是由于人们没有真正弄清楚什么是幸福,怎么样才能获得幸福等一列关于幸福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人生智慧的关注和思考,是一种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心灵和谐的“和”文化。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实质就是通过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的和谐,促进人类的幸福最大化。因此我们认为,传统文化可以缓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幸福困境,指引人类走向幸福时代。
【注释】
[1][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荣震华、李金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43页。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3][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万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4]Shin D.C.Does Economic Grow th Improve the Human a lot?Some Empirical Evidence. In:David P. A.,Reder M.W.(eds.). Nations and Households in Economic Grow th:Essays in Honor of Moses Abramowitz.New York and London:Academic Press,1974.
[5]陈统奎、刘劭:《关注国民幸福指数——从GDP到GNH》,《审计文摘》2006年第2期,第79页。
[6]季羡林:《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东西方文化议论集》,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69页。
[7]季羡林:《再谈东方文化》,《东西方文化议论集》,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53页。
[8]季羡林:《东方文化集成总序》,《东西方文化议论集》,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9]陈立夫:《中国文化何以能救世界人类》,《天府新论》1994年第4期,第44—49页。
[10]转引自刘延东:《伟大的文化推进伟大的复兴》,《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3日。
[11][法]伏尔泰:《哲学辞典》,王燕生译,商务印务书馆1991年版,第369页。
[12]陈湘舸、杜敏:《幸福文化及其价值定位》,《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第61—66页。
[1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14]奚恺元、张国华、张岩:《从经济学到幸福学》,《上海管理科学》2003年第3期,第4—5、18页。
[15]梁德淳:《幸福学:一门待建的具有终极意义的新学科》,《上饶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第32—37页。
[16]陈湘舸、姚月红:《论幸福学在社会科学中的“母学”地位》,《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第1—5页。
[17]陈湘舸、王艺:《论经济学的“幸福革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11期,第32—36页。
[18]朱院利:《试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幸福学意义》,《福建论坛》2009年第4期,第71—73页。
[19]卢苓霞:《“幸福学”为决策指出新方向》,《经营与管理》2006年第2期,第43—44页。
[20]苗振国:《幸福学视角下的公共政策价值重塑》,《燕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45—48页。
[21]沈利华:《中国传统幸福观论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30—35页。
[22]刘绍斌:《至善、幸福、德行——亚里士多德与儒家幸福观比较》,《小说评论》2008年第5期,第144—145页。
[23]张刚:《儒家幸福论——读李煌明著〈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问题〉有感》,《哲学研究》2006年第4期,第9—10页。
[24]刘峰:《道家学派与斯多亚学派幸福观之比较》,《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第1期,第69—70页。
[25]王强:《安时处顺适性逍遥——庄子幸福观初探》,2009年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6]王建光:《佛教幸福观今论》,http://www.fjnet.comfjlw200808/t20080805_78684.htm。
[27]何保林:《中国人的幸福观与精神健康》,《理论月刊》2009年第6期,第35—37页。
[28]陈红岩:《孔子德性幸福观的缺失》,《天府新论》2009年第6期,第10—11页。
[29]陈湘舸、杜敏:《幸福文化及其价值定位》,《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第61—66页。
[30]王刚:《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2008年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1]穆艳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幸福观》,1997年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2][丹麦]尼尔斯・托马森:《不幸与幸福》,京不特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33][英]罗素:《幸福之路》,吴默朗、金剑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34][英]约翰・格雷:《人类幸福论》,张草纫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5][英]弗格森:《幸福的终结》,徐志跃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6][法]阿兰:《幸福散论》,施康强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37]Clark A.E.,Oswald A. J.A Simple Statistical Method for Measuring How Life Events Affect Happines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 iology,2002,31(6):1139-1144.
[38]Vitrano C.The Structure of Happiness.Ph.D,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2006.
[39]Dentsoras D.Virtue,Know ledge,and Happiness:Stoic Moral Theory and Its Socratic and Platonic Antecedents.Ph.D,Princeton University,2006.
[40]Luo L.Understanding Happiness:A Look into the Chinese Folk Psychology.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1,2(4):407-432.
[41][德]鲍吾刚、韩雪临:《中国人的幸福观》,严蓓雯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