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墨子与易学辩证法

墨子与易学辩证法

时间:2023-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 墨子与易学辩证法墨子的生卒年代及他的出生地,古史没有一个确切的记载,后人说法很多,也很难确切断定。由于他的主张获得了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大多数人的拥护,墨子学说很快就成为与儒学并驾齐驱的“显学”。墨子学先王之道,受孔子之术,必与易学密切相关。其实,儒、墨两家于易学各有创发、互有影响。

第四章 墨子与易学辩证法

墨子的生卒年代及他的出生地,古史没有一个确切的记载,后人说法很多,也很难确切断定。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史记》中,也没有他的传记,仅在《孟子荀卿列传》之后,附了几句话,说道:“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春秋战国之交是中国古代社会激烈变动的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水岭就在这一时期。确定墨子的生卒年及其故里,对于了解墨子生活的时代背景、条件和对其进行历史评价是一个重要依据。

大致来说,墨子生于孔子卒后十多年,卒于孟子生前几年。墨子的生平在孔、孟之间。清人孙诒让在《墨子年表》中,考定墨子出生于前468年(周定王元年或鲁哀公二十七年),卒年为公元前378年,享年90岁,与孔子享年73岁,孟子84岁,都可谓长寿。

关于墨子的故里,说法亦不一,有说宋国人、楚国人、鲁国人,也有说是印度人、阿拉伯人,但多数研究者则确定是鲁国人。据高诱在《吕氏春秋·慎大览》注中说:“墨子名翟,鲁人也。”《吕氏春秋·情欲篇》说:“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于鲁,墨子学焉。”这是说,墨子是鲁国人,年轻时在鲁国,跟史角的后人学习过。《淮南子·修务篇》说:“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惮之,自鲁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证明墨子自从鲁出发远行说非攻。《墨子》书中记叙的墨子活动,也多以鲁国为中心。如《墨子·贵义》篇中说:“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墨子·鲁问》篇中说,越王“迎子墨子于鲁”。墨子为鲁人似无可疑。墨子的先人墨夷氏曾在宋国为官,墨子出生于鲁时,已沦为平民,曾从事过木工,被当时贵族社会视为“贱人”、“鄙人”。

考证墨子为鲁人的意义,在于更可了解墨子近儒脱儒之造士过程。鲁是周公之邦,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资源极其丰沛,文化相对发达。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来鲁请观周乐,《诗》之风、雅、颂及乐舞兼备。又《左传·昭公二年》记载,晋国上卿使鲁,“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叹息“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墨子年轻时就是从鲁儒那里开始学习先王与圣人之道的。《淮南子·要略训》曰:“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主术训》亦曰:“孔墨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墨子书中也广泛引用《诗》、《书》、《春秋》,可证墨子确实学习过“儒者之业”,有些观点与儒家相同。

但是,墨子是木工出身的劳动者,劳动给予他讲求实际的习惯,这种习惯同儒家脱离实际的空谈与琐碎的礼教格格不入。所以他从近儒到脱儒,跳出了儒家范围,别成学派。如《淮南子·要略训》所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这里的“背周道”就是背弃儒家之道的周礼,“用夏政”就是采用传说中的先王夏禹之道。

墨子学先王之道,目的为治国平天下,遍利天下之民。他兼学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而以夏禹为重点。大禹生活在原始社会的末期,他的任职是由氏族联盟选举的,当初任务是领导大家治理危害民众生存的洪水泛滥。大禹受命以后,“亲操耒耜”,“湮洪水,决江河”,“沐湛雨,栉疾风”,“日夜不休”,多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弄得“腓无胈,胫无毛”,形劳天下如此。墨子提倡的就是这种夏政,这种克勤克俭,务为万民兴利除害的精神,心大禹之心,行大禹之行,学大禹之学,志大禹之志,不如是,则所谓“非禹之道,不足为墨”者也。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节用等十种理论,与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的周礼是大不相同的。由于他的主张获得了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大多数人的拥护,墨子学说很快就成为与儒学并驾齐驱的“显学”。

先王道术,实以伏羲创八卦后的易道为主导,六艺之学亦以易学为先源。墨子学先王之道,受孔子之术,必与易学密切相关。如大禹治水,用“疏”不用“堵”,即与易术有关。《墨子·耕柱》篇载:“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雉乙卜于白若之龟,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上乡!’乙又言兆之由曰:‘飨矣!逢逢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东,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由此可知,墨子亦曾研习夏之《连山易》。当然,墨子之思想并非纯尚夏禹,如上所说,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圣哲均为墨子之崇尚对象,《墨子》书中亦多有论及。就以“受孔子之术”来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于易术多有创见,墨子必受其影响,且亦有所发明。其实,儒、墨两家于易学各有创发、互有影响。

《汉书·艺文志》言曰:“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述逢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舍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志,虽有长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又言:“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源。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

在班固《汉志》看来,《易》为六经之源,而六经又是诸子之源,以此而言,诸子之学盖出于《易》。那么,作为“诸子九家”之一的“墨家者流”,其学术必与《易》有关,且各家之易学观互有影响。

这里,牵涉到《易传》的作者问题,也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易传》十翼为孔子及其后学所作;也有认为是先秦道家学派所作;也有认为先秦儒、道、墨、名、阴阳诸家于《易传》都有参与与影响。作为当时两“显学”之一的墨家,必然亦于《易传》互有影响。

例如,墨子及其后学的“时空”观、天地论,对于文饰《乾》、《坤》两卦的《易·文言传》的影响。《墨子·辞过》言:“凡回于天地之间,包于四海之内,天壤之情,阴阳之和,莫不有也,虽至圣不能更也。何以知其然?圣人有传:天地也,则曰上下;四时也,则曰阴阳;人情也,则曰男女;禽兽也,则曰牝牡雌雄也。真天壤之情,虽有先王不能更也。”这与《易·系辞上》所概括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相同。而《易传》之天地、四时、上下、阴阳、男女等范畴均与《墨子》有关。如“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天地纟因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系辞》);等等。可以看出,《易传》之基本范畴与《墨子》之说都互有影响。

再如,《易传》吸收了墨家学说中的功利思想。《墨子》言:“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下》)《易·说卦传》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把仁与义统一起来。《易·系辞传》说“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义利兼顾,把义与利统一起来。《易传》还以《墨子》的“丝麻布绢,以为民衣”、“耕稼树艺,以为民食”、“作为舟车,以便民事”(《墨子·辞过》)及“车之利”、“舟之利”、“宫室之利”、“兵之利”(《墨子·节用上》)等为据,举出了许多卦象,论述了《易经》“观象制器”,以便民利的思想。

再次,《易传》亦吸收了《墨子》之“以往知来”、“以见知隐”、“察类明故”的思想。《墨子》曰:“是故子墨子曰:‘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谋若此可得而知矣。’”(《墨子·非攻中》)又言:“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墨子·非攻下》)正是在《墨子》的启示下,《易传》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如言:“夫《易》,彰往而察来,显微而阐幽。”“《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易·系辞》)又以《观》、《咸》、《恒》、《萃》等卦的《彖传》说明此理。由此可以看出,《易传》从全方位角度发展了《墨子》的认识论思想。

在古希腊,有一位比墨子早出生七八十年的名叫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家,他认为万物都是对立的统一,事物的运动根源是对立的斗争。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对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他是“古代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毛泽东在延安时看了陈伯达写的《墨子哲学思想》,认为墨子是中国的赫拉克利特。是的,墨子的辩证的哲学思想确是丰富的。墨子论著中关于阴与阳、公与私、义与利、知与行、名与实、同与异、正与偏、大故与小故等哲学范畴的探讨都含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

我们试从对儒、墨、道诸家哲学思想的互相影响及其异同的比较中,从《墨子》有关论述对《易传》的影响分析中,再从《易》、《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总体综合考察中,概括出墨子及其后学在易学辩证法方面的几点突出成就及其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