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评析有关道德的几种解释

评析有关道德的几种解释

时间:2023-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评析有关道德的几种解释在开始对道德的本质和起源进行揭秘之前,还是应该先了解一下前人的说法。其二是先天论,认为道德源于人先天的、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或道德情感,而道德就是这种先天心理因素的观念性表达。

第一节 评析有关道德的几种解释

在开始对道德的本质和起源进行揭秘之前,还是应该先了解一下前人的说法。如果前人的说法已经可以令我们满意,就不必再进行无谓的重复探索。

一、以往有关道德起源的各种解说

在人类的伦理思想史上,有关道德的起源和本质的具体说法可谓五花八门,不过最终可以归结为以下五种。

其一是神意论,认为道德来自于神,道德就是神的旨意。神意论通常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神创说,宣称人世间的道德是由神(如上帝、真主、佛祖等)直接制定的,并由神或神的使者传至人世,而人只有按照神的旨意行事,遵奉神制定的道德,才能得到神的关照或救赎,最终获得来世幸福,进入无痛苦、无罪恶的天堂或极乐世界。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即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对道德所作的解释,都属于典型的神创说。二是神启说,认为道德是人得到神或有神性东西的启示而制定出来的,道德是人对神意的表达。如中国传统文化所说的“天”,就是一种神或神性之物,它的意旨能被圣人、圣王等特殊人物感知、领悟,并由他们制定为人间道德。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就是如此:“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2)宋儒周敦颐也说:“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3)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同样有神启说的思想,在他们看来,灵魂中的善和生活中的道德均来源于神谕或神的启示,人们可以通过反省和回忆去发掘它们。

其二是先天论,认为道德源于人先天的、与生俱来的道德意识或道德情感,而道德就是这种先天心理因素的观念性表达。在中国,《诗经》有“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的说法。(4)孔子自诩“天生德于予”,所以身负道德教化之责,上受天命,代天行道。孟子的“四端说”更是道德先天论的典型代表。所谓“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而“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5),“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6)。在西方,卢梭关于人先天具有善的冲动,康德关于人有与生俱来的“善良意志”等思想,亦有道德先天论的色彩。

其三是本性引生论,认为道德是从人的自然本性引发出来的,而道德就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适应。本性引生论主要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观点,是在对基督教神意论伦理学的颠覆中提出来的,它从具有物理感受性的人本身出发,把趋乐避苦、自爱自保视之为人的本性,把由这种本性所决定的追求个人快乐或利益的行为视为道德产生的根据。爱尔维修认为:“以人体的感受性为基础的自爱,是人人共有的,不管人们的教育有多么不同,这种情感在他们身上是永远一样的,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人们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爱自己甚于爱别人的。”(7)既然如此,追求快乐或个人利益就是人的本性。但追求快乐离不开他人,追求个人利益必须在社会中进行,为了使他人有助于自己利益的实现,就同时也应给他人以利益,为了不使他人追求快乐的行为损害自己,自己也不应在追求快乐中伤害他人。于是,人与人之间需要同情、友善、相爱、互助,公共利益成为高于个人利益的最高利益,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结合就成为个人的道德义务,而美德就是追求共同幸福的欲望。总之,道德起源于功利,“如果爱美德没有利益可得,那就绝没有美德”(8)。中国先秦思想家荀子的理论其实也属本性引生论,他认为“好利而恶害”的人性是“天之就也”,而道德就起源于人的好利之欲。“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9)这就是说,人生而有之的物质欲求是不知足的,但社会物质财富却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了有限之物与无限之欲的冲突,由此必然导致战乱不止,造成财富穷竭。于是就有圣人出来通过制定礼义道德的方式分配财富,从而避免争乱。

其四是动物本能论,它是从人与动物的关系解释道德的产生,认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本能即合群性,而道德就是这种合群性在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这种观点多以达尔文进化论为依据,认为群居动物都有合群性的社会本能,人这种群居动物既然是从动物进化而来,人的道德必然就是人身上动物社会本能的自然延续。达尔文本人可谓这种观点的创始人,他认为“道德感起源于:第一,社会本能的持续和恒久存在;第二,人类懂得同群人的称赞和非难;第三,人类心理官能的高度活动以及对过去的印象鲜明”(10)

其五是社会关系决定论,这是苏联和我国的伦理学界的主流观点。该观点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认为道德的起源是由以劳动关系即物质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决定的,而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就是对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为适应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劳动决定了所有社会关系的发展,并通过社会关系决定了道德的起源。”(11)所以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当社会关系发生变化时,道德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恩格斯的两段话常被持这种观点的人引为直接理论依据:“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12)

二、对以往解说的评析

以上五种有关道德的起源与本质的不同解释,哪种是可以被我们采纳的?细察之下,发现均难服人。

神意论没有什么理论论证,也缺乏事实根据,基本上是个神话。但客观说,这套叙述虚无缥缈之物的神秘化说法也不容易被理论和经验证伪,是故它属于信仰问题,全靠信仰支撑,“信则灵,不信则不灵”。不过稍作思考,我们还是可以认定它多半属于不可信的东西,因为不仅各种宗教的经典及教义中内含许多不能自圆其说的说法让人生疑,而且各种神意论都只信奉自己的神并排斥其他神之事实也说明,面对众多宗教和神意论,若相信,也只能是仅相信其中的一种,而其余则均不可信,但究竟最后该信其中哪一种,却又成了根本无法证明之事。

先天论明显经不起检验,这可从多起有关兽孩的案例中获知。1920年,美国牧师辛格在印度发现两个裸体女性“狼孩”,小的5岁,不久后死去;大的约9岁,取名卡玛拉。这两个“狼孩”从狼窝里被救出来的时候,行为习惯和狼一样,白天睡觉,夜晚嚎叫,爬着走路,用手抓食,不肯穿衣,怕水,怕火,从不洗澡,不仅丝毫没有仁义礼智“四端”或善良意志之类,而且也没有起码的羞耻之心。这就说明,道德不可能是人生而有之的。

动物本能论的失误是高估了动物的所谓社会本能。不错,道德的产生离不开群体、社会,而动物也确实有合群性和群居生活的共同习惯,但各种群居动物千万年来也未形成道德,也不知何谓羞耻、何谓荣辱的事实表明,仅凭动物的社会本能或合群性是说明不了道德的起源的,这就像我们不能因为人类离不开空气就把空气作为人类的起源一样。

本性引生论从人本身出发解释道德起源的路向是对的,也较以上几种解释更为接近事情真相,只是显得粗糙。其一是对道德起源的解释不该仅拘泥于人的自然本性而忽视更重要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本质;其二是该观点的理论构造缺乏史实依据,凭空假想、假说的成分太多。黑格尔批评得对:“如果感觉愉快和不愉快可以作为人衡量正义、善良、真理的标准,可以作为衡量什么应当是人生的目的的标准,那么,真正说来,道德学就被取消,或者说,道德的原则事实上也就成了一个不道德的原则了:——我们相信,如果这样,一切任意妄为都将可以通行无阻。”(13)

社会关系决定论则有简单套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倾向。因为社会关系决定论没有具体阐明道德究竟是怎么从社会关系中产生出来的细节与过程。有人就会有社会关系,可道德这种社会意识为何非要等到社会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出现?同时,社会关系决定论也没有阐明人们究竟是如何从社会关系中形成道德规范和获得道德观念的,更没有提到人在这个社会关系决定道德意识的过程中的作用,结果道德的发生与演变似乎成了一个与人本身无关的事情,只是一种单纯的社会结构或社会范畴的必然运动。可是,如果道德的起源和演变就是社会关系直接决定的,就是一种必然性的社会发展过程,那么,人的社会主体性和历史主动性在这个领域就无从展现,而人类所有的所谓道德建设活动也将由此而统统成为多余之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