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渠道与方法

渠道与方法

时间:2023-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道德教育的要点、渠道与方法开展道德教育,不仅要了解道德教育的地位,明确道德教育的使命,还要注意掌握道德教育的要点、渠道与方法。个人符合道德要求的恒常行为方式,可谓道德习惯。道德智慧,是最高等级的道德理性,要想为受教育者具有,只能通过让受教育者接受伦理学基本理论的教导和训练而开启。人欲终生追求的至善与完美人格可谓道德理想。

第二节 道德教育的要点、渠道与方法

开展道德教育,不仅要了解道德教育的地位,明确道德教育的使命,还要注意掌握道德教育的要点、渠道与方法。

一、道德教育的要点

对人的教育千头万绪,属于复杂工作,教育者要善于通过抓要点。道德教育自然也是如此,其要点大致有六。

第一是培养道德习惯。个人符合道德要求的恒常行为方式,可谓道德习惯。道德习惯一旦形成,个人就会把遵从道德变成一种自动的下意识的行为。而没有道德习惯的人就往往不会这么容易地遵从道德。因而有无道德习惯大不相同。对个人道德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小就开始,也需要从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情开始。虽然儿童并不能真正理解每一条让他遵守的道德规范,但由于儿童都愿意模仿大人,这就使得教育者可以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来让儿童形成道德习惯。对已有初步理解能力的儿童,教育者还可以通过说明哪种行为是错的、哪种行为是对的方式,以及做错了要受批评、做对了会受表扬的方式,让儿童接受其中对的即道德的行为方式,并逐渐将其变成自己的习惯。

第二是提高道德认识。对道德的了解,可谓道德认识。在道德教育中,提高道德认识的必要性体现为,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道德比在不理解的基础上接受道德显然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平。道德认识既包括对道德规范的种类与含义的了解,也包括对为什么要有这些道德规范的了解。因而提高道德认识也有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的向度。从广度说,道德教育者要设法让受教育者在整体上了解存在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道德规范;从深度说,道德教育者要向受教育者阐明设立这些道德规范的道理与意义。

第三是陶冶道德情感。简单地讲,含有道德意蕴的情感,可谓道德情感。对道德的认识虽然可以让人知道在何种情况下需要遵从何种道德规范及其意义所在,但还是不能保证人们一定会按道德规范的要求去做。事实表明,没有炽热的道德情感为动力,就不可能有对善和正义的热烈追求,也不可能在任何需要的时候都能发动道德行为。康德承认,对一个上门为穷人募捐的人他也许会拒绝,而在外看到路边的乞讨者他则会施舍。这其中的缘由就在于后者触动了他的同情心。正因为道德情感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18世纪德国大文豪歌德曾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和热爱,一切功能不论多么坚强多么敏锐,都是枉然的。爱因斯坦也认为,热情,像熊熊的火焰,是一切的原动力,有了伟大的热情,才有伟大的行动。热情远远超过责任感。(21)道德情感是非理性的东西,对它的陶冶,单凭说理无济于事,只能用情感去唤醒。具体说来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用道德事迹、道德案例、道德故事去打动受教育者,以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是非善恶感;另一方面是用对他们的同情与关爱去唤醒他们对同类的同情与关爱。

第四是锤炼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在履行道德义务时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也是道德人格形成的关键。虽然道德情感能快速启动道德行为,但也存在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来得快,去得也快,难以持久。武汉有个叫刘敦宽的“回头浪子”去南京学了制作彩色豆腐的技术,想自食其力开豆腐店却缺少启动资金。他的事经《楚天都市报》披露,激起23位热心人士表态支持,但不久大都打了退堂鼓。他们说:“当时看了报道后确实很感动,但过了一段时间后热情就淡下来了。”最后仅剩下一位支持者拿出2万元资金与其合作。与之相反,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就能够万苦不辞,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地为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而奋斗。用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的话说就是:“历乎无穷之险阻而皆不丧其所依”(22),“泊然于生死存亡而不失其度”(23),“而介然以其坚贞之志,与日月争光”(24)。这就说明在遵从道德方面,光有道德情感也不行,有道德情感的人还要同时有坚韧的道德意志,才能将对道德规范的遵从贯彻到底。道德意志也不是靠说理就能让受教育者具有的,而是要靠实践中的亲身历练。因而有意识地让受教育者到恶劣环境中生存,过艰苦生活和完成艰难任务之类,就成为锤炼道德意志的最为有效的方式。

第五是开启道德智慧。道德智慧可以理解为在复杂的情况下仍能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的能力。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道德智慧的人能判断出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实施一种行为才是正确的。在人的现实生活中,有时会遇到一些牵扯因素较多的复杂而令人困惑的道德判断问题,对这些问题或者是找不到合适的现成道德规范加以套用,或者是发现可以适用的道德规范不止一个且相互冲突,这就致使我们的道德判断及道德选择不总是那么一目了然。在这种时刻,只有道德智慧才能帮助我们理出头绪,走出困局。道德智慧,是最高等级的道德理性,要想为受教育者具有,只能通过让受教育者接受伦理学基本理论的教导和训练而开启。

第六是确立道德理想。人欲终生追求的至善与完美人格可谓道德理想。一个人一旦确立起自己的道德理想,不仅可使自己一生的道德实践活动都始终有明确的方向与坐标,而且也能使自己的所有道德实践活动都与其自我实现成为相互统一的同一个过程。道德理想属于人的终极关怀问题,需用理论思维加以把握。因而教育者在帮助受教育者确立道德理想的时候,光有对正确道德理想的反复推荐与提倡是不够的,还要特别注意对该理想的意义与优越性进行透彻的理论诠释。如此才能让人愿意接受它。

如果上述道德教育的六个要点是完整而到位的,就能让那些自己有向善之意的受教育者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高度的道德自律或发达的良心。因为无论什么程度的道德信念、道德自律或良心,都是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智慧和道德理想的集成。既然道德信念、道德自律与良心都是同样的集成物,那么这三者实际上也就是对一个东西的不同说法而已。所以我们可以说,有道德信念的人必有良心,必会道德自律;会道德自律的人必有道德信念或良心;有良心的人必有道德信念,必会道德自律。

由于个人从小就能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习惯,接着他可以有对道德规范的追问与理解,进而会产生维护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最后会有自己的道德智慧和道德理想,可知上述道德教育的六个要点与个人道德成长的逻辑基本吻合。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六个要点也可以被看做是道德教育循序渐进的六个环节。不过需要注意,这六个环节只是对道德进程的大致描述,而不是对道德教育进程的绝对限定。换言之,其中的每个环节反映的只是道德教育在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而不是道德教育在不同阶段的唯一工作。实际上,在人生的绝大部分时期,道德教育的诸要点都是可以同时实施、反复实施的,即便是在培养儿童道德习惯的早期道德教育阶段,也至少可以同时有对道德知识的传授和对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培养。

二、道德教育的渠道

道德教育对人的影响不能凭空展开,而是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业所教育、社会教育与传媒教育这五条渠道实现的。

1.家庭教育

如果不出意外,每个人最初都生活在家庭中,这使家庭成为实施道德教育的第一场所和第一渠道,家庭道德教育也由此成为最早开始的道德教育。在家庭中,家长或父母是道德教育的实施者,子女则是受教育者。

家庭道德教育在整个道德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作为最早开始的道德教育,客观上起着为人的道德品质打基础的作用,并能让人自然产生“先入为主”、“第一印象”的效果。这个效果就像“白纸作画,画上容易再改难”。既然家庭道德教育是打基础的,就应尽早开始。经验表明,父母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可以从子女懵懵懂懂的时候就开始进行。由于这个时期的子女还年幼无知,智力不高,这就决定了家庭道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设法让子女养成适应日常生活的道德习惯。对于这些道理,中国古人已有认识。“训子须从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学》初。”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一书中更是有深刻的说明: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启蒙师长,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未来。家庭道德教育应及早实施,越早越好。他说,教子当及婴稚,在孩子能够“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使他们动静、举止有序,“使为则为,使止则止”,这样,“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相反,要是不趁子女幼小而施加教诲,到了“习惯如自然”、“骄慢已习,方复制之”,那就晚了。这时父母再怒而禁之,只能增加彼此怨恨,造成情绪对立。所以少而不教,“逮于成长,终为败德”。西方19世纪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齐也指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的场所是家庭,孩子对母亲的爱,进而发展到对兄弟姐妹、邻人的爱,这就是道德的自我发展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由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自然关系所揭开的。(25)

在家庭中,绝大多数子女起初总会视父母为偶像与权威并听从于父母,这就说明,如果子女的品德不好,只能怪父母没有尽到责任,没有做好榜样。所以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同时这个事实也告诉我们,父母的言传身教、尤其是以身示范,将是家庭道德教育培养子女道德习惯的最为主要也最为有效的方法。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深谙此理,他在《教育漫话》中反对父母亲用权力或命令去制服儿童,指出教导儿童“最简单、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要想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与其依从规则,不如依从榜样”,可以说“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样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理”(26)。孔子的弟子曾参杀猪教子,取信于儿的理由也与之相似。他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小,什么也不懂,只会学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训。今天父母说话不算数,骗了孩子,就是在教孩子讲假话。再说,父母骗了孩子,孩子会觉得父母的话不可靠,以后对他再进行教育,他就不容易相信了。这样做,对家教是很不利的。

2.学校教育

学校是道德教育的第二条渠道,也是个人一生中接受道德教育的第二个驿站。走进校门的儿童开始成为接受学校教育的学生,而施教者则是学校里的教师。

学校教育是最有组织、计划、步骤的全面性教育,向学生灌输的是标准化、系统化的知识,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学校教育中的道德教育自然也是如此。

与家庭道德教育侧重道德习惯的培养不同,学校道德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特点表明,它是对人的全面道德塑造。因而其教育内容既有对道德知识的传授和对道德根据的讲解,同时也有对道德情感的熏陶、对道德意志的锤炼、对道德智慧的开启和对道德理想的树立。在教育形式上,如果说家庭道德教育是以身教为主,以言教为辅,那么学校道德教育则是以言教为主,以身教为辅。

学校道德教育的“言教”,是广义言教,大致包括言传、训导、矫正、巩固四个环节。言传是指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解释社会推行的各种道德规范,讲解为什么要遵守道德规范和培养优秀道德品质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并向学生推荐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训导即是把讲授的道德知识同人的现实状况联系起来,要求学生逐渐落实到行动上、生活中,并用检查、督促、批评与表扬等方式帮助学生将其变成恒常的行为方式。矫正是及时指出学生品质、人格和行为习惯上的缺点、弱点和毛病,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找出纠正的途径与方法。巩固是指通过反复的训导、矫正来加固已经取得的所有教育成果,以使学生确立起坚定不移的道德信念。(27)

3.业所教育

业所即人们从事职业工作的场所,是个人施展自身才能与人生抱负的主要舞台。业所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第三条渠道,也是个人一生中接受道德教育的第三个驿站。

在业所中,个人所受到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适应职业生活要求的职业道德教育。传统社会的业所道德教育的自发性多于自觉性,主要是以师父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现代社会的业所道德教育的自觉性大为增强,业所管理者成为业所道德教育的主导,不仅以师带徒的教育方式还在延续,而且也有了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类似学校教育的方式。新人上岗前的专门职业道德训练,更是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做法。现代业所道德教育在内容上也远比以往丰富,除了有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讲解与训练之外,还有对业所社会责任、业所社会形象、业所文化、业所精神和业所价值理念的宣扬。

4.社会教育

个人走出家门以后,在进入学校和业所的同时,也进入了社会。社会不是人生的驿站,而是人终生的生存环境。所以社会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第四条渠道,与家庭、学校、业所的教育不同,已不是对个人的驿站式教育,而是对个人的终生教育。社会教育同时还是最普遍的公共教育,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其中的受教育者,社会教育的主导者则是整个社会的管理者。

社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向大众传授主流道德文化,因为这种传授是由社会最高权力、最高权威主导的,所以往往也会对其他渠道进行的道德教育具有统领和支配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由社会最高层管理者主导的主流道德文化传授,一般都采用这三种方式进行:一是命令各级地方政府及基础组织担当教育职责,负责对各自辖区内的大众进行主流道德文化的宣传教育;二是通过制订全民道德教育纲要之类,规定或促使学校、业所、社区甚至家庭也担当起向内部成员传授主流道德文化的任务;三是借助各种由社会管理者自己掌握的社会舆论工具,直接向社会大众传播主流道德文化。

5.传媒教育

传媒是能传递信息的载体,而能向大众传递信息、产生影响的载体则为大众传媒。可称之为大众传媒的东西很多,从传统社会即有的街头宣传栏、户外广告和报纸、杂志、书籍,到现代社会出现的广播、电影、电视和唱片、磁带、光盘等各种音像制品,再到20世纪末才问世的网络,均是不同形态的大众传媒。由于所有形态的大众传媒都可以被用来传递教育信息,这就使之具有教育功能,同时也使之成为道德教育可以凭依的第五条渠道。

除网络之外的所有大众传媒都与其他的道德教育渠道不同,它们均不是人生活的什么场所,而仅仅是人用于传递信息的工具。唯有网络这种最新的大众传媒突破了这种局限,既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人生活的一个场所,尽管这个场所被并不十分恰当地说成是所谓的“虚拟世界”。

网络对大众传媒的贡献还不止于此。在网络时代之前,所有传媒都是单向传递信息的,负责传媒道德教育信息的传递者只是掌控大众传媒的政府、社会组织及各类传媒人,普通大众则是单纯的受教育者。网络的诞生改变了这种状况。网络的信息传递是双向互动的,在网络世界,每个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既是道德教育的实施者,也是道德教育的受施者。

不论是网络这个双向度的大众传媒,还是单向度的大众传媒,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发布者或道德教育者多元化的情况,由于多元化的道德教育者之间注定会存在观点不一、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这就致使大众传媒在实际运作中既可能传递主流道德文化,也可能传递非主流道德文化;既可能给人们以正面的道德影响,也可能给人们以负面的道德影响。于是,如何除弊兴利就成为传媒道德教育的一大课题。

三、道德教育的方法

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很多,难以一一列举,不过还是可以给它们归并梳理为以下五类。

一是言语说教。言语说教是一种最基本也最常见的教育方法,它是指用语言文字教导受教育者。言语说教首先要做的是:灌输道德知识,使受教育者明白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这个工作主要包括宣传道德规范和说明其中道理这两个层次的内容。在实际运用中,宣传规范与说明道理均不可偏废。这是因为,如果没有对道德规范的宣传介绍,就难以避免受教育者因无知而违背道德规范;而如果没有对道德规范的说理,则难以使受教育者心悦诚服地接受道德规范。这好比同样是在封闭的公共场合吸烟,有人是由于不知道有这方面的禁令性道德规范,有人是由于不理解设立这种禁令性道德规范的必要性。言语说教其次要做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所作所为进行必要的道德评价或批评表扬。懂道德之理和实际运用还不是一回事,这就像知道游泳动作的人不一定下水就会游一样。所以及时告知受教育者在道德践履中存在的优点与缺点,使之总是能正确地履行道德,就显得十分必要。言语说教这种道德教育方法的突出优点是:使用方便,所传递的信息不仅明确而且量大,能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但也存在缺点,就是在灌输道德知识时,其抽象性多于可感性,弄不好容易变得枯燥乏味。

二是楷模示范。这个方法的基本套路是从人群中发现德行高尚、表现突出、事迹感人的人加以广泛宣传,动员大家向其学习,从而达到提升众人道德水平的效果。道德楷模之所以有此功效,一则在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仿效的自然倾向,二则在于每个人都喜欢好人并也希望被人当做好人称赞、模仿。所以一个被大家交口称赞的活生生的好人,就很容易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楷模示范要予以留心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所发现、树立的道德楷模必须是被其周围人公认的真正好人。如果是虚假的好人,则不但无法由此提升众人的道德水平,而且还会产生相反的作用。楷模示范由于示范的是生动而具体的人与事,使之成为一种感性色彩甚浓的形象化道德教育方法,同时也因其可感性强而更容易引发共鸣,被人接受。但是由于感动往往都在一时,说明这个方法难以有持久的效用。

三是宗教吸引。这个方法是在吸引人们参与宗教活动的过程中对其施加道德影响。由于宗教教义和宗教经典含有大量道德内容,神职人员又是信徒的导师或灵魂拯救师,是故宗教的传教、布道、祷告、祈祷、忏悔、慈善救济乃至唱诗等活动,实际上就是传授道德知识、熏陶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净化道德心灵的道德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方法因具有神秘色彩和信仰的支持而更容易将道德变成个人的内在信念,但同时也因其神秘色彩和非理性的信仰而使信徒对道德的理解始终处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蒙昧状态。该方法的另一个明显的局限性是不能对坚定的无神论者生效。

四是文以载道。简单地说,这个方法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详细地说,就是利用诗歌、小说、乐曲、戏剧、电影、电视剧等文学艺术形式,向人们传送是非善恶观念和善的为人处事方式乃至人生观。人从小就愿意听故事,所有内含故事的文学艺术都对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与吸引力。而文以载道的方法就是依据人的这个特性,寓教于乐,在给人艺术享受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达到教育的目的。由于该方法在形式上一点也不枯燥乏味,非常易于被人接受,所传道德思想又有艺术的渲染,以情感人,尤其适合于道德情感的培养,这些都是其优长。不过,由文学艺术所蕴涵的道德信息毕竟不如言语说教那般清晰明确,所以有时会被人忽略,有时又往往被人作不同的解读,这又是其所短。

五是时难点评。这个方法是请有专门研究的伦理学家,在公开场合针对社会上随时出现的那些令人瞩目而又费解且不易判断其中是非的道德难题或道德事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评价,从而端正公众的道德认识,从中学会今后对同类问题判断、对待的方法。由于缺乏专门知识,普通大众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让他们感到困惑的道德问题,比如在当代是否还需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一个疑问。这类疑问令他们容易在思想上陷于混乱,在行动上无所适从,而时难点评就是化解这些困惑的最为有效的方法。该方法因能使人们对道德问题有深刻的理解而特别适合于培养人们的道德理性精神,这是其所长。所短则是会受“时难”的限制而不能用于其他问题,也不能用于传输常识性的道德知识。

以上五类道德教育方法,因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所以在实际运用中,既不能单用一种,也不能随意选用,而要总体上兼用并使,具体情况下则选择其中最合适的来用,如此方能收到最佳的道德教育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