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道德选择的不同方式及其长短
在思想家还没有对人的选择进行反思之前,甚至在还没有“选择”这个概念之前,人们就一直在选择,而且可以将其追溯至人类诞生之日。事实也是如此,自从人类有了自由自觉的意识和活动能力,就既离不开选择,也躲避不了选择,从古至今,选择天天都在发生,时时都在进行。
那么,以往的人们究竟是在怎样做选择的呢?其效果又是如何?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对以往实有选择方式的了解与评析,会对提高我们的选择能力有所帮助。
一、现实中的道德选择方式
概括地说,在人类历史和现实中实际存在的基本选择方式大致有四种,即习俗型、情感型、直觉型和理性型。由于道德选择只是选择的一种特殊形态或一种特殊维度的选择,道德选择的实有方式也是这四种类型。
习俗型选择方式,顾名思义,就是指按照习俗选择,或者说,是以习俗为标准进行选择。由于习俗就是一个地方的大众所共同具有的习惯,习俗型选择方式也可说就是“从众型选择方式”。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历史传承下来的规则,对每个人来说,最初都是从家长、老师、社会管理者和神职人员那里学来的,于是这些人往往成为习俗的代表和解释习俗的权威,而按习俗选择也经常表现为按这些人的要求或指示作为。因而习俗型选择的主要特征就是原来怎么样,现在就怎么样;别人怎么说怎么做,自己就怎么说怎么做。在道德选择方面就表现为以过去或他人的是非善恶标准为标准。在这种选择方式中,人的所有选择,包括对自己品行的选择,都既未经良心审视,也未经理性思考,总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尽管有时也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可一旦发现与大家或习俗权威的说法不一样,首先不是怀疑他人的判断出了错,而是怀疑自己的想法有问题。比如“文革”中,人们一切都照“最高指示”办,尽管有时对某些最高指示并不理解,如“停课闹革命”、“文攻武卫”等,但最终总是责怪自己达不到领袖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一般说来,当个人的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处在朦胧、沉睡的状态时,其道德选择必然会显现这种选择方式,因为这时的个人还缺乏独立判断习俗是否合理的能力,还不能反思习俗,甚至还不知道道德为何物。由于个人自我意识的发达程度既与人类文化的发展程度有关,也与教育的开明程度有关,因而在人类早期社会和愚民教育的时代,习俗型选择方式显得最为普遍。又由于个人自我意识的发达程度也与个人的身心发展程度有关,因而岁数越小的人越会采用习俗型的选择方式。这说明习俗型选择方式属于自主性不强的选择方式,从道德意识或自我意识的角度说,是道德选择的低级形式。不过这并不等于说习俗型选择方式只与年龄小的人有关,事实上有发达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的人有时也会以此为选择方式。
情感型选择方式是按内心的情感倾向进行选择。说白了,就是跟着情感走,感情用事:有好感则选,无好感则弃;喜爱则亲近,厌恶则疏远。如果发动选择的情感是没有道德意识内涵的一般意义的喜怒哀乐,形成的则是一般性价值选择;如果发动选择的情感是亲情、慈爱、同情、怜悯、恻隐、感恩、耻辱、羞恶、鄙夷、义愤、敬佩等道德情感,形成的则是道德选择。在现实社会中,情感型选择也是一种人们常会用到的较为普遍的选择方式。我们时有所闻的“以貌取人”、“碍于情面”、“同病相怜”、“哥们义气”、“亲亲相隐”、“受辱而怒”、“知耻后勇”、“受不了这个冤枉气”等说法,就都是情感型选择方式的具体表现,而煽情、蛊惑、激将法、动之以情、寓教于乐之类,则是他人通过调动选择者的情感以影响其选择。人的各种道德情感,都不是生而有之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这说明凭道德情感进行的选择,只能是在选择者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之后,而且他的道德情感也只能随着他社会阅历的不断延长而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强烈。凭道德情感进行的选择,也可说是凭良心选择的一种形态,因为道德情感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即同情心、仁慈心、荣辱心、是非心之类,也是良心的部分构成因素或不同表现。道德情感属于个人的一种非理性道德意识,如果一个人能凭自己的道德情感进行选择,而不是跟着他人走,就证明他已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从这个角度说,情感型选择方式是比习俗型选择方式要高级的选择方式。
直觉型选择方式是选择者根据自己的直觉进行选择:直觉告诉他应该怎么选,他就怎么选;直觉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他就怎么做。如果这种直觉是含有是非善恶判断内容的道德直觉,那由此而形成的选择就属于道德选择。不论直觉还是道德直觉,都有“不虑而得”的显著特点。“不虑而得”的道德直觉表面看像是一种出自本能的“下意识”,其实是在个人后天习得而确立的道德习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思想、善恶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下意识”,体现着人的不同程度的良心。因而由道德直觉进行的选择,实际上是个人道德意识中的各种构成要素在短时间内被迅速调动而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属于凭良心选择的另一种形态。而且这种选择的正确性,也依个人良心的发达程度而或高或低。直觉型道德选择方式在道德生活中也时有发生,尤其在某些突发事件中更容易被人采用,比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见义勇为就出于正义的直觉。正因为道德直觉是个人道德意识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道德直觉型选择所具有的道德意识和自我意识,就比只凭道德情感进行选择的情感型选择要丰富得多,是一种在道德意识和自我意识方面显得更为高级的选择方式。作为凭良心选择的两种不同形态,道德直觉型选择要高于道德情感型选择,因为道德直觉赖以产生的基础比道德情感赖以产生的基础要宽厚得多,道德直觉型选择所调动的道德意识也远多于道德情感型选择所调动的道德意识。
理性型选择方式,通俗地说,就是经过反复思考再作选择。学术地说,是指选择者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全面考量、评估选择事项及其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按照某种固定推论模式进行推论,并根据推论所得的结论作出选择。如果选择者在这个过程中还自觉地加入了道德的考量或良心的审视,那该选择就是道德理性的选择,而不是一般的理性选择。理性型选择方式中的“固定推论模式”会有不同的形式,康德的“可普遍化原则”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告诉人们:一种行为方式只有设想大家都如此做仍能成立,才应该这么去做。孔子与亚里士多德都主张的中庸之道可以说也是一种,它告诉人们的是:做选择时,既不要选择过头的,也不要选择不及的,而是要选择恰到好处的。功利主义则告诉人们,哪种选项能为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的利益就选哪种。道德理性型选择方式由于涉及的因素多,与前面三种选择方式比,显得最为复杂,因而它对个人的道德意识和自我意识有较高的要求,也由此而成为最高级的选择方式。这种需要选择者具备较高的道德意识与自我意识的选择方式,在压抑个性、实行愚民政策的专制社会中,必然十分罕见,只有在维护个性、以理示人的民主社会中,才会成为一种人人会用的较为普遍的道德选择方式。所以马科斯·韦伯认为,西方传统社会的活动方式属于情感行为型和传统行为型,现代西方社会的活动方式属于目的取向型和理性行为型。(4)
也许有人会指出,实有的选择方式还应包括本能型选择方式,即按自己的本能或欲望进行选择这种方式。但是鉴于按本能选择与动物按本能行动并无实质性差异,没有任何道德意识和任何自我意识参与其中,所以严格说来,所谓“按本能选择”其实并不是选择;所谓“本能型选择方式”,其实也并不是什么“实有的选择方式”。
二、各种选择方式的长短与功用
以上四种实有选择方式,虽说在道德意识与自我意识方面存在高低之分,但若论实际功用,却是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习俗型选择方式的长处有二:一是简单省事。在选择中,个人无须多费脑筋,只需按照习俗或大众通行的做法进行取舍即可;二是没有责任风险。俗话说:“法不责众”。既然大家都是这么选、这么做的,那么自己也这么选、这么做,就不必担心会因其结果而被社会赏罚机制追究责任。不过习俗型选择方式也有其短处。一是容易导致保守、落后。如果什么事都按习俗或大众的做法选,墨守成规,就不可能有任何的创新与发展,只能永远落人之后,亦步亦趋。二是存在盲从带来的隐患。倘若习俗本身有问题或者大众选择出现错误,这种缺乏独立思考、盲目性极大的从俗从众式选择也会随之出错。三是无法应新应变。习俗型选择方式在面对新生事物时,会由于无规可循而不知所措;在社会发生变化时,也会由于原有习俗的过时、失效而不知所措,尤其在社会转型或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更会让人感到茫然惶恐、无所适从。
情感型选择方式的长处之一是动力较足,能给选择的作出和实现以有力推动。因为任何情感的产生,包括亲情、慈爱、同情、怜悯、恻隐、感恩、耻辱、羞恶、鄙夷、义愤、敬佩等道德情感的产生,都会同时伴有一定的“动态性”情感在内,如感动、激动、冲动、热情、激情等,这些“动态性”情感均有激励人行动的作用。长处之二是情感具有感染力,能对选择所涉人员的情感或心灵也产生影响,从而增强该选择的客观效果。情感型选择也有其短处。一是不能用来应对所有选择。情感包括道德情感并非时时都会发生,于是当选择者处于那种不会激发任何情感的选择情境时,情感型选择便无法进行,或者此时只能选择不做任何选择。二是难以持久。情感来得快,去得也快,当情感发生变化或消失的时候,选择便难以为继。三是选择的正确性缺乏保障。且不说凭非道德情感作出的选择自然不会正确,就是凭道德情感作出的选择也不一定就好。因为道德情感是非理性的道德意识,它无法顾及与选择有关的各种因素,更无法用于面对那些复杂的选择情境。
直觉型选择方式的长处是选择的速度快,能立刻作出选择什么的决定。但这同时也是它的短处所在。由于快速选择未经理性仔细推敲,也不可能对选择情境及各相关因素进行全面考量,其选择决定即便是用道德直觉作出的,亦难免会有不周到的地方,所以凭直觉或道德直觉作出的选择往往并不是最优的选择。
理性型选择方式的长处是正确率和最优率高。因为理性对选择情境及各相关因素的全面细致的考量和合乎逻辑的推论,能在相当高的程度上保证选择的最优化。但这显然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因此而成为其短处之一。短处之二是,如果理性选择所用的理性,是“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而不是追求社会和谐与人格完善的道德理性,那么其选择结果的所谓“最优化”,就可能是对个人最优,而对社会或他人不利。
既然以上四种实有选择方式都是有长有短,那在我们一生需要不断进行的选择中,就显然不能采取“单打一”的策略。其实,对有长有短的东西,最好的处置方式就是扬长避短,相互结合,分派用场。
据此考量,以习俗型选择方式的长短特点而言,它就最适合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使用:一是到了异族他乡的陌生之地,为避免因习俗不同而导致的行为不当,就不妨入乡随俗,采用习俗型选择方式;二是在处理无关紧要的日常琐事时,如果当事人的时间或精力不够用,也可以采取从习从众的方式选择、行事;三是用道德理性对各种习俗进行合理性审视,经审视,合理的习俗可作为抉择的选项,不合理的习俗则不作为抉择的选项。
以情感型选择方式的长短特点而言,它最适合用于这种选择情境:情况不复杂、选项的是非善恶明显、短时间即可完成,且已引发出了选择者的某种与情境相应的道德情感。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者凭内心自然生发的道德情感来进行选择,就只会有利而不会有害。确切说,在这种选择情境下,情感型选择动力足的长处依然可以继续得到发挥,而其易出错、易时久生变的短处则已被规避。
以直觉型选择方式的长短特点而言,它最适合用于应对突发事件。因为这时已来不及多想,也不容多想,否则就会失去选择的机会。为了弥补直觉型选择在突发事件中会因无暇顾及考虑各相关因素而难以保证抉择结果最优的不足,选择者在平时可以有意识地对一些他人已遇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突发事件进行理性考察,通过分析其得失,从中总结出当时的最优选项之结论,以为自己在今后遇到类似的突发事件时提高选择的最优性而备用。直觉型选择方式同时也适合情境平淡、情况不复杂、选项是非善恶明显的选择情境。“情境平淡”意味着不会引发相应的道德情感,选择者在选择中无道德情感可凭;而“情况不复杂、选项是非善恶明显”意味着无须反复思考或进行缜密的理性推论。所以,这时凭道德直觉进行选择,就显得最为恰当而高效。
以理性型选择方式的长短特点而言,它最适合用于重大选择、复杂选择和前所未有的选择。而这三种选择,恰恰是前三种类型的选择方式都不能胜任的。重大选择事关重大,不可掉以轻心,自然需用深思熟虑的理性选择对待,即使多花些时间和精力也是值得的;复杂选择牵扯的因素多、头绪多,若想从中得到最优选择结果,也只有以理性的梳理、分析、比较、总结为前提;至于前所未有的选择,既无习俗可循,也无以往的经验可援,若想得到正确的选择结论,当然还是理性型选择方式最为好用。
综上可知,对我们的道德践履而言,各种选择方式或道德选择方式都有其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价值。因而这里的关键不是只将其中的某一种奉为圭臬,而是要注意了解、把握每种选择方式的特性,在各种道德选择中,将它们分别用于最当用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