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解开《周易》这个“哥特巴赫猜想”

解开《周易》这个“哥特巴赫猜想”

时间:2023-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是科学恢复中华历史文化之真相,彻底解开《周易》这个“哥特巴赫猜想”,全面贯通中华传统文化生命的时候了!2010年,又著《远古图符与〈周易〉溯源》,力图全面揭示传世《易经》源流及其思想逐步深化乃至变异的历程,解读其中包容的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科学、民主精神,为科学恢复中华历史文化之真相,彻底解开《周易》这个“哥特巴赫猜想”做了初步探索。

现在是科学恢复中华历史文化之真相,彻底解开《周易》这个“哥特巴赫猜想”,全面贯通中华传统文化生命的时候了!

自孔子编撰、传授传世《易经》2500多年以来,围绕这个被中华民族奉为六经之首的伟大著作而产生的种种疑问始终在“折磨”并“拷问”着我们。究其原因,是因为后人根本无法彻底解开这个包容“经天纬地”思想的伟大著作。

孔子将传世《易经》编撰成册后仍无法解读其出处和真正的思想内涵。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彬彬矣。’”帛书《要》篇载:“夫子(孔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孔子对《易》的钻研可谓用力,但最终也只能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来含糊表达,还发出“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的由衷感慨和自我诘问。继孔子之后,2000多年前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也发出了“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史记·太史公自序》)的感叹。随着汉朝儒家经学的确立,《周易》被列为六经之首,人们对它的研究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易学。汉朝以来为阐述易理而留下的易学著作,不下3000种,但传世《易经》依然是人们心中不解的困惑。我国当代著名史学家、易学研究大师金景芳在《周易讲座》中写道:“要把《易经》都解释明白,我看很难。我们尽可能地多理解一些。我们对《周易》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不要走极端。”[1]“今天,我们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一定能够把《周易》这个‘哥特巴赫猜想’解开。”[2]

传世《易经》何以成为一个民族非要解开的困惑?因为它已然成为一个民族灵魂的代名词。在对中国现代影响至为深刻的五四运动中,一代知识分子就把西方近代文明简化为科学和民主两大因素,另一方面则把中国传统文化视为一个单一的整体与西方近代文明对立起来。这实际上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迷信、封建文化简单地等同了,而传世《易经》自然而然地成为迷信、封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直到今天依然如此。2004年9月3日,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作了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演讲。他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同年10月23日,杨振宁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再次阐明自己的观点。2005年,杨振宁又在中国中医药报社主编的《哲眼看中医》一书中指出:“如果现在我们研究中医理论仍然坚持将二者(指中医与《易经》)统一起来,认为中医理论仍要继续原来的想法,我认为中医、中医药没有前途。中医传承了《易经》中分类精简的精神,分类上坚持阴阳、表里、寒热,这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架构的话,中医学一定没有前途。所以我们要抛弃中医的理论,因为其中掺杂有几近迷信的成分,而代之以近代科学化的方法。”[3]

用这种反传统的态度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客观上切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流,造成了中华文化传承的断裂。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必然抹杀掉其中存在的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为我伟大民族先贤所创造的科学、理性乃至民主的精髓,使我们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学习建立在民族文化的废墟之上。面对此种文化乱象,一代儒学宗师牟宗三早在1984年的《历史哲学》一书中就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和呼唤:“自五四以来,治史专家,多详于细事之考证,而不必能通观大体,得历史文化之真相。吾华族历史,演变至今,非无因者。若终茫昧不觉,交引日下,则民族生命、文化生命,势必断绝,而盲爽发狂,靡有底止。是故贯通民族生命、文化生命,以指导华族更生所必由之途径,乃为当今之急务。”[4]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上的考古学逐步发展壮大,众多的考古新发现使我们对上古文化的认识逐步改观,三皇五帝古史体系得到初步印证。如何科学合理地解读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中三皇五帝古史体系里存在的相互矛盾的问题,“通观大体,得历史文化之真相”成为摆在当代学人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我国开展了两大史学研究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先后撰写了两部史哲专著《破解千古谜团——中华远古文明衍变轨迹探索》、《中华文明寻根——从口耳相传到文字著述》,以社会史和思想史有机统一的精神,以考古发现为据,对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中相互矛盾的问题做了科学合理的解读。正是在对三皇五帝古史体系科学合理的解读中,传世《易经》的真面目逐步显露出来。2010年,又著《远古图符与〈周易〉溯源》,力图全面揭示传世《易经》源流及其思想逐步深化乃至变异的历程,解读其中包容的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科学、民主精神,为科学恢复中华历史文化之真相,彻底解开《周易》这个“哥特巴赫猜想”做了初步探索。

今天,距新文化运动已经90多年了,“贯通民族生命、文化生命,以指导华族更生”仍为这个时代之“急务”。故作者不顾学识浅薄、学问不精乃至错误之处,将《远古图符与〈周易〉溯源》一书中的观点予以集结和简化,对不正确之处予以更正,撰成本文,以期引起学界乃至社会各界的更大关注,为科学恢复中华历史文化之真相,彻底解开《周易》这个“哥特巴赫猜想”,全面贯通中华传统文化生命抛砖引玉。

【注释】

[1]金景芳:《周易讲座》,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39页。

[2]金景芳:《周易讲座》,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33页。

[3]中国中医药报社主编:《哲眼看中医》,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4]转引自董德福、史云波:《回首五四》,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