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一书流传久远,内容古奥,意见纷纭。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是其产生的时代不易判定,无法将其放在应有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这必然会导致失误。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研究者将其放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自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此前对上古典籍的传承和流变作了大篇幅的论述,就是要为确定《鬼谷子》产生的时代及其历史背景作铺垫,进而对其进行较近真的解读。因正史对鬼谷子其人的生平记载不详,我们要结合《鬼谷子》一书的内容与古代典籍的关系对其具体的历史时代进行界定。
《鬼谷子·中经》言:“本经纪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我们就从这两篇谈起。
《鬼谷子·持枢》曰:“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别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持枢》全文不足百字,却被《鬼谷子》视为首“要”,文中又言“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其统领全文之意可谓非常鲜明。
“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上古人类对一年生植物生命运动规律的总结。前文提到,周的始祖后稷少即精通农耕,成年后,被尧帝推举为负责农业生产的农师,舜帝时被授予“后稷”的美名。其后世历千年而不辍其术,终于在文王时绘制成了描述生命衍生与运动规律的后天八卦,载于《说卦》篇。可见,《持枢》文中的思想很可能是周族前人总结的神农氏等农耕文明时代的成果。即使有更为古老的成文,也已被周族精通掌握,且入藏于周王室典籍之中。《逸周书·周月解》载:“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正,四时之极,不易之道。”[14]《持枢》的思想来源于周朝典籍是显而易见的。
再看《鬼谷子·中经》,开文即言:“‘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物执穷者,不忘恩也。”“中”字也多见于与传说中的鬼谷子同时代的清华简《保训》,本书第七章对此作了较为细致的解读,认为周公在《系辞》中讲的“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就是“中”。
作者对“中”的这一解释,当然也可以涵盖《鬼谷子》一书的思想。在《鬼谷子》一书中,其所谓首“要”的《持枢》篇即为“中”!即其所言之“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确定了“中”的含义,再读《鬼谷子·中经》。《中经》之用在于“振穷趋急”。《中经》言:“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可见,《中经》之用当然是为了国家的救亡图存!而非为一人一己之荣辱!
接着读《中经》。《中经》欲“施之能言厚德之人”。《中经》后言:“‘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主也。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僻淫,以道为形,以听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也。”这就是《中经》欲传之“厚德”之人。此“厚德”之人和清华简《耆夜》周公所言“良士”、“君子”的形象很相似。其文载:“周公秉爵未饮,蟋蟀骤降于堂,周公作歌一终曰《蟋蟀》:‘蟋蟀在堂,役车其行;今夫君子,不喜不乐。夫日□□,□□□荒;毋已大乐,则终以康,康乐而毋忘,是惟良士之方。蟋蟀在席,岁聿云暮;今夫君子,不喜不乐;日月其迈,从朝及夕,毋已大康,则终以祚。康乐而毋荒,是惟良士之惧。蟋蟀在席,岁聿云□,□□□□,□□□□,□□□□□□,□□□□。毋已大康,则终以惧。康乐而毋忘,是惟良士之惧。’”[15]《中经》其意在于选择“能言”且“厚德”之人,传授其国家救亡图存之大道,明矣!
为了更清楚地探明《鬼谷子》的思想源头及其其人其事,我们不妨再将诸多因素罗列在一起:
1.其所言涉及统治层最高机密“天道、人君大纲”、“施之能言厚德”;
2.其所立学旨在于“守国以道”、“转危为安”、“救亡使存”。
3.《鬼谷子》有言:“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
4.《仙传拾遗》载:“鬼谷先生,晋平公时人,隐居鬼谷,因为其号。先生姓王名利,亦居清溪山中。”
5.《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当我们将以上各种因素放入本文所述五帝以来上古典籍的传承和发展的大历史背景和王子朝携周朝典籍出逃楚国这一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下,本来模糊不清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立刻清晰地浮现在我们面前:
《鬼谷子》的作者应是王子朝身边的一名核心谋臣。他入仕于晋平公(公元前557~前532年在位)时。公元前520年,即周景王二十五年四月,景王病逝。周大夫单旗、刘狄立景王长子猛为悼王。六月,景王庶子王子朝率百工及灵王、景王的族人与悼王争位,击败王师。悼王出奔,告急于晋。十月,晋大夫籍谈、荀跞率军护送悼王返归王城。十一月,悼王卒,其弟王子匄立,为敬王。晋军与周军攻王子朝。王子朝受挫,退守于京。周局势稍缓。周敬王元年正月,晋军撤走。六月,王子朝之势复振,败敬王之师,占据周都王城。周敬王退居狄泉。狄泉在王城东,人称敬王为东王;王子朝亦在王城称王,人称其为西王。二年六月,郑定公出使晋国,请晋再度出兵救周。三年夏,晋、鲁、宋、卫、郑、曹、邾、滕、薛、小邾等国会盟于黄父,商议平定王室之乱。主盟者晋卿士赵鞅令与会诸侯向敬王输送粮草,筹派戍卒,并商定次年出兵勤王。四年七月,荀跞、赵鞅率晋军入周,攻王子朝。十一月,晋军克巩。王子朝兵败,与其族党逃奔楚。
“王子朝兵败逃奔楚”之年为公元前516年。前文已引《春秋左传》言:“十一月十一日,晋军攻克巩地,王子朝的党羽召伯盈一看大势已去,便反戈一击赶走了王子朝,王子朝和召氏的族人、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保护着周朝的典籍逃亡到了楚国。阴忌逃到莒地背叛了王子朝。”
在王子朝携带周朝典籍逃亡至楚国的路途之中,由于种种原因,王子朝身边的这名核心谋臣携带一批周朝典籍脱离了队伍。他或许多次试图寻找、重归王子朝的队伍,都未能如愿。及至十余年后,等到的却是周天子派人在楚国杀了王子朝的消息。他无奈之下只能隐居在鬼谷,因为其号。鬼谷子虽躲过一死,然主死国失的奇耻大辱却深深地刺痛了他。为了替王子朝复仇,救亡图存,再建新的国家。他悉心研究自己携带在身边的周朝典籍,多有心得,一并将其在王子朝执政时听到的国之大道与传人之要写入《鬼谷子》一书。
从《鬼谷子》所言该书之“要”——《持枢》、《中经》与今天我们掌握的史料如《逸周书》、荆门郭店楚简、清华简等对比来看,该书所载“天道、人君之大纲”只是周王室所藏典籍所载极其微小的一部分,传人、识人、用人之道亦是如此。而且,清华简和周书中所说传人之道者只讲施学“厚德”之人,绝无《鬼谷子》书中所言“施之能言”者。《鬼谷子》书中所言“施之能言”厚德者当为鬼谷子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在研读周室典籍之时有感而发的。载于《鬼谷子》的《本经阴符七篇》,从内容上看,或为周室典籍的断章残篇,或为有感而发,或兼而有之。他的研读心得多发于此,而载于《捭阖》、《反应》、《内楗》、《抵巇》、《飞钳》、《忤合》、《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符言》诸篇。下面我们择要研读,以通解其主体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