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一词见于当今传世典籍最早者当推传世《易经》。传世《易经·系辞》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而发表“太极”专论以及将“太极图”大名传至今世的人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周敦颐。周敦颐,号濂溪,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的太极学说对近世著名学者王国维影响甚深。王国维先生在《周濂溪之哲学说》一文中写道:“周子之哲学意见,发表于《通书》、《太极图》与其附属之《太极图说》。《太极图》及《太极图说》,由宇宙根源之本体始,以演绎的推论人之心性及人伦五常。”[4]“《太极图说》中,自‘无极而太极’以下,至‘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凡二百二十八字,是实伊洛关闽之渊源,太极性理之学之开拓者,而千古不磨之作也。彼以‘无极’即为‘太极’之‘理’而存焉者,‘阴阳’即为‘太极’之‘气’而发表者。既有阴阳二气,互相推移消长,乃由其配合之度如何,而成‘五行’,以遂万化,以现万有。此与赫氏(即赫尔德曼)立‘意志’与‘观念’,而以之为‘无意识’之内含的属性,为万化之原理者,何以异耶?”[5]文中,王国维先生不但赋予周子之学“太极性理之学”、“千古不磨之作”的美誉,也已然将周子之学提升到了与近代西方哲学相媲美的高度。
当然,这样的美誉不仅仅是赋予周子之学的。王国维先生实是在为中国哲学发声!先生在《哲学辩惑》一文中指出:“哲学为中国固有之学。”“今姑舍诸子不论,独就六经与宋儒之说言之。夫六经与宋儒之说,非著于功令而当时所奉为正学者乎?周子‘太极’之说,张子‘正蒙’之论,邵子之《皇极经世》,皆深入哲学之问题。此岂独宋儒之说为然,六经亦有之。《易》之‘太极’,《书》之‘降衷’,《礼》之‘中庸’,自说者言之,谓之非虚非寂,得乎?”[6]从王国维先生理性与激情并具的议论中,我们不难读出其文中饱含的“太极图”之为中国古代知识体系“质的飞跃”的意蕴!当然,先生亦明确指明“太极”之学至迟应产生于《易》之成书的时代!
对《易》而言,王国维先生的内心显然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他把“太极性理之学”、“千古不磨之作”的学术渊源确定无疑地归根于此。另一方面,其对《易》之古书亦充满困惑。他继而指出:“近世中国哲学之不振,其原因虽繁,然古书之难解,未始非其一端也。”[7]《易》为六经之首,当在其所指古书之列。
毫无疑问,“太极图”之为中国古代知识体系“质的飞跃”!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判断,有考古证据支持的“太极性理之学”至迟在公元前300年以前已然形成。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的一座战国墓葬中,出土了一批楚文字竹简。考古学家们根据墓葬形制及器物纹样等推定,入葬年代当为战国中期偏晚,约公元前300年。其中有一篇《太一生水》,其载:“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万物母。”“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扶也,是以成四时。”该文上与《易》,下与《太极图说》,均将“太一”推至到“万物之源”的高度,唯一不同的只是将“太极”改为“太一”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